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德東 陸 曉/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江蘇省分行
作為江蘇境內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農發行江蘇省分行主動發揮職能,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關于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戰略部署,全力支持長江經濟帶發展。
江蘇南通臨海靠江,與上海、蘇州一江相望,是長江經濟帶上重要的城市之一,發展優勢得天獨厚。南通市委市政府希望將南通打造為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和上海“北大門”,并提出了陸海統籌、江海聯動發展戰略。
如皋市長江鎮就是南通陸海統籌、江海聯動發展的先驅者,這里十年前是一片荒灘,如今是極具經濟發展活力的板塊。如皋港區也成為南通“港產城一體化”最成功、最完整的“試驗田”。流連于如皋港區,給人的感覺就是現代、活力、綠色,到處洋溢著欣欣向榮的氣息。
如皋港區是全國首家縣級市一類開放口岸,2017年貨物吞吐量達10.37萬標準集裝箱,較上年同期增長59.4%。港區所在的長江鎮2017年末的GDP從10年前的12.5億元增長到了233億元,增長了17倍,占全市GDP的23%;財政收入達20億元,增長30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億元,增長40倍。從一片灘涂發展成為如皋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排頭兵。同時,以新型建材產業、綠色新材料等為代表的綠色、環保產業集群基本建成,港區累計入戶企業103家,其中綠色、環保型企業75家,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環保、生態港區。現在港區正在按照“一島、一城、一港、兩區”的建設格局,在確保生態優先的前提下,推動“以港興城、以城帶產、港城互動、產城融合”。
如皋港區能有今天的發展成就,農發行江蘇省分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2006年到2018年4月末,農發行江蘇省分行向如皋港區累計投放中長期貸款33.19億元,支持了港區的河道整治、萬頃良田、農業生產基地、農民集中居住等9個項目,復墾了3.84萬畝優質良田,拆遷安置農戶5800戶,整合岸線資源45公里,形成建設用地指標3400畝,有力地支持了港區建設,為港區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撐。
如今,在“以港口為依托、以產業為核心、以城鎮為載體、以政策為引導、以人文為根本、以生態為基礎”的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農發行江蘇省分行又陸續支持了如東縣洋口港、啟東市呂四港、江陰臨港新城、泰州港核心港區等港城建設,為長江經濟帶建設裝上新引擎,全力支持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生態發展。
長江流域生態環境豐富多樣,魚類種類繁多,是我國淡水魚類的重要種質資源庫,長江珍稀魚類是我國魚類生物遺傳多樣性的重要體現,在維持長江生態系統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江蘇中洋集團是國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從事水產養殖已有近30年歷史,以長江珍稀魚類物種保護為己任,開發性保護河豚魚、鰣魚、刀魚、鱘魚、鱷魚、娃娃魚、胭脂魚、松江鱸魚、龍紋斑等國內外珍稀魚類和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現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長江珍稀魚類繁育養殖基地。走進中洋集團長江珍稀魚類養殖基地,憨態可掬的中洋河豚,輕盈擺動的刀魚,威風凜凜的揚子鱷,深潛巢穴的松江四鰓鱸魚……讓人大開眼界。
2015年,中洋集團為了擴大現代水產養殖,建設現代農業水產示范基地,需要信貸資金,農發行江蘇省分行主動介入,在2016年以投貸結合的方式,分別向中洋集團投放中長期貸款2億元和農發重點建設基金1億元,支持集團擴大水產示范基地。流轉農民土地,建設銀鱈魚溫室大棚、河豚魚露天池等,保護更多的長江珍稀魚類,同時帶動了基地周邊農戶每戶每年實現增收7.5萬元。
中洋集團準備于近期建設長江水產保護與養殖基地,在保護的前提下,對長江珍稀魚類從生物學特性、規模化繁養、精深加工等技術層面進行研究,對長江珍稀魚類進行規模化繁殖、養殖以及加工,推動長江珍稀魚類產業化發展,發掘長江珍稀魚類的社會、經濟、文化和學術價值,實現長江珍稀魚類的社會、經濟、文化以及生態效益共贏的局面。目前,農發行江蘇分行正積極助力中洋集團開展長江珍稀魚類規模化繁殖、養殖以及加工,切實保護好長江漁業生態。
丹陽市九曲河是太湖流域一條重要的通江引排河道,具有防洪、防澇、引水、通航等功能,由于年久失修,河岸坍塌嚴重,水土流失造成淤積現象普遍,沿線從事砂石轉運、加工的企業較多,工業、農業、生活污水排放,航運在低水位時攪動底泥形成的二次污染使得九曲河自然河道生態系統受到破壞,沿線岸貌環境和排向長江的水質較差,污染嚴重。
2016年,丹陽市決定對九曲河沿線開展治理,農發行江蘇省分行積極介入、大力支持,投放農發重點建設基金1.3億元,撬動了整個項目6.1億元的投資。截止2018年4月,整個治理工程接近尾聲,共關停了沿線4個碼頭、整治規范13個碼頭,對41臺生產性泊位進行了清理,疏浚河道25.69公里。現在的九曲河成了當地一道亮麗風景,防洪泄洪能力、水資源配置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
2015年以來,農發行江蘇省分行已累計支持長江經濟帶沿線的港區建設、污水處理、現代物流園等項目20個,投放貸款128.8億元,支持農發重點建設基金項目3個,金額4.9億元,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生態優先、共促發展的時代新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