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 唐國龍
摘 要 校際“實踐共同體”在創意陶藝產品開發中的應用,是一種有效整合高校文創資源,將實踐教學與文創產品市場需求相結合的,具有可持續性的合作模式。本文基于對真實項目的運營與研究,對高校文創資源的合理、有效、創造性整理利用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與方法。
關鍵詞 高校 實踐共同體 產品開發 應用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4.018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collegiate "practice commun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pottery product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of creative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mbine practice teaching with market demand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has a sustainable cooperation mode. Based on the operation and research of real project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s and methods of coll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actice community; product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本文以應用型本科高校藝術設計類資源與高職院校文化市場營銷類資源的有效整合模式探索真實項目為基礎,探討在全真情境下“實踐共同體”行為組織形式為創意產品開發提供人力資源基礎的可行性,及以創意產品開發為目標的文創相關專業、課程有效實踐教學改革模式。
1“實踐共同體的”概念及應用
1991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者萊夫和溫格在《情境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實踐共同體”(communities of practice)的概念,并將其定義為“一群追求共同事業,一起從事著通過協商的實踐活動,分享著共同信念和理解的個體的集合”。此后,“實踐共同體”廣泛應于教育、管理等領域,成為情境學習研究領域的核心要素,也成為實踐教學的重要組織形式。在教師教育領域,職業教育領域“實踐共同體”得到大量應用。有關教師教育“實踐共同體”的研究及論文數量繁多。
在教育視域下的“實踐共同體”活動中,參與者都置身于學期情境中,自行創設和管理學習過程,共享知識和經驗,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達成共同的實踐目標。
在應用型高校和高職院校的實踐教育教學中,情境教學逐漸成為主要手段,而“實踐共同體”理論正是教育心理學中情境認知與學習理論的核心概念,把著眼點放在學習者與情境的互動,放在情境的合理設置和學習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上。因此,使用情境教學法時,有效的情境設置和學習組織形式成為核心因素。
2創意陶藝產品“實踐共同體”的構建
筆者以高校文創資源整合模式探索為目的,在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文化商學院和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陶藝工作室的合作支持下,結合課程教學任務,創設全真情境,建立實踐項目,通過培育和管理“實踐共同體”,進行創意陶藝產品開發實踐。
行之有效的構建的“實踐共同體”的步驟概括說來分三步:聚集志同道合的人、確定清晰的目標任務、設置合理的分工合作體系及運行規則。同時,在目標任務執行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調整和修正也非常重要。
2.1 聚集志同道合的人
“實踐共同體”必須由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組建而成。正如溫格在《實踐共同體:學習、意義和身份》中指出“一個實踐共同體包括了一系列個體共享的、相互理解的實踐和信念以及長時間追求共同利益的理解。”
構建具有共同目標的“實踐共同體”,聚合有共同意愿、樂于相互分享、協作的人是共享合作的基礎。在項目啟動初期,兩所高校通過社團、工作室活動等形式招募、遴選并確定了核心團隊成員。把一群對創意陶藝產品市場調研、產品設計、產品制作、產品銷售充滿熱情,成長意愿強烈并具備相關專業技能的教師、學生骨干聚集在一起為“實踐共同體”的人員配置打下基礎。
2.2 確定清晰的目標任務
以商業目標為產品開發導向,是創意陶藝“實踐共同體”從建立開始就明確了的策略,也是面向用戶的產品開發“全真情境”設置的必然要求。經過可行性論證,將主要用戶設置為消費者用戶,目標客群為高校學生,主要開發小型日用、裝飾類陶藝產品。
確定了用戶類型,“實踐共同體”的實踐目標任務也非常明確,就是要在成本可控的基礎上,嘗試各種創意表現、對標競品、滿足用戶需求,實現盈利。
2.3 設置合理的分工合作體系及運行規則
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文化商學院主要培養面向文化市場的經管類人才,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主要培養藝術設計類人才,在創意產品開發的各個環節,有著各自的專業優勢和良好的互補性。基于這樣的優勢和互補性,創意陶藝“實踐共同體”內部分工采用了角色設置的方法。
