王禹錕 郭婧玉 孫 越 董文杰
(牡丹江醫學院附屬二院口腔科,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成釉細胞瘤是發生于頜骨的牙源性上皮性腫瘤,在口腔科較為常見,其生長緩慢,但具有復發及局部侵襲性,部分腫瘤可以發生惡變〔1〕。在成釉細胞瘤的病變形成中可以觀察到相關蛋白異常表達,尤其是與腫瘤增殖及轉移相關蛋白的高表達?;|金屬蛋白酶(MMPs)家族是與腫瘤進展相關的蛋白〔2,3〕,MMP-12和MMP-14是家族中的重要成員,可以有效降解細胞外基質和基底膜,使腫瘤遷移的通路打開,促進腫瘤細胞侵襲〔3,4〕。近年認為MMP-14可能具有多向作用,如對脈管生成的調控作用,對細胞增殖的影響等〔5〕。細胞角蛋白(CK)-7可以標記上皮成分,其對腺上皮較為敏感,被認為是腺上皮標志物〔6〕。本研究關注成釉細胞瘤術后組織中MMP-12、MMP-14和CK-7表達及其在不同臨床病理特征中表達差別及相關性。
1.1臨床資料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牡丹江醫學院附屬二院住院行手術治療、經病理學確診的成釉細胞瘤患者73例為觀察組,納入均符合WHO中的診斷標準,且臨床資料完整。均于術后留取標本,并用石蠟包埋。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器官惡性腫瘤;②頭頸手術史;③先天畸形;④有放、化療病史。其中男39例,女34例,年齡50~70歲,平均64.4歲。21例非腫瘤性口腔黏膜組織為對照組,均于術后留取標本,并用石蠟包埋。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齡52~75歲,平均66.9歲。兩組性別、年齡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MMP-12、MMP-14和CK-7表達檢測 MMP-12、MMP-14和CK-7的檢測均基于術后蠟塊組織,應用免疫組化En Vision法檢測3種蛋白表達。MMP-12、MMP-14和CK-7均為濃縮液,按不同比例進行實驗,選擇染色最理想的濃度進行實驗(MMP-12為1∶250,MMP-14為1∶100,CK-7為1∶200)。正式實驗的操作均由同一技師完成,嚴格按說明書進行,設陽性質控和陰性質控,二氨基聯苯胺(DAB)顯色,減少人為誤差。
1.3MMP-12、MMP-14和CK-7結果判定方法 MMP-12和MMP-14的陽性部位是細胞質,CK-7的陽性部位是細胞膜(3種蛋白在部分間質中可觀察到弱表達,不計為陽性)。陽性判定為著色強度和陽性率結合判定。著色強度:無著色為0分;弱著色為1分,中等著色為2分,強著色為3分。染色較為明顯區域(熱點區)計數,共選擇3個400倍視野,取平均值:<5%計為0分,5%~10% 1分,11%~30% 2分,31%~50% 3分,>50% 4分。二者乘積的分值為0~12分,0~3分為陰性,4~12分為陽性。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t、χ2檢驗和線性相關分析。
2.1MMP-12、MMP-14和CK-7表達陽性率在兩組中比較 觀察組中MMP-12、MMP-14和CK-7表達的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2.2MMP-12、MMP-14和CK-7表達的陽性率在觀察組不同臨床病理特征分組中的比較 觀察組中MMP-12、MMP-14和CK-7表達陽性率與復發有關,MMP-12、MMP-14表達的陽性率與增殖指數密切相關。MMP-14表達陽性率與腫瘤最大徑密切相關,三者均與性別和年齡無明顯相關性。見表2。

表1 兩組MMP-12、MMP-14和CK-7表達陽性率比較〔n(%)〕

表2 MMP-12、MMP-14和CK-7表達陽性率在觀察組不同臨床病理特征分組中的比較〔n(%)〕
2.3觀察組MMP-12、MMP-14和CK-7表達相關性 MMP-12、MMP-14表達呈正相關(r=0.53,P<0.05),MMP-12和CK-7、MMP-14和CK-7之間無明顯相關性(P>0.05)。
