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沈穎
(湖州中學,浙江 湖州 313199)
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14]3號)強調:“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系列講話精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方針政策,標志著弘揚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國家意志的體現,同時也為各級學校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方向性指導。學校是實施文化教育的主要陣地,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場所。學校推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服務地方社會文化全面發展的責任擔當,也是彰顯學校辦學特色的內在需求,對于吸取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國家課程內容、促進師生吸取地方資源提高專業水準、弘揚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服務地方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等,都有獨特的價值意義。
所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而世代傳承發展的,具有悠久歷史、鮮明特色、博大內涵、優良傳統的精英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集體辛勞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歷經千年歲月洗禮、大浪淘沙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特征的民族文化,是在民族歷史的進程中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等共同作用而構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文化體系。
從時間層面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主要指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以前的反映我國民族氣節、彰顯民族精神的特色文化、先進文化。從空間范圍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包括傳統的中國地理概念,還包括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越南、朝鮮、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沒有一個清晰的空間界限。從地域分布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主要是區域文化,或曰民族文化。從涉及內容看,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而種類繁多,充分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性。我們綜合各種觀點,以傳統文化的形態與內容為依據,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經學、蒙學、史學、文學、傳統音樂、民間禮儀、傳統美術、傳統手工藝、傳統武術、養生以及傳統醫藥文化等方面。若從呈現方式與形式題材的角度觀之,則為“琴、棋、書、畫,詩、歌、辭、賦”以及各類民俗節慶。質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先祖世代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不僅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和印記,也曾長期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成為世人的精神食糧和寶貴財富,具有強烈的歷史性、繼承性,永恒的豐富性、多元性,鮮活的現實性、活態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國人的思維和行動,它是一代又一代傳承、一代又一代積累造就的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那深厚而又穩固的文化因子,為當代推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著有益的借鑒,也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貢獻著智力支持和文化根基。
21世紀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多次強調傳統文化的價值與意義。2006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中就潛藏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此后,中共十七大,十七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問題。2013年11月18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告中首次提出“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要求;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2014年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比利時歐洲學院的演講中指出:“中國是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家。中華文明是沒有中斷、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已經有5000多年歷史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中國人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讓中國人具有很強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2014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中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
