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龑航 劉映輝 周宇軒
(吉林省人民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結直腸癌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當其發生遠端轉移時,最多累及的部位是在肝臟〔1〕。結直腸癌患者否存在肝轉移是影響其預后及生存的重要因素。因此,能夠有效預測結直腸癌肝轉移的發生對指導結直腸癌患者進行更有效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15%~25%患者在首診時已存在肝轉移,而另有30%~40%患者一般在其原發灶外科切除后隨訪的兩年內發生肝轉移〔2〕。癌胚抗原(CEA)及糖類抗原(CA)199作為酸性糖蛋白及低聚糖腫瘤相關糖類抗原,與多種胃腸道腫瘤的發生發展有關。研究發現,部分發生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患者,其血清CEA及CA199均有明顯升高〔3〕。本研究探討結直腸癌患者血清CEA及CA199的表達及意義。
1.1研究對象 入選標準:①所選病例均經過術后病理診斷,確診結直腸癌無誤;②均經過影像學(如肝膽脾胰超聲、上腹部增強 CT或MRI)檢查手段證實其發生;③術前均未接受過任何相關輔助治療。排除標準:①既往有惡性腫瘤史;②肝轉移為原發性肝臟腫瘤;③拒絕接受手術治療;④術前并未接受血清CEA及CA199檢測。選擇吉林省人民醫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200例,男101例,女99例,年齡29~89(中位57)歲,其中64例被證實發生肝臟轉移,其中36 例為同時性肝轉移,28例為異時性肝轉移。所有病例行手術治療,其中結直腸癌根治術171例(開腹根治術136例,腔鏡下根治術35例),姑息性切除21例,為解除梗阻行造瘺術8例。患者術后行規范性化療、放療等。本研究經吉林省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并與患者鑒定知情同意協議。
1.2CEA、CA199測定 ACS.180SE 全自動化學發光分析儀按標準操作規程檢測患者血清CEA、CA199含量。為了比較在CEA 及CA199聯合檢測在預測結直腸癌肝轉移中的意義,將二者的表達情況分為CEA與CA199同時陽性組、其中一項陽性組及二者同時陰性組。
1.3隨訪 通過對患者術后定期復診及電話訪問等方式進行隨訪。術后隨訪期間,患者定期來院行體格檢查、腹部超聲、血清腫瘤標志物等檢查,必要時予腹部增強CT及內鏡檢查,術后1年內的患者給予每3個月1次隨訪,3~5年內的患者給予每6個月1次,以后每年1次隨診。本研究組內191例(95.5%)患者得到隨訪,失訪9例(4.5%)。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 統計軟件進行χ2、秩和檢驗,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檢驗,采用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多因素危險度分析采用COX回歸模型。
2.1血清CEA、CA199與結直腸癌伴肝轉移的關系 有肝轉移結直腸癌患者,血清CEA陽性表達率〔79.7%(51/64)〕明顯高于無轉移者〔55.1%(75/136)〕,CA199陽性表達率〔70.3%(45/64)〕明顯高于無轉移者〔11.8%(16/1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244,P=0.001;χ2=70.376,P=0.000)。同時性肝轉移組CEA陽性表達率為80.6%(29/36)與異時性肝轉移組CEA陽懷表達率〔78.6%(22/2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38,P=0.845),CA199陽性表達率為77.8%(28/36),與異時性肝轉移組〔60.7(17/2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197,P=0.138)。
2.2血清CEA、CA199聯合檢測對預測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意義 CEA及CA199同時陽性組肝轉移發生率高達80.9%(38/47),明顯高于其中一項陽性組〔(21.1%(20/95)〕和二者同時陰性組〔10.3%(6/5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277,P=0.000)。
2.3影響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總生存期的預后因素 與結直腸癌肝轉移預后可能有關的因素包括血清CA199陽性表達、CEA陽性表達、淋巴結轉移、侵犯深度及腫瘤分化程度,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血清CA199(P=0.017)、淋巴結轉移(P=0.000)、腫瘤分化程度(P=0.012)為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總生存率的獨立預測因素,而血清CEA(P=0.210)及腫瘤侵犯深度(P=0.097 8)為非獨立預測因素,見表1。

表1 影響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預后的COX模型多因素分析
近年來,由于醫療篩查的普及和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結直腸癌的早期診斷率得以提高,而且,隨著治療手段的改善,在經過系統的規范化診療后,結直腸癌患者的死亡率也有明顯下降。即便如此,仍約有50%者在行結直腸癌根治術后不久既發生了延期肝轉移。
CEA作為一種腫瘤胚胎性抗原,其本身即是一種免疫球蛋白,在人類胚胎初期胎兒消化系統,如腸道、胰腺和肝臟等器官即可檢測出CEA,而當胎兒出生后,血清CEA濃度明顯下降。但其在成人的腫瘤組織,如結直腸癌、肺癌及胚胎性腫瘤組織中可出現較高表達〔4~6〕,但進入血液總量較少,很難測出,當腫瘤細胞侵襲至靜脈或淋巴管時,CEA大量入血,因此使血清中CEA含量明顯升高,當病程發展越晚、腫瘤惡性程度越高時,其血清CEA水平就越高。CA199是由人類結腸癌細胞株提取的一種糖蛋白,屬于低聚糖類的腫瘤相關性抗原,當腫瘤細胞發生惡變入血,CA199抗原從其黏附細胞表面掉落入血,因此可以通過檢測其抗原含量的變化,推測腫瘤的發生。目前在臨床上主要用于結直腸癌、胰腺癌等消化道惡性腫瘤的診斷〔7,8〕。作為常見的腫瘤標志物,血清CEA在腫瘤術后復發的敏感性上通常早于臨床癥狀、病理檢查及CT或MRI等輔助檢查,其敏感性可達80%以上〔9〕。Duffy等〔10〕建議結直腸癌術后,每隔2~3個月應檢測CEA的水平,至少持續3年,以便及時發現肝轉移。然而,Ishizuka等〔11〕認為,影響血清CEA水平的因素很多,包括腫瘤細胞CEA的生成率、腫瘤的部位、大小、分級、血供等,因此用術前CEA水平來預測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后并不那么準確。本研究顯示,血清CEA、CA199陽性患者腫瘤的惡性程度高、侵犯深度深、淋巴結轉移率高、更易發生肝臟轉移,并且生存率低,預后差,提示血清CEA、CA199可以作為判斷結直腸癌發生、肝臟轉移以及患者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聯合檢測血清CEA、CA199對預測結直腸癌肝臟轉移及其總生存期更具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