成釉細胞瘤的臨床表現是無痛性腫脹,疼痛或異常的感覺少見,尤其是腫瘤較小時,臨床表達非常不明顯。腫瘤直徑通常為1.0~8.5 cm,X線可以表現為圓形、多房性邊界清晰的透光區、有的透光區呈蜂窩狀、泡沫狀、單房性清晰的囊腔,透光區附近有子囊的少見,邊緣骨硬化,有的可見貝殼狀邊緣〔7,8〕。部分病例可見斑駁的透射/阻射混雜影,邊界常不清楚,X線常不能確診,需結合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腫瘤的生長較為緩慢,具有局部侵襲性〔9〕。病理特征中的組織學類型主要是濾泡型和叢狀型,但其與臨床行為無明顯相關性〔10〕。鏡下觀察到上皮團塊為多角形細胞,排列疏松、似星網狀層,周圍是單層排列的高柱狀細胞,核遠離基底膜,似成釉細胞,單囊成釉細胞的區域擴大,周圍殘存的為典型的腫瘤結構〔11〕。上皮島的細胞核深染,并呈極性排列,細胞質常呈空泡狀,上皮島中央的細胞疏松排列。病變形成中可以伴有囊性變。近年研究認為成釉細胞瘤病變的形成與基因和蛋白的表達失調有關〔12〕。
本研究提示MMP-12、MMP-14和CK-7三者對成釉細胞瘤的形成有一定促進作用。三者高表達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病變的復發。MMP-12、MMP-14二者可以促進腫瘤細胞的增生和繁殖。MMP-14促進腫瘤血管生成及促進腫瘤細胞增殖〔13,14〕。MMP-12和MMP-14在腫瘤性改變時其分泌量增加,同時引起細胞外基質的降解,對浸潤性生長和腫瘤進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15〕。MMP-12的功能體現在彈性蛋白及組織重塑上,在良性腫瘤時其表達輕度上調,惡性腫瘤時表達明顯升高,其可能是良性腫瘤表達時的約4倍,對促進腫瘤的多種功能有明顯的加速作用〔16〕。研究顯示MMP-12可以促進腫瘤的播散,如MMP-12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C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使腫瘤間質的淋巴管內皮細胞增殖,同時促進管腔形成,使腫瘤通過淋巴道轉移的通路更加直接,促進惡性腫瘤的淋巴結轉移〔17〕。近年研究認為MMP-14可以促進間質的血管形成,并引起CD31等血管內皮細胞的增殖,并促進管腔形成,對腫瘤生長有重要意義,而且MMP-14還可以促進VEGF分泌和表達,并通過VEGF受體,發揮促進血管生成的作用〔18〕。此時血流增加,供應氧和營養增加,對細胞增殖起明顯的促進作用。MMP-14升高時可以調節腫瘤細胞的分化,而分化作為細胞在發育進程中的表達過程,其也是細胞生長過程中不同時期細胞形態的反映,MMP-14的表達上調,使成釉細胞瘤的間質細胞處于較為幼稚的階段,腫瘤細胞可以表現為細胞豐富和密集,且具有高度增殖的特征〔19〕。CK是上皮細胞的中間絲蛋白,具有突出的分子多樣性,其中間絲是由配對的Ⅰ型和Ⅱ型分子組成,作為上皮細胞骨架的一部分,角蛋白對上皮細胞和組織保持機械穩定性和完整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CK-7是腺上皮的標志物,近年研究顯示其還可能對調控相關功能及細胞內信號傳導起一定作用〔20〕。MMP-12、MMP-14和CK-7三者中促進腫瘤作用最強的是MMP-14,可能與其對增殖、血管生成、抑制凋亡等多種作用有關。本文提示,MMP-12、MMP-14二者具有正向協同效應,共同促進腫瘤的進展,二者的協同作用可能與結構同源及功能相關,但是MMP-12的功能可能較為單一,因此MMP-14可能是上游蛋白,對MMP-12有明顯的調節作用〔21,22〕。
綜上,成釉細胞瘤中MMP-12、MMP-14和CK-7高表達,MMP-12、MMP-14對促進病變的增殖有重要作用。MMP-12和MMP-14具有正向協同作用。聯合檢測MMP-12、MMP-14和CK-7的表達可能對判定病變復發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