可以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標桿、民族文化發展的“活態”見證、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現中華文化復興、實現“中國夢”的力量之源。換句話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修身、齊家、治國”的根本。
古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構成部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他以獨特的存在方式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揮著重要功能。這里所指的“存在方式”是指在古詩詞吟唱領域中體現的傳統音樂文化的存在方式,即古詩詞吟唱的審美特性和思維方式。眾所周知,中國傳統音樂思維與西方音樂有著本質的區別。中國傳統音樂在言志、言情及審美中,密切聯系著諸如傳存、政教、組織、民俗、娛樂等多種實用功能,因而其音樂感受是整體文化功能的體認及主體活動方式的感性承受。在中國傳統音樂中,主體活動方式的對象并非“樂理”所條分縷析的認知對象,而是提倡天人合一、心物一體、情景交融以及“掘井及泉”的體驗與智慧。其獨特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在中國,獨立的音響音樂概念形成較晚,中國傳統音樂以操作為核心的觀念,存在于祭祀、農耕、社交等過程中,因其功能性,往往歌舞樂三位一體。而詩正是當時的歌,融于這種過程中的具備表達、歌頌、記載等功能的形式,是典型的情感寄托的存在方式。
其二,天與人、男與女、陰與陽轉化成了對立統一的太極。這種對立統一的審美思維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特征。中國古詩詞充分體現了這種審美方式。古詩詞的平仄對仗,律詩中的對偶,以獨體單音的語言文字尋求一種詩歌語言的節奏感,使中國詩歌自然就形成了對詩句吟誦之節奏頓挫的重視。很多古典詩詞體現了中國文學易知、易感的特點,運用了很多賦比興的手法,容易理解。
其三,從中國的記譜體系,可以看出音樂思維、行為以及傳承、傳播方式的特征。在文字譜與“釋譜”“打譜”“讀譜”的過程中,譜與產生的實際音響留存很大空間。這種解讀是不斷創作,再生、復活,同時也給予個人充分的自由,強調所有感官都參與的“傳通”,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教學而較少依賴樂譜和文獻,它傾向無形的傳承,強調表達、創造力和即興性,強調即興,十分容納不確定性。古詩詞的吟誦調的傳存,就鮮明地體現了中國樂譜表達中“韻曲”的特征。
可以說,詩歌吟誦貴在將古人詩歌原有的韻律與自己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詩人的生命結合起來,令詩歌的生命延續,生生不已,這就是中國詩歌的吟誦之妙。古詩詞吟唱詩情我意,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吟唱的一種主要形式——弦歌,就是典型的心有微動則無不可應諸弦、管、喉上,符合于每一個人、每一次“發言”的獨特性。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古詩詞吟唱的存在方式符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思維與審美特點,處處體現了以行為操作為核心的注重過程、功能、動態的整體音樂觀。
中小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園地,也是培養每一位學生從小學習并掌握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的主要陣地。我們在國家系列方針政策的指導下,廣泛調研,綜合考慮學生實際、學校發展,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從學生能力和需求出發,尊重學生興趣和生活經驗,結合學生生理和心理認知規律,注重學生學習方法和知識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古詩詞吟唱學習的同時,感受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基礎知識。為此,我們采取以下措施落實古詩詞學校教育,建構古詩詞學校教育傳承模式。
古詩詞數據資源庫建設是學校實施古詩詞教學的基礎環節,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基于此,我們全面搜集整理古詩詞相關資源。目前,已收集資源有:詞譜曲譜詩詞格律、大學全本胡譚珠唐調吟誦、古典詩歌吟誦九講、華鋒吟誦學概論音頻、我愛吟誦高級(第三版)、我愛吟誦中級(第三版)、我愛吟誦初級(第三版)、新常禮舉要(動畫篇)、《道德經》吟誦(上)、《道德經》吟誦(下)、吟誦入門、必背70吟誦、陳少松·論語吟誦、傳統吟誦精選、小學必背古詩文75首(王恩保、戴學忱)、朱暢思老師相關資料、聲律啟蒙——吟誦版(盈視、程漢麟編輯)、談詩詞的聲情教學綱要、心經、(蒙學)百家姓、(蒙學)弟子規、(蒙學)千字文、2017古詩詞吟唱、聲律啟蒙吟誦錄音、詩經、臺灣成功大學王偉勇古典詩詞之吟誦歌唱、吟誦教程39網絡課程、吟誦教程音頻、中華吟誦·漢詩文本來的聲音、中華吟誦·學習吟誦·充盈心靈、中華吟誦·古代吟誦教學之美、陳少松·中華吟誦與古典美文欣賞等,為學校古詩詞吟誦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古詩詞是不能注解的,一旦注解就失去原有的興味,那么如何攫取古詩詞原味的“風景”呢?吟誦是主要途徑。漢語的詩詞文賦,大部分是使用吟誦的方式創作的,所以也只有通過吟誦的方式,才能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我們的課程以古詩詞的吟誦為基礎,從古詩詞的意韻、聲律和音樂的角度對古詩詞進行研究,用音樂的手段和方法進行創作,填補古詩詞吟誦跟音樂教學相結合的空白。那么通過什么手段實施呢?一切課程的合理開發與成功落地,都必須小心翼翼地匹配學校的核心軟系統:理念、價值觀、學科目標、科學依據,以及同步聯動學校所有系統的隨同變革:學習方式、空間環境、教師素養、資源支撐、評價體系、管理機制等。所以我們才會說,“課程的質量決定學校的質量”,在全球教育變革中,這個邏輯總是反復被驗證,從未被動搖。對于課程建設,做法如下:
