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全/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委農村工作委員會

南京市江寧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創新”“富民”基因深度植入“三農”發展,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生態優勢、歷史資源文脈優勢,扎實推進“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美麗鄉村“四變”工程以及“420316”全域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率先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和適度利用有機統一、產業發展和富民強村全面推進、鄉土文化和現代文明相互融合、基層建設和治理創新同步提升的新路,為集成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效探索。
堅持規劃為先,點線面統籌推進,構建聯動互補發展格局。
將全區農村劃分為4個片區、20個組團、316個規劃保留點、695個非規劃保留點。突出西部生態、中部水鄉、東部溫泉、南部山水的特色,加快各片區道路、門戶、景觀等框架建設,串點連線,著力構建形成全域景區格局。統籌考慮產業集聚發展、文化文脈相連,在4個片區中確定20個組團,打造各片區的核心板塊,放大輻射帶動效應。注重分類指導,對城鎮建成區外的316個規劃保留村,按照產業、文化、生態、治理、富民“五位一體”聯動發展要求,有序開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對其他694個非保留點,以“兩處理、兩清潔、兩化、兩完善”為重點,打造美麗宜居鄉村。推進過程中,從核心區入手、以鄉村旅游干線為基,點線面統籌實施,形成集聚連片態勢。到2017年底,貫穿牛首-云臺生態廊道的西部示范區380平方公里基本建成,中部示范區20平方公里核心區框架初具雛形。全區220個規劃保留點建成美麗鄉村,400個非規劃保留點完成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建設覆蓋率達到70%。全區涌現出黃龍峴、石塘人家、大塘金、周村、七坊等一大批國家級的美麗鄉村典范,西部生態環線成為全省首批旅游風景道。
堅持生態為基,統籌保護與開發,全面改善農村整體環境。
杜絕農地拋荒,精細化耕作好每一分土地,著力呈現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田園風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切實保護好林盤、田地、溝渠和水體等原有生態本底和山水肌理,高標準實施村莊改造和環境整治,不斷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因地制宜改造門戶庭院,大量使用符合江南鄉村特色、成本不高、方便就地取材的建筑材質以及本土樹種花卉,廣泛引導農民在房前屋后開展蔬菜、果樹為主的微田園建設,彰顯江南風情和農村氣息。建立健全村莊長效管護機制,扎實推進農村垃圾處理“二次四分法”處理,啟動農村廁所革命,讓綠水青山常在。同時,有效利用生態資源,合理發展民宿、養老、文創等綠色經濟、無煙經濟,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堅持產業為核,多元化經營發展,不斷增強農村內生動力。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美麗鄉村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持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調整優化現代農業六大產業體系和“一帶三區”生態休旅經濟發展布局,大力實施品牌強農、科技興農、綠色興農,持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經營效益。特別是充分發揮南京后花園的優勢,深入挖掘拓展農業多功能性和多重價值,以特色小鎮、旅游村、民宿村、休閑農業示范村等建設為載體,積極引導蘇家田園東方、臺灣薰衣草總部、區國企集團等多元主體,大力發展農旅文結合的新業態新產業。打造了谷里香草小鎮、石塘互聯網小鎮、黃龍峴茶文化小鎮、蘇家文創小鎮等一批新產業新業態集聚發展的新平臺,溪田田園綜合體成為財政部第一批全國試點單位,創建省高星級鄉村旅游點30多個。
堅持文化為魂,傳承與創新結合,全面彰顯江寧文化氣質。
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耕文化、民間技藝和鄉風民俗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加強古樹、古井、古宅等有形的鄉土遺跡維護、修繕,并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引入現代文明,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村文化標識和文化名片。梅龍鼓韻、秣陵石鎖和鞭春節、喊春節等一批優秀鄉土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楊柳村、佘村等一大批古村落煥發生機。同時深入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加強鄉村德治建設,培育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堅持治理為要,夯實基層和基礎,增強農村社會發展活力。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以突出政治功能和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農村基層延伸,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力、引領力、組織力、號召力,促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全面過硬、全面進步。健全“三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完善村民自治機制,全面提升以“四個民主”為核心的議事決策水平,充分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作用。健全完善“三社聯動”運行機制,整合拓展服務功能,打造綜合服務平臺,確保農民辦事不出村。加強鄉村法治建設,深入推進政社互動,著力提升村級承辦政府事項的依法行政水平。加強鄉村德治建設,持續推進鄉村道德講堂活動,選樹和宣傳道德典型,著力構建農村信用體系,引導農民崇德向善、誠實守信。創新網絡化社會治理機制,落實“一張網、五統一”要求,形成全面覆蓋的鄉村服務管理網格。
堅持富民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提升農民的獲得感。
始終把富民惠民作為檢驗美麗鄉村建設成效的唯一標準和尺度,引導扶持農民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產業鏈條延伸、新產業新業態培育中找準切入點,盤活用好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農民承包地、宅基地以及閑置房屋等資源資產,形成共建共享、共同參與的發展新機制,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和創業成為現實,農村各類沉睡的資源資產重新配置后成為促進集體和農民增收的新動能。全區創業成功的農民老板超過1000人,其中大學生創客超過300人,創業農民年純收入超過30萬元,帶動周邊農民就業近萬人。2017年,區統計局農調隊通過入戶調查顯示,在美麗鄉村內的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當年全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倍,年人均32000元左右,增速高出全區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經營凈收入絕對值增幅最大,拉動增收的作用最大。同時,健全城鄉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城鄉教育、衛生、醫療、社會保障一體化發展,讓農民共享區域經濟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