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瓊/特約記者

“去年,我們實行大規模集約化經營,開發新技術,種植新品種,糧食的品質明顯提高,耕種、收割、植保成本也降低了,900畝小麥收入70多萬元,收益14萬元!”淮安市淮陰區老張集鄉孫圩村為民土地耕作服務社理事、村黨支部書記居永尚高興地說。
像為民服務社這樣由村集體領辦的土地耕作服務社,正是江蘇省在深化農村改革過程中涌現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農業社會化服務業是農業生產經營領域分工協作的必然趨勢,既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農業結構調整要效益,又能激發內需潛力,引領農業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是農業發達國家的重要標志之一?!苯K省農委農經處相關人員介紹,江蘇省近年積極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形成聯耕聯種、土地托管、家庭農場聯盟、土地股份合作、集體農場等多種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
淮陰區在不改變農民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農民以土地入股,服務社把分散、低效的土地整合起來,從事生產經營,加快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全區土地流轉率由30%增至65%。土地交由服務社統一經營管理,切塊到人,指標到人,留守農民通過務工獲得工資性收入,既得租金又獲傭金,還可實現收益分紅。
以吳城鎮三園村為例,服務社流轉土地520畝,兩季下來,不僅盈利6.5萬元,還帶動20余名低收入戶增收。去年,三園村利用服務社盈余資金,修建近800平方米的黨建文化活動廣場,并利用自身收割機械,以低于市場20%的價格為其他群眾提供機械服務,為十多戶困難戶提供免費收割服務。
服務社順應市場需求,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形成“一社一品”,開展多種形式合作,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產業整體規模效益。
目前,淮陰區已運行土地耕作服務社93家,直接經營和生產托管服務耕地面積30余萬畝,受益農戶達7萬多戶,村均集體經濟增收近10萬元。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創新,讓農業生產經營有了更大空間,賦予農民更多增收渠道,帶動農村產業興旺。全省多地創新土地服務模式,開拓鄉村振興新路徑。
睢寧縣雙溝鎮創新了以“鎮托管服務+村集體經營+戶利益共享”為特征的農業經營制度,形成獨具特色的“雙溝模式”。
鎮級,成立鎮長任主任、農經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集體經濟經營管理辦公室,負責全鎮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組織協調和監督;鎮財政出資2000萬元注冊秋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全鎮農機、植保等專業合作社簽訂協作協議,對全鎮各種服務力量進行整合,統一調配管理。村級,黨支部成員發起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戶自愿將承包土地入股成為股東成員;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收益根據村集體和成員入股資金或農機進行分配。
秋歌公司總經理朱野說,公司實行統一耕種、統一收割、統一植保、統一技術服務,降低各類農業生產費用,每畝節本增效超過200元,再加上打破原來一家一戶分散耕種,多平整出200多畝耕地,增加村集體收入780余萬元。
此外,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保證農戶每年畝均保底收益800元,農田整治后新增耕地等收益盈余由村集體和入股農戶按51∶49分紅。集體農場經營收益歸集體所有。集體通過項目、自有資金投入農機合作社的分紅也歸村集體。
經過一年多運營,雙溝鎮以村為單位成立25個土地股份合作社、25個農機專業合作社,入股土地5.6萬畝,其中集體農場經營3.12萬畝,購置、入股農機250臺套。
泰州市姜堰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相關人員介紹,姜堰區通過培育家庭農場聯盟這一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農場主組織化程度,降低農場主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促進科技推廣應用?!按鍫款^創建服務聯盟,為農場主提供全程社會服務,解決了部分農場主自身機具不足的問題,防止投入機具利用率低,且通過服務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姜堰區淤溪鎮潘莊村黨支部書記王躍晴說。
鹽城農業服務企業克勝集團總經理吳成偉說,農業生產性服務貫穿整個農業生產作業鏈條,是把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中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重要路徑。
去年,江蘇省農委在睢寧等13個縣組織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試點,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區域性綜合服務平臺,為農業生產提供全程服務;在全省1170個村開展扶持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其中337個村組建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村集體直接服務農戶和農業生產的有效形式。
“我們希望未來幾年里,通過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引導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走上專業化集約化發展道路,幫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增強生產服務功能,從而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產業振興、人才振興和組織振興提供重要支撐?!笔∞r委相關人員說?!?/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