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郝達軍/江蘇省寶應縣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寶應縣農家菜園游客多 向文祥/攝
農民人均收入持續增長。
2013年實現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46元,2014年14246元,2015年15507元,2016年16856元,2017年達18447元,實現多年持續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3年的1.62:1縮小到1.27:1。
村級增收減債成效顯著。2011年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低于5萬元的有117個村,占46%。到2017年底,寶應全縣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村村超過40萬元;村級需償還債務余額為1.36億元,村平均債務65萬元,比2013年底3.28億元減少1.92億元,下降58.5%,村平均化解債務75萬元,全縣涉農債務為零的村(居、場圃)達120個。
扶貧脫貧工作扎實有力。
“十三五”以來,寶應縣通過結對幫扶、政策扶持、精準施策等,推動扶貧工作有序開展。至2017年底,全縣建檔立卡對象共有11252戶、20860人,其中低保6308戶、13040人,五保2777戶、2854人,一般貧困戶2167戶、4966人,完成省定脫貧目標任務;全縣經濟薄弱村共有59個,到2017年底已實現集體經營性收入村村達40萬元。
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擴大。
截止2017年底,寶應縣注冊登記家庭農場809個,經營面積14.15萬畝,其中糧食種植類613個、園藝蔬菜類38個、畜牧類7個、水產養殖類118個、種養結合類5個、其他28個。有21個農場被命名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7個農場被命名為市級示范家庭農場、118個農場被命名為縣級示范家庭農場;全縣工商注冊登記農民合作社1125個,農戶參加農民合作社比重達85%以上,創成國家級示范社6家,省級“五好”示范社25家,市級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示范點5家。
農村各項改革卓有成效。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步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全縣集中進場交易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面積15萬畝,累計交易金額達10億元。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單位256個,量化資產總額15186.8萬元,其中量化經營性資產7943萬元。2017年實現農戶分紅總額為1305萬元,實現分紅的村(居)經濟合作社占比達13%以上。累計實現農村產權交易額15億元,辦理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貸款8000多萬元。主要種植業保險覆蓋面穩定在90%以上,高效農業保險占比達52%。
農民增收渠道有待拓寬。農民市場化信息化程度低,難找到穩定增收的渠道。隨著經濟轉型升級,農村勞動力轉移難度加大,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幅逐步回落。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緩慢,個私企業發展前景不明朗,小城鎮建設水平不高,農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渠道窄、壓力大。
村級集體收入少、債務大。從債務面上看,目前寶應縣的村級覆蓋面在88%左右。從債務量上看,村平均負債60萬元,最高的村負債達627萬元。全縣經濟薄弱村平均負債70萬元,而村每年的平均支出在72萬元,村平均收入只有47萬~48萬元。
扶貧攻堅壓力依然較大。結對幫扶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扶貧與扶志扶智未能有機結合,特殊群體幫扶力度需要加大,薄弱村發展后勁不足。
新型主體發展質量不高。從寶應縣實際情況來看,家庭農場畝均經營效益普遍較低。合作社經營規模偏小,直接從事加工、銷售的比較少;不少合作社組織結構松散,與成員之間利益聯結不緊密,沒有注冊產品商標,缺少農產品“三品”認證,發展后勁不足,市場競爭力不強。
到2020年,寶應縣要努力實現以下目標: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縣無債村全覆蓋,村村實現村級經營性收入達60萬元,股份分紅的村(居)經濟合作社占比達30%以上;集中規模流轉土地累計30萬畝以上;新型經營主體土地規模經營面積占比60%以上;農村產權交易額累計實現20億元以上;辦理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貸款累計2億元以上;高效農業保險占比達60%以上。
拓寬增收渠道富農民。一是加強職業技能和創業培訓,提升就業創業能力。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體系,降低返鄉創業門檻,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和金融服務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圍繞“愛農業、有技術、善經營”的目標,培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實行持證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聯合人社部門探索建立農村就業服務平臺,在全縣256個村(居)掛牌設立“創業指導站”和“職業指導工作室”。二是加快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帶動就業能力。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為契機,按照“規?;N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的現代農業發展理念,發揮寶應縣“四水”特色,調優區域布局,大力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統籌城鎮建設與園區發展,培育壯大特色產業集群,促進農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增收。三是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推進一產“接二連三”交叉融合。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和支持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及工商企業,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依托寶應湖國家濕地公園、射陽湖省級濕地公園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帶動G233、新S331、安大公路等沿線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培植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主題農園、農業特色小鎮、星級企業等。在工商登記、土地利用、品牌認證、融資租賃、稅費政策等方面給予優惠待遇,多渠道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四是釋放改革紅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進一步激活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以“地”生財,采取互換并地、土地流轉、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提升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增加農民租金收益。落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措施,擴大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把資產確權量化到戶、到人,盤活農村資產,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保障農民財產性收益。五是落實惠農政策,拓展農民轉移性收入。
