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甫同/江蘇省鹽城市農業委員會

姜瑾華/攝
“互聯網+”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強力引擎。近年來,江蘇省鹽城市聚焦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以互聯網思維謀劃農業、互聯網技術改造農業、互聯網手段服務農業,主攻電子服務便捷化、電子商務網絡化、電子農務智能化、電子政務高效化,“互聯網+”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鹽城市農業委員會和中農網購(江蘇)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創成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市46家單位被認定為省農業信息化示范基地,其中建湖縣被認定為江蘇省農業電商示范縣,東臺市、阜寧縣被認定為江蘇省智能農業示范縣。
按照“全省爭一流”的定位,將“互聯網+”農業列為全市農業工作重點,擺上重要位置,整合要素資源,優先加快建設。
強化組織發動。市、縣政府都成立由分管領導任組長,市、縣相關部門分管負責人為成員的信息進村入戶領導小組。市、縣農委成立由主要負責人任組長,各相關處(科)室負責人為成員的信息進村入戶工作小組。市、縣農委多次召開部署會、推進會、現場會,凝聚共識,強力推進“互聯網+”農業。在央視七套及《農民日報》《鹽阜大眾報》等媒體上宣傳“互聯網+”農業成果和典型60多次,營造優質的建設環境和良好的發展氛圍。
強化政策扶持。市委市政府出臺《聚焦富民促進城鄉居民增收的十條政策意見》,對農業電商和信息進村入戶進行資金扶持。市財政設立200萬元互聯網農業專項資金,用于獎補智能農業和農產品電商。市政府辦下發《鹽城市“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計劃》,明確發展目標、思路和舉措。各縣(市、區)也出臺了互聯網農業扶持政策和行動計劃,為農業信息化發展爭得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強化體系建設。市、縣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市農業信息中心獲批在全省設區市率先增掛互聯網農業中心牌子。響水、阜寧、鹽都三縣(區)經編辦批復成立農業信息中心(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心),全市已有7個縣(市、區)建成農業信息化職能機構。與鹽城電信、移動、郵政等部門簽訂“互聯網+現代農業”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互聯網農業建設。
堅持高目標定位、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強化模式創新、機制創新、體制創新,突出“建用管”結合,著力組織實施信息進村入戶整市推進工程,全市共建成“益農信息社”1750家,占省下達任務的113%。阜寧吳灘街道吳灘居委會、亭湖佳美嘉家庭農場兩家益農信息社被評為全國“益農信息社”百佳案例。
注重高標定位快建設。引導督促各縣(市、區)高標準規劃,調高目標任務,一步到位,將原先“益農信息社”覆蓋80%行政村的目標提高到覆蓋100%行政村。東臺、建湖、亭湖等7個縣(市、區)提前一年實現村村全覆蓋。積極聯合運營商,通過“自主尋找、鄉鎮上報、合作方薦、仔細篩選、嚴格比較”的方法和程序,高標準做好信息社選址、信息員選聘工作,全面夯實信息社建設基礎。在嚴格執行部省“益農信息社”標準和規范的基礎上,引導各地提高建設標準、拓展服務功能。鹽都區在“六有”標準上,規劃增建戶外LED屏等“四個一”設備。響水、建湖等地將增配高清攝像頭等視頻監控設備,實現“益農信息社”運營監管“遠程化”和“可視化”。
注重模式創新促應用。探索創新“政府+運營商+服務商+電商平臺+實體終端”的運營模式,全面推進“四項服務”。積極提升公益性服務,將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12316“三農”熱線、測土配方施肥系統、專家微信群、農技耘APP等多個平臺系統“一網并入”,構建電話、網站、APP、微信、短信“五位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拓展了服務范圍,放大了服務效能。不斷拓展便民服務,創新運營機制,整合郵政、快遞、電信、保險、銀行、供銷、水電氣、人社等服務資源,打造為農服務“萬能超市”。大豐區農委與當地人社部門合作,積極引進“市民卡”服務,實現社保、醫保、農村補貼等多項民生服務“一社通”。
