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陽
(河南李氏澄泥硯有限公司 河南 鄭州 450000)
文房四寶是中國獨有的文書用具,以其獨特的東方神韻成為中華文明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在文房四寶中,硯臺質地堅實,“歷劫而如常”“留千古而永存”,極具文化價值,因此被稱為四寶硯為首,故而硯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也體現在國學底蘊里,一方好硯也就顯得格外珍貴。在中國古代時期,各式硯臺不勝枚舉,澄泥硯正是個中翹楚,與端硯、歙硯和洮河硯并稱為“四大名硯”。澄泥硯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以沉淀千年的黃河漬泥為原料,經特殊爐火燒煉而成,宋時歐陽修在《硯譜》中記載道:“唐人品硯以為第一,今人罕用。”這都充分體現了澄泥硯的工藝水平之高和知名度之廣,更加之質堅耐磨,觀若碧玉,撫若童肌,擁有著極高的觀賞價值與藝術價值。經傳承千年,光耀當代,澄泥硯在當下,已經不再是作為書房用具而進入人們的生活,它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的精髓才是最值得注意和最應當善加利用的。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社會廣泛倡導國學、中華傳統文化,以物載志,以物傳文正是對其的一種科學解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把長期以來我們民族形成的積極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繼承和弘揚起來,使之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服務,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服務。”[1]以下從工藝傳承、文化外延、文化傳播三個方面淺談澄泥硯文化在當代的發展。
李氏澄泥硯始于漢代,在匠人手中薪火相傳,見證了中國古代時期的盛衰,在歷史上澄泥硯就作為皇家貢硯為文士雅客所推崇,單就是澄泥硯制作方法,歷代就多有著錄,其中又以蘇易簡的《文房四譜》較為詳盡[2],而到現在,李氏澄泥硯已經不再是皇家御用或者文人專屬,它真正走入了大眾的生活,將蘊含深遠文化意義的一方方澄泥硯送到了大眾的面前,如李氏澄泥硯中的創新文房套裝(圖1)。直至今日,李氏澄泥硯一直秉持古法,去凡求珍,保持著傳統珍品澄泥硯的品質和精髓,嚴格堅持黃河尋泥、自然陰干、人工粉碎、化泥入水、絹布過濾、自然脫水、古法打泥、手工制坯、雕刻打磨、傳統燒制、入蠟熏蒸等古法步驟,保持澄泥硯制作技術的原生態特色,正是這樣原生態,古技藝的堅守和傳承造就了如今的李氏澄泥硯。

圖1 李喜陽創新文房套裝
這樣的工藝傳承,是對“非遺”真正的尊重,只有真正將古法工藝慢慢習得,才能談得上技藝的創新和發展,如果連本身的工藝傳承都出了紕漏那么就更談不上技藝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承了。“非遺”傳承人通過繼承和堅守完成了對傳統技藝的保護,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努力尋求精致古法技藝與現代快節奏的平衡,這樣細致精巧的工藝水準不僅僅作用在每一方澄泥硯上,也體現了工匠精神和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正是由此引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匠心匠意和社會主義文化所希翼的勤勞敬業。李氏澄泥硯的工藝傳承的不僅僅是原生態的古法古藝,也是中國人傳統文化中的勤勞和當代精神中的愛崗敬業,這樣的匠心獨到,正是李氏澄泥硯發展的精神支持,也是澄泥硯發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重禮則重教,重教則重文,習文學禮都需要一個合適的載體來完成,于是“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就處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漢代劉熙在《釋名》中解釋“硯”字:“硯,研也,研墨以和濡也。”就是對中國硯臺文化最好的詮釋,硯臺不僅僅只是一個工具、一個用品,它也融入了使用者的雋秀神采,揮毫之際也彰顯著傳統文士的氣度,或仁者愛人,或格物致知,這樣的精神和文化正是硯臺文化的集中體現和表達。
現今國家正處于建設社會主義的關鍵期,所謂關鍵期,就是既處于深水區,又處在機遇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文化力量、精神價值就顯得更加的重要,硯臺文化所包含的國學精神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從小處看這中間蘊含著尊師重道,慎思篤行的思想,從更廣闊的的角度思考,國學精神也是育人以忠誠愛國,誠信守禮,這些都完美地契合于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因此,澄泥硯的發展不能僅僅局限于器物層面的發展和創新,更要延伸在精神層面的進步。就如在日新月異的現代化發展中,恪守古法的意義更是警醒世人要尊重傳統,不忘初心;又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浪潮下,傳統技術與新興產業相融合體現出李氏澄泥硯推陳出新,絕不墨守成規。
李氏澄泥硯的發展道路就一直將器物與精神進行有機結合,找到共同點,尋找新的發展方向。例如李氏澄泥硯的新文創產品,李氏澄泥硯在2018年與滎陽市合作,利用黃河支流鴻溝之泥和傳統澄泥硯工藝制作了象棋硯(圖2),其一面是中國傳統的象棋棋面,另一面則是一個精巧的小硯臺,這樣的文化創新融合了中國的硯文化和象棋文化,構思精妙,意蘊萬千,表現出當代李氏澄泥硯拒絕固步自封,銳意進取不斷創造新的活力。這樣將文化底蘊與器物合二為一,正是在文化層面延伸發展,再切合當下的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這才是黃河澄泥硯發展的真正方向。

圖2 象棋硯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特別是在當今世界,文化在國家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更為重要,文化戰略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軟實力則成為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澄泥文化既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存在于中原文化、黃河文化、河南省的地區文化之中,所以澄泥文化的精髓也深深植根于河南的地區文化、黃河文化之中,而澄泥文化又在產生和發展的道路中孕育出澄泥硯和澄泥印等優秀的工藝品。眾所周知,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辯證統一的兩個基本組成部分,猶如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不可偏廢[3],河南建設文化強省,發展地區特色文化都離不開像澄泥硯這樣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器物載體。
優秀的文化需要立足實際,立足傳統,每一個文化強省、文化強國無一不體現著一個優秀的文化對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李氏澄泥硯的發展也一直在文化發展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文化傳播,筆者致力于澄泥硯及其文化的傳承與推廣,積極發掘傳統技藝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李氏澄泥硯、汴繡、汝瓷等“非遺”古法技藝赴外交流,在國際上充分展示了我國炫目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的澄泥文化的開發,不僅僅是對澄泥文化自身的發展和傳播,也是對優秀的中原文化、河南文化的傳播,對樹立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省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而這兩者都離不開傳承傳播傳統優秀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強國以及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作為當代“非遺”傳承人,我對此有著深刻地認識,李氏澄泥硯在多個方面力爭上游,是當代“非遺”發展的良好代表,在發揚傳統工藝的同時,也發掘“非遺”的內涵,在器物層面和精神層面同時進行創新發展和傳播發揚。通過繼承原生態的古法工藝,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將澄泥硯文化植入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建設中,為澄泥硯發展的發展努力,為澄泥文化的傳播做出貢獻,為“非遺”發展助力,也為工匠精神,制造強國提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