多招增收化債強集體。一是積極化解村級債務。認真貫徹落實寶應縣委縣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村級債務化解工作的意見》精神,實施三年化債行動計劃。強化組織領導、責任落實,加大考核獎懲力度,調動各方面化解村級債務的積極性,確保2020年完成全縣無債村全覆蓋。二是強化物業項目幫扶。積極推進省級扶持項目試點,合力推進17個市級經濟薄弱村扶貧項目建設,繼續幫扶44個縣級經濟薄弱村標準化廠房建設,確保每個村實現預期收益。三是推進土地規模流轉。通過政府引導、專業服務、公開競價、抱團經營等舉措,積極引導土地有序向種養大戶、特色產業、專業合作組織流轉,穩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規?;洜I,實現農業增效、集體增收。四是盤活村級資源資產。通過土地增減掛鉤、占補平衡,盤活“五老地”、荒地等集體土地,發展現代特色農業,進而增加集體收入。盤活、開發、經營閑置的集體房屋、校舍、廠房、設備等資產,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五是爭取項目資金扶持。積極向上爭取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等相關涉農項目,在上級的扶持下增加集體收入。開展招商引資、推進全民創業,對村招引的企業和駐村的企業,全面落實上繳稅收地方留成部分返還到村,增加集體收入。
健全幫扶機制真脫貧。一是突出重點,全面落實“三保五助”扶貧政策。全面貫徹《關于印發進一步加強全縣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實施“三保五助”:?;旧?,推動低收入農戶自付的農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和水、電、有線電視等費用減免,以及低保提標政策全部落實;保危房改造;保基本醫療,實施低收入農戶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扶貧政策。助貧困勞動力就業,有針對性地培訓低收入農戶勞動力,因人落實就業崗位;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全面減免低收入農戶子女各項學雜費;助創業意愿實現,安排專項扶持資金,為有創業意愿、創業項目的低收入農戶提供貸款貼息;助鞏固脫貧成果,加強扶貧開發工作臺賬動態管理,督促幫扶政策有效落實;助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推進正在實施的薄弱村26個增收項目年內投產達效。二是分類施策,精準助推低收入農戶脫貧。堅持因人施策、精準滴灌,充分調動困難群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自主脫貧意識和能力。進一步提高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讓未就業的充分就業,讓未穩定就業的高質量就業。每年采集一批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特殊困難戶的家庭成員就近就業。對無勞動能力的農戶,盡可能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確保保足保全;對因病致貧的農戶,建立健全健康扶貧檔案;對因學致貧的農戶,確保就學子女順利完成學業。三是嚴格監管,不斷健全扶貧脫貧長效機制。落實扶貧開發主體責任,強化序時督查、幫扶過程督查、脫貧成效督查,不折不扣地抓好扶貧政策落實。建立脫貧成效考核問責機制。充分發揮“陽光扶貧”監管系統作用,突出有效管控,全覆蓋、全過程、全留痕公開公示扶貧開發工作進展情況。
提高發展質量興產業。一是提升運行質態。出臺《寶應縣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整體推進工作實施方案》,引導各類主體各展所長,特色發展,重點打造具有縣域產業特點和優勢的荷藕、水產品產銷等農民專業合作聯社。鼓勵和支持合作社注冊農產品商標,申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志產品,加快推進合作社品牌化建設,擴大合作社及其產品的社會影響,增強市場競爭力。積極引導合作社由生產環節合作為主,逐步向產前、產后合作環節延伸,支持合作社開展農產品初級加工和精深加工,增加合作社成員在加工環節的收益。二是創新經營模式。發揮村級淘寶作用,組織家庭農場牽頭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延長產業鏈條,樹立特色農產品品牌,促進農產品轉化增值,帶動周邊農民就地轉移就業,幫助農民就近實現增收致富。發展休閑采摘農業,培植帶動鄉村旅游。培植果樹種植類家庭農場等發展休閑采摘農業,以親子、養老、體驗、文化等為內容,發展休閑農業、帶動鄉村旅游。三是落實扶持政策。優化合作社項目扶持辦法,優先支持帶動小農戶、貧困戶增收作用明顯的合作社,向從事綠色生態農業、休閑旅游農業、農村電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聯合合作等新產業新業態新類型的合作社傾斜。制定和完善合作社享受國家相關稅收優惠的實施細則,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合作社擴大經營規模、延伸產業鏈,對合作社發展用地依法給予保障,及時辦理設施農用地備案手續,落實好設施用地政策引導金融、保險機構加強資金信貸扶持,緩解合作社發展的資金壓力,增強持續發展能力;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為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實行“精細、精準,定向、定制”服務,進一步發揮農業保險的支持保障作用。
深化農村改革添活力。一是加快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落實集體所有權,維護農民對承包地發包、調整、監督等各項權能,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鼓勵采用土地股份合作、代耕代種等多種經營方式,探索更多放活土地經營權的有效途徑,加快形成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格局。與此同時,不斷規范土地經營權流轉行為,全面推行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示范文本,加強流轉合同履約情況監管。二是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陽光三農”、“三資”子系統管理臺賬,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和農村集體財務審計監督。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化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做好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工作,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加快推進縣、鎮農村產權交易市場規范化建設,實質化運行寶應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調處仲裁委員會,實現農村集體產權“應進必進”。鼓勵引導廣大農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主體進場流轉交易,確保全縣農村產權交易繼續保持在全省前列。三是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圍繞農業現代化指標序時進度,加大行政推動、加強政策扶持、強化督查考核,推動全縣高效農業保險占比,放大農業保險的惠農效應,堅持“保本微利、政策惠農”的原則,進一步提高賠付水平,最大限度讓利于民。繼續按照國務院《關于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抵押貸款試點的指導意見》要求,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和農民住房財產抵押工作。建立新型經營主體征信系統,細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定辦法,建立健全檔案和信貸項目庫,完善質押貸款具體操作辦法和操作規程,科學把握質押貸款的對象、利率、期限和額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