注重風險防控嚴管理。按照“制度、管理、監督、責任”四位一體要求,探索形成了“社員為點,服務為線,制度為面”的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建立健全信息社運營管理服務辦法和信息員考核管理辦法,確保信息社服務運營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市、縣農業部門負責做好面上制度制定、業務指導、矛盾協調,發現問題隨時“吹哨”提醒、糾正,直至叫停。對信息員開展業務素質、誠信守法、規章制度、電商技能等培訓,提高服務能力和經營素質,推進信息社依法經營、安全運行。
放大“一村一品一店”模式效應,推進產業和電商融合發展,全市農業電商銷售額突破100億元,躍居全省第一方陣。
重抓主體培植。以“會開店、懂管理、善經營”為目標,組織實施省農產品電商“萬人培訓”,共完成培訓2830人次,是省下達任務的193%。市農委聯合共青團開展農業電商“青苗”培訓,共培訓260多人。發揮現有電商典型的帶動作用,阜寧吳灘鎮信息員范付榮,年網上銷售鹽阜特產800多萬元,帶動周邊農戶10多人投身電商創業。
重抓載體建設。扶持引導電子商務產業園、電商創業基地建設,涌現了南大(鹽城)電商研究院、阜寧無界電子商務、大豐三龍電商、射陽蟲洞π·農創空間等一批農業電商孵化機構,為創業者提供技能培訓、產品開發、品牌策劃、物流快遞等低成本、專業化的第三方服務。打造了京東、蘇寧易購、淘寶、郵樂網等四大“鹽城特產館”,將本地土特產品“一網打盡”,全市共建成各類農業電商平臺1.36萬個。
重抓產電融合。發展“一村一品一店”模式,挖掘當地特色農產品,轉線下為線上銷售,培植電商產業。電商的快速發展,又拉動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形成了產業與電商互動發展格局?!吧潢柎竺住睂印疤詫殹?、“郵樂購”等平臺,去年網上銷售額超過5.2億元。亭湖新興鎮新界村徐海江在“天貓”開設“翡翠灣”旗艦店,年銷售多肉植物120多萬元,輻射帶動本村20多戶種植多肉200多畝。
重抓領域拓展。積極發展農資電商、休閑觀光農業電商、農業服務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爸修r網購公司”著力打造全國一流的農業眾包服務電商平臺,去年無人機噴防服務達到126萬畝。大豐區、鹽都區等全國休閑觀光農業示范縣積極發展休閑農業電商,大豐“荷蘭花海”去年接待游客215萬人次,線上客源量占50%以上。
堅持“園區示范、擴點提質、持續發展”原則,探索“性價比高、節本增效、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模式,組織實施智能農業提質增效工程,根據不同產業發展需求,分類施策、一業一策,精準推進物聯網技術示范應用。全市規模設施農業物聯網應用占比達23%。
養殖業物聯網應用抓快速發展。結合“263”畜禽糞污專項整治行動,用物聯網技術改造傳統養殖企業,提升自動化、智能化水平。2017年,全市新建畜禽、水產智能養殖基地106個。中糧肉食(東臺)公司投入2600萬元資金,對原有養殖基地進行全程物聯網自動控制改造,年出欄100萬頭生豬,每萬頭生豬用工僅為3.5人。
設施園藝業物聯網應用抓典型培植。將物聯網應用列為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重點內容,以點帶面,輻射帶動面上設施園藝生產加快應用物聯網技術。2017年,全市共新建設施園藝智能種植示范基地59個。培植了阜寧縣七彩農業公園、射陽鶴鄉菊海農業園、東臺三倉現代農業園區、建湖蜻蜓未來農業工廠等一批應用規模大、技術水平高、帶動能力強的智能設施農業典型。阜寧縣七彩農業公園建成“水晶花宮”高標準智能花卉溫室1.1萬平方米,示范應用水肥一體化、溫室環境控制等物聯網技術,日常管理僅需3人。
大田種植物聯網應用抓擴大示范。在全省率先建成了主要糧食作物農情智能監測與指揮系統,可以實時監測糧食作物苗情、墑情、病蟲情、災情、肥情等“五情”,實現了智能監控、采集、預警、查詢、診斷、分析、決策、服務八大功能,監測點覆蓋全市29個糧食主產鄉鎮。2017年,建湖、射陽等縣結合農業綜合開發和高標準糧田等項目,又新建糧食作物農情智能監測點7個,監測點總數達到36個,應用覆蓋比例不斷擴大。
農業管理物聯網應用抓在線服務。推廣應用省農業行政執法信息系統,建立了覆蓋5020戶農資經營主體的數據庫,實現了查詢、投訴、抽檢、處罰全部在線化。響水、鹽都成為江蘇省首批“智慧動監”系統示范應用基地。東臺、建湖分別建成了“智慧農業”在線服務平臺、農業公共服務網絡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