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順祥/江蘇省高郵市農業委員會
為深入了解高郵市新型職業農民基本情況,指導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高郵市農民教育培訓工程領導小組于2018年1~2月對全市新型職業農民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
調查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業龍頭企業管理者、農產品經紀人為主體。根據不同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工作崗位、家庭條件、產業規模、收入來源等內容設計了調查問卷,隨機抽取了高郵市13個鄉鎮(園區)中的181個村(社區),每個種養大戶中選擇一個主要從業農民進行了入戶訪談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400份。抽樣調查顯示,在隨機抽取的1342名新型職業農民中,20~40歲的有457人,占調查總數的34.1%;41~60歲的有804人,占調查總數的59.9%;61歲以上的有68人,占調查總數的5.1%;其他13人,占調查總數的0.9%。性別構成中,男性1183人,占調查總數的88.2%;女性159人,占調查總數的11.8%。
文化程度偏低。從教育程度看,初中文化程度的最多,為1102人,占調查總數的82.1%;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212人,占調查總數的15.8%;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僅為28人,占調查總數的2.1%。
產業相對集中。被調查的新型職業農民中,從事糧食生產、設施園藝、畜牧養殖、水產養殖的有1276人,占調查總數的95.1%,另有少部分新型職業農民分布于技術能手、經營能手等領域。
收入較普通農戶高。隨機抽取的1342份樣本中,年收入最高的為40萬元,年收入最低的不到6萬元,是普通農戶的1.4~10倍。其中年收入在6萬元以下的372人,占調查總數的27.7%;年收入6萬~10萬元431人,占調查總數的32.1%;年收入10萬~20萬元473人,占調查總數的35.2%;年收入20萬元以上的66人,占調查總數的5.0%,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
調查顯示,互聯網對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思想觀念更新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一是滿足了農民接受新信息的需求。調查對象中,上網人群有1240人,占92.4%,不會上網或從不上網的有102人,占7.6%。上網人群中,在家中上網的有1186人,占上網人群的95.6%。調查顯示,高郵市農民最主要的信息來源渠道是電視,占比63.3%,網絡居第二位,占16.7%。網絡為農民特別是中青年農民接受各類信息增加了一條新的渠道。二是加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對從事農業生產、農副產品加工與銷售等農業產業的相關農民調查中,有89.7%的農民認為互聯網的使用與增加收入關系密切;農村非農產業的相關被調查者中,有97.9%的人認為互聯網的使用與增加收入關系密切。
互聯網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但目前高郵市農村信息化建設仍存在一些問題。
使用者分布不均。在1240名上網農民中,年齡在40歲以下的470名全部上網;41~60歲的有753人,占該階段人群的93.7%;61歲以上的僅有17人,占該階段人群的25%。數據表明,年齡越大,接受信息技術的能力和興趣越弱,這一點嚴重限制了農村互聯網的發展。而按產業分類來看,對知識更新要求更高的經營管理人員上網率高于普通種養者。普通農民使用各種設備上網的比例均低于新型職業農民,其中使用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上網的比例比新型職業農民分別低16.9和12.9個百分點。
區域發展不平衡。盡管高郵市農村地區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都在不斷增長,但是不同區域間互聯網普及率差異有擴大趨勢,市經濟開發區、城南經濟新區、高郵鎮、菱塘回族鄉等臨近城區或經濟相對發達的鄉鎮(園區)互聯網建設步伐較快,農民的家庭電腦擁有率和家庭上網率較高;而臨澤鎮、周山鎮、甘垛鎮等地處偏僻、經濟相對落后的鄉鎮互聯網建設偏慢,農民的家庭電腦擁有率和家庭上網率也普遍較低。
網絡應用存在差距。截至2017年底,高郵市農民網上支付用戶規模為1.6萬,較2016年增長33.3%。新型職業農民網上支付用戶937人,年增長率為11.3%,普通農民網上支付增幅高于新型職業農民。普通農民中網上支付使用率為35.2%,但使用率低于新型職業農民水平16.2個百分點。農村網民商務類應用增長明顯,直接拉動了網上支付的使用。
互聯網信任程度不高。普通農民對互聯網上信息的信任程度明顯低于新型職業農民,63.3%的普通農民對互聯網表示信任,低于新型職業農民19.8個百分點。網絡信任是社會信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互聯網的高信任度是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深度網絡應用使用的基礎。農村用戶對互聯網信息的信任度低,將直接影響網絡應用在農村地區的發展。

高郵市農產品電子商務培訓現場
完善組織體系。配合高郵市新農村建設步伐,借助高郵市成立農產品電子商務協會的契機,落實《扶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要求,組織協調市信息辦、農業、廣電、電信、移動、聯通、財政、科技、文化、教育、農工辦等部門設立農村互聯網工作領導小組,鄉鎮(園區)也應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加強對農村互聯網建設工作的領導和管理,探索農村互聯網服務模式。
出臺扶持政策。與相關建設單位協調,采取補貼、團購等措施促成農民上網資費優惠。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借助已經實施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村村通電話工程”“農村現代遠程教育(衛星)平臺”等農村信息化建設成果,加強農村特別是偏遠落后地區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把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和家庭電腦擁有量等農村信息化重點指標細化并分解到各鄉鎮(園區),爭取所有行政村都能建立信息服務站(點)。設立公眾服務型的上網場所,加強對農村互聯網的技術服務力度,保證農村互聯網暢通,使之真正成為農民的“信息高速公路”。
加大培訓力度。借鑒高郵市開展農業信息技能培訓和農產品電子商務培訓的經驗,整合各培訓機構力量,加大對農民的電腦培訓力度,促進電腦應用技能向農村延伸,這對推動高郵市農村信息化建設進程,開拓農民視野,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致富能力,引領農民加快奔小康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