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文化商學院營銷訓練營(簡稱“營銷訓練營”)的職能角色設置為“產品經理”。主要負責營銷策劃、項目管理、銷售執行。
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陶藝工作室(簡稱“陶藝工作室”)的職能角色設置為“產品設計師”。主要負責產品設計和產品制作。
兩所高校的牽頭教師作為“實踐共同體”的發起人和管理者,其職能角色設置為“項目總監”和“產品總監”,對具體階段的工作起到聯系協商、調配資源、處置爭議、把控品質、進度管理的作用。
團隊工作有明確的階段性目標、進度計劃;定期召開例會、及時共享信息。
“實踐共同體”的構建,為創意陶藝產品開發提供了人力資源基礎,兩所高校的專業實訓室為“實踐共同體”提供了實踐場所和器材。
3 “實踐共同體”在產品開發過程中的作用
在創意陶藝產品開發具體過程中,“實踐共同體”在各個階段的工作都盡量與兩所高校的相關專業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以實現實踐教學改革探索的目的。在產品開發的不同階段,“實踐共同體”均發揮了良好的人力資源管理和項目管理作用。優勢互補的專業技能和思維方式,通過“實踐共同體”中的分工與合作得到了充分發揮,產品經理和產品設計師兩大角色設置也為學生在共同體中的自我定位起到了良好的參照作用。
在市場調研階段,產品經理主導項目策劃方案與執行計劃的撰寫,調研的主要內容由團隊商議決定。在這個過程中,營銷訓練營的成員對陶瓷工藝、材料、歷史源流、當代陶瓷發展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陶藝工作室的成員對市場調研的對象、內容、手段、資料整理的方法等有了進一步的認知。團隊協商制定調研計劃的過程也是相互學習,共同拓展知識和技能的過程。
共同制定的調研計劃確定了調研的范圍、對象、內容、時間、地點等具體信息后,教師帶領“實踐共同體”骨干學生先后赴景德鎮、上海“淘寶造物節(2016)”、成都蒲江明月國際陶藝村、成都無里文創園區創意市集等文創地點進行實地調研考察,收集文創行業現狀與趨勢相關資料;產品經理們通過走訪門店、瀏覽網店等方式,分析、研究目標用戶購買行為、競品,特別是“爆款”產品的成功因素;并通過用戶訪談和社群主題活動等多種手段收集客戶需求信息,進行需求驗證,最終形成清晰的產品定位建議和項目進度建議。
在產品設計和制作階段,工作由產品設計師團隊主導,根據產品定位建議和項目進度建議,由陶藝工作室負責對目標產品進行概念設計;由產品經理根據用戶需求和購買偏好,核實產品概念、功能,并進行成本預算,設計零售價格區間、銷售渠道;再由設計師在進行過用戶需求驗證的產品概念基礎上進行具體的產品設計:落實材質、工藝、形態、色彩等細節。設計工作進度由產品經理監督把控,通過多次修改、調整形成產品設計定稿,最終制作出符合產品策劃方案數量與品質的產品。在此過程中,營銷訓練營師生對陶藝產品的設計、工藝、生產流程有了深入了解,并參與了部分制作實踐,提出了一些基于營銷角度的設計修改建議。
在產品銷售階段,產品經理根據銷售渠道設計方案和促銷計劃開展工作,零售類產品綜合運用各類促銷手段在線上和線下開展銷售,設計師為產品銷售制作進行平面設計。
通過“實踐共同體”工作方式,團隊成員對項目執行和項目管理的真實情景有了深入的參與,對產品開發的各種確定和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有了直觀的了解;對產品經理、產品設計師職業崗位應具備的技能、專業素養以及如何有效開展團隊協作等都有了深刻的認識。
必須指出的是:“實踐共同體”中最重要的成員是學生,工作的開展和推進,都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放在全真的工作情境和任務目標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教師主要發揮牽頭、指導、協調、提攜作用,不輕易對學生團隊的日常工作做過多干預。
4結語
創意陶藝“實踐共同體”經過不懈嘗試,多次調整,最終完成產品開發任務。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共同體成員目標一致,分工明確,信息共享,密切配合。產品開發的成功充分證明“實踐共同體”是有效的文創資源整合模式,也是具有活力的實踐教學方式。在此過程中,兩所高校呈現出頻繁、有效的交流、互動、共享,相關課程實踐教學內容也得到了豐富,并更加真實。
雖然項目進行較為順利,任務圓滿完成,但同時也應認識到,基于高校的商業化合作,也會受到高校寒暑假、課程排布時間、教師工作量、學生課余時間等因素的影響,產生項目進度緩慢、溝通成本較高等現象。
綜上所述,以“實踐共同體”形式整合高校文創資源,設立真實商業項目、結合專業教育、對接課程、全面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是行之有效、可以推廣的創意產品開發手段。
參考文獻
[1] 舒卷.“實踐共同體”視角下的高校ESBP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培訓,2015(11).
[2] 鄭永紅.“實踐共同體”理念與課堂教學改革[J].教育觀察,2017(8).
[3] 黃麗艷.學習共同體視角下美國高校課堂教學模式——以工程管理專業為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15.8.17(4).
[4] 黃麗.校園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與營銷[J].市場研究,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