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腸手術后病人受麻醉、手術刺激、疼痛等作用影響,會發生膀胱頸及尿道括約肌痙攣或膀胱平滑肌收縮無力,導致急性尿潴留,其發生率高達12%~52%[1]。急性尿潴留一般發生于手術當日或術后幾日內,臨床表現為小腹脹滿、排尿困難、尿頻、尿急,部分病人表現為點滴而出。中醫護理技術以傳統中醫療法為基礎,近年來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2]。2016年9月—2017年2月,我科利用懸灸聯合穴位敷貼對混合痔術后尿潴留病人實施治療,降低了病人術后尿潴留發生率,縮短了病人排尿困難癥狀緩解時間,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9月—2017年2月我科住院的160例單純性混合痔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將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例。其中對照組:男36例,女44例;年齡25歲~71歲(36.2歲±3.4)歲;病程1年~7年。觀察組:男38例,女42例;年齡26歲~69歲(34.7歲±4.5)歲;病程1年~8年。兩組病人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病人均每天治療1次,7 d為一個療程。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包括腹部熱敷、變換體位、聽流水聲等誘導排尿。
1.2.2 觀察組
采用懸灸聯合神闕穴穴位敷貼治療。
1.2.2.1 懸灸
①選取穴位:參考《經絡腧穴學》[3]取氣海、關元、中極穴。②方法:病人取平臥位,暴露施灸部位皮膚,點燃艾條置于距所選穴位皮膚2 cm~3 cm處,采用溫和灸、雀啄灸、循環灸等不同方法施灸,以局部皮膚微微發紅、有溫熱感、無灼痛感為宜,治療時注意避免灼傷皮膚,每處穴位灸5 min~10 min。
1.2.2.2 穴位敷貼
懸灸結束后,予神闕穴敷貼,藥物選用車前子、萊菔子、萊菔子3種中藥粉劑以1∶1∶1比例混合加陳醋調成膏狀,制成直徑約1 cm×1 cm的藥丸,用綿紙包裹放置于神闕穴內,覆蓋紗布固定,時間為6 h~8 h。
比較兩組病人首次排尿時間、作用時間及治療有效率。作用時間為護理干預開始時間至干預結束時間。治療有效率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擬定,干預顯效為治療后1 h內能自行排尿,且能排盡尿液;有效為治療后3 h內能恢復自主排尿;無效為治療后3 h以上仍未能自行排尿或癥狀加重,需要導尿治療。


表1 兩組病人首次排尿時間與作用時間比較 min

表2 兩組病人治療有效率比較 例(%)
尿潴留是混合痔術后常見病,嚴重時逆行性地對腎臟功能造成影響,引起急危重癥。古代中醫認為尿潴留發生的病位在膀胱,膀胱氣化不利是導致本病的直接原因。《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出矣”。人體的關元穴為足三陰經與任脈的交匯穴,小腸的募穴,具有培元固脫,溫升壯陽之功效;中極穴為膀胱經之募穴,是膀胱經氣結聚之處,對水液代謝有調節作用,具有補腎利尿消腫之功效,配以氣海穴,可調節膀胱氣機,促進氣化,具有啟閉通尿功效[5]。對尿潴留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能緩解病人癥狀,增加病人舒適感,減少病人因用力排尿而引發傷口出血的危險。
懸灸療法在我國歷史悠久,它是將燃燒的艾絨或艾條,在穴位上或患處燒灼,直接或間接借其溫熱性和艾的揮發物滲透,通過經絡穴位的作用,溫和通氣,扶正祛邪,從而達到治療疾病和預防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技術。艾絨是中醫灸法常用藥物,具有散寒除濕,溫通氣血,通經活絡的功效[6]。艾絨宜選取易于燃燒,氣味芳香,火力溫和,煙氣香而宜人,能透過皮膚,直達深部組織者。取關元、氣海、中極穴位進行懸灸,通過熱刺激和藥理刺激,可鼓舞膀胱氣化功能,達到利尿通淋的作用。
穴位敷貼療法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應用中草藥制劑,施于皮膚、腧穴等部位的治療方法。穴位敷貼屬于中藥外治療法,較內治法更為簡單、實用,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選用適合的草藥制成膏藥或者糊狀,將藥物敷貼于穴位上,通過透皮吸收對穴位產生局部刺激,可以激發經氣、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是一種獨特的穴藥結合的治療方法[7]。本研究選取的神闕穴是胚胎發育中腹壁的最終閉合處,其皮下組織少,皮膚敏感度高,加之血管分布特殊,血液循環好,因此神闕穴予以藥物敷貼,既可以起到穴位刺激作用,又可以通過皮膚組織對藥物有效成分吸收,發揮明顯的藥理效應。穴位敷貼的藥物極少通過肝臟,也不通過消化道,可避免藥物對胃腸的刺激而產生不良反應。該法一般無危險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種安全、簡便、易行的療法,可達到通經活絡、調和氣血、利尿之功效。本研究所用藥物為萊菔子、車前子、萊菔子,將這3種藥材按1∶1∶1比例混打成粉加醋調和制成藥丸敷貼于神闕穴,可起到行氣利水的作用,從而解除尿潴留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