1.課程規劃與實施
根據調查結果及湖州市“中小學詩樂式音樂教學課程開發與研究”課程組研究策劃,決定建設中小學(湖州市部分中小學參與)的詩樂式音樂課程開發,高中承擔古詩詞吟唱與意韻表達的課程建設。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此外,還制作《美不勝收——吟·唱》微課程系列,發布于浙江省微課網,大大提升學習輻射面,并被評為浙江省精品微課程。
2.課程內容設置
課程組開發的課程教材分概論、吟誦訓練、吟唱實踐三個單元。概論部分以知識講座為主,鑒賞為輔,使學生了解古詩詞吟誦是文學與音樂相結合的文化藝術形式,是詩詞音樂性的進一步升華;吟誦訓練部分主要以誦讀中的字音、節奏、韻律、氣息、情緒等技能訓練為主,包括不同格式的古詩詞聲律入門,讓學生在訓練中增強對古詩詞吟誦文化的感性體驗;吟唱實踐部分主要引導學生從吟誦發展到吟唱。借助相關民歌、戲曲、宗教音樂橫觀鑒賞,認識詩詞吟誦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地域、師承、方言、審美情趣的差異,以及在流傳過程中受到方言、師承、民歌、戲曲音樂、宗教音樂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了不同的流派和腔調,這些音樂也與吟誦音樂互相影響、互為吸收,然后拓展至學生自主吟唱與發揮。課程主要內容架構如表2所示:

表2
3.搭建課外實施平臺
根據學校課程規劃設計,除了選修課的開設,學生社團的組建也是重要環節。為此,湖州市教研室成立了專門的課程研究小組,針對不同學段、特征分工嘗試實踐并定時相互探討指導。社團的學生來源于校藝術團隊、學生音樂、文學社團、傳統文化愛好者等,社團的組織和活動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吟唱,形成氛圍,能夠熟練掌握古詩詞的吟誦規律和方法,結合音樂知識,對古詩詞的意韻進行音樂的擴展和創編,使學生在知識運用上有一個跨越式的發展,在音樂素養上有一個更大的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吟唱水平和音樂素質。學生社團實施古詩詞吟誦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拓展,主要采取以下手段:第一,“詩樂式”課程組活動(學生交流部分);第二,相關課題研究;第三,社團活動。其中,社團活動的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4.課程管理機制
為保障中小學古詩詞吟誦教學穩步推進,取得長期的良好收效,市教研室將古詩詞吟唱課程研究與開發納入到市級“詩樂式音樂課堂教學”課程方案,筆者所在的工作室將此研究納入到省級微課程開發制作與省級課題研究中進行,相關各校的開發實施也屬于拓展類課程。為加強課程的管理,依據《2017年度浙江省微課程建設規范》、《湖州中學深化課改課程設計方案》、《××中學構建古詩詞吟唱課程實施方案》(如《湖州中學“美不勝收——吟·唱”課程方案》)、《××中學詩樂社團章程》(如《雙林中學呦鳴吟唱社章程》)等規章制度,對古詩詞吟唱課程相關工作做了頂層設計和嚴格的規定,形成科學有序且具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機制。
(1)課程的文化思維定位
從課程文化思維的角度看,古詩詞吟誦教學課程科分為吟、誦、唱、讀(圖2)。吟誦學習與實踐是載體,通過讀—誦—吟—唱的步驟掌握吟誦技巧,進一步了解各級特征、方言實踐以及創編創作并結合器樂提升至音樂層次。這個過程中滲透文化價值與歷史傳承的教育,遵循課程組激活基因—啟動思維—發展能力—養成習慣—形成自覺的建設理念。湖州中學《詩情我意》古詩詞吟唱課程的主要路徑為:回歸基因—族樂審美—詩情我意—抒發表白—美不勝收。

圖2 課程文化思維導圖
(2)課程目標定位
①以古詩詞吟誦與吟唱教學為支點傳承相關中國瀕危文化絕學;
②吟唱技能學習:字正腔圓,因聲入境;把握節奏、培養語感;吟誦領悟,感受韻味;
③逐步學會自主吟唱;
④推廣古詩詞吟唱音樂教學課程。
(3)課程輔助途徑
①組建詩樂社團、學習小組;
②開設選修課。
每周三下午第四節課定期開設詩樂角活動,由學校教導處、政教處、藝術教研組三方共同管理并實施。
總之,從教育學的視角看,古詩詞吟唱教學是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有獨特的價值意義和存在方式,更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古詩詞吟唱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貫徹落實藝術教育課程標準的體現,是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當承擔的職責。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社會發展重要主題的時代,古詩詞吟唱教學必將在復興中華文化的歷程中發揮出不可低估的作用。當然,古詩詞吟唱教學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個人之力所能及的事。古詩詞吟唱教學當在建設豐富資源庫的基礎上,選擇集中優勢資源開發優勢課程,完善課程內容,拓展課程實施途徑,強化課程定位與實施管理,才能強化古詩詞學校教育,建構起較為完善的實施模式,才能促進古詩詞學校教育傳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