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首先分析國內外科技創新研究和實踐狀況以及西安科技創新發展機遇,進一步對西安科技創新現狀以及優勢與瓶頸分析,得出基本判斷:西安有望在科技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得出的結論能夠形成協同發展效應,提升整個城市核心圈的綜合功能能級,有利于西安城市、產業布局優化。
關鍵詞:西安;絲綢之路;科技創新;交流中心;現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5-0059-03
一、引 言
西安建設絲綢之路科技創新交流中心的研究是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戰略定位的助推劑,是實現創新驅動戰略培育可持續創新能力的新出路,是“十三五”西安科技創新的新機遇。因此,對西安建設絲綢之路科技創新交流中心的現狀分析能夠形成協同發展效應,提升整個城市核心圈的綜合功能能級,有利于西安城市、產業布局的優化。
“絲綢之路”經濟帶協同發展帶來創新資源流入。“絲綢之路”經濟帶預示著經濟戰略轉向新藍海,新一輪高水平、深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正式拉開帷幕[1]。西安地區是全國科技、教育資源最密集的區域,西安要充分發揮載體資源和區位交通等特色優勢,積極承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完善協同政策,推進深度融合[2];規劃“絲綢之路”經濟帶可持續發展戰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3]。由于試驗區對涉外企業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同時試驗區的制度改革無法被完全復制,快速便捷的服務和相關部門的有力支持增強了企業的入駐意愿,發揮關鍵點的作用,為西安招商帶來巨大潛力。
二、西安科技創新現狀以及優勢與瓶頸分析
(一)現狀分析
《全球城市競爭力》2017年10月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院)與聯合國人居署共同發布,《生態城市綠皮書: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報告(2017)》2017年10月3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聯合多家單位共同發布。中國城市創新情況報告分析顯示,西安位列前十名[4]。在名單前十位中,北京市、上海市和廣州市等特大城市排名靠前。深圳市、天津市、蘇州市、杭州市和廈門市等東部沿海省份的城市居多。此外,武漢市和西安市等中西部省份的城市也占有一席之地。
根據報告,綜合創新型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由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的14個核心指標和綜合創新型城市的5個擴展指標組成。這5個擴展指標具體包括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百萬人口專利授權數、高等院校(含本、專科)數量、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等。
(二)創新優勢分析
國內首套等離子體爐渣氣化熔融技術在西安研發成功,位于西安航天基地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1所源動力公司自主研發的等離子體爐渣氣化熔融固廢處理示范工程項目,在江蘇鹽城連續穩定運行超30天。該項目填補了國內危廢領域爐渣無害化處理的空白[5]。一項項高科技項目落地,一條條特色創業街區建成,一個個眾創空間生機勃勃,西安,這座城市正在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科技“西引力”。隨著西安獲批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打造絲路科創中心也提上日程,西安也將開創創新創業新格局,在絲路科創中心的建設征途上,走出一條具有西安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新路徑。
1.西安硬實力增強“西引力”
科技部在北京公布了“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其中“研制出可實現自由狀態腦成像的微型顯微成像系統”項目從270項推薦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這一項突破性技術不僅可以“看得見”大腦學習、記憶、決策、思維的過程,還將為可視化研究自閉癥、阿爾茨海默病、癲癇等腦疾病的神經機制發揮重要作用。而這一項目正是在西安中科創星進行投資孵化的。近年來,高科技項目不斷落地,高科技企業不斷進駐,西安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環境,科技“西引力”不斷增強。
據西安市科技局相關統計數據表明,西安是國家科教資源戰略聚集區和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6]。目前,西安承擔著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自由貿易區等諸多“國字號”改革試驗和示范重任,建設絲路科創中心,可以有效整合各個改革領域的政策優勢和資源優勢,最大限度體現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西安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也是亞歐大陸橋上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建設絲綢之路科技創新交流中心(簡稱絲路科創中心),可有效發揮城市自身優勢,在絲路沿線國家、地區和城市形成科技研發輸出、科研項目合作、產業園區共建的互動共贏局面。
2.啟動“全球硬科技之都”建設
“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隨著持續優化創新環境,打造新的工作格局,西安也不斷吸引、匯聚更多的科技資源,全面啟動“全球硬科技之都”建設。2017年11月全球硬科技大會在西安成功舉辦,大會盛況空前,硬科技已成為西安城市新IP,成為引領支撐西安創新發展的新標識。隨后,西安市全面啟動“全球硬科技之都”建設。
大力推進科技招商。2017年,市政府與英雄互娛公司簽訂的10億元投資項目——量子文化產業城落戶曲江新區;科技人才峰會期間,促成16所高校校友投資及意向項目540項,累計金額1688.33億元,收到捐款312筆5.5億元;西安交大、西工大、西電先后完成“水煮煤”“大數據”“3D打印”“半導體先導技術中心”等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設立項目85項,總投資規模約133億元[6]。
在加快規劃產業發展體系方面,健全完善配套支持政策,交大西部科技創新港、西電軍民融合創新谷、西工大翱翔小鎮、中興米克小鎮、3D打印小鎮、長安夢想小鎮、西咸新區硬科技小鎮等規劃建設增速發展。同時,支持中科院西安科學園和西安地球環境創新研究院建設,以西戶高新區建設、碑林環大學創新產業帶、西安航空科技創新創業中心、文化科技創業城等區域為重點,組織實施科技服務業示范企業培育工程等示范項目,圓滿結束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城市建設[6]。
同時,西安市著力補齊“創新轉化能力短板”,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加快高校院所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分兩批在17家單位試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改革,推進“三權”改革和科研人員激勵制度,促進人才校企雙向流動。促進科技金融深度結合。健全完善科技企業融資服務體系,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研究制訂補短板、實施創新能力倍增計劃。通過加快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重大產業技術平臺建設、創新創業服務能力建設,促進資源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提升產業持續發展能力,為把全市建成國家重要的科學原始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創新環境和制度示范中心奠定堅實基礎。
3.全力打造“創新西安”品牌
“雙創”工作的開展也是城市科技活力的一個重要體現。西安市加快“雙創”發展,全力打造“創新西安”品牌。西安量子晨雙創產業園2018年底建成開放。西安再添新興產業集群落戶曲江新區的量子晨雙創產業園區2018年3月31日啟動建設,標志著西安再添涵蓋電競、互聯網、金融、雙創等領域的新興產業集群[7]。
在加快建設眾創載體方面,西安市研究制訂《西安市推進“5552”眾創載體建設實施方案》,明確2017年到2021年全市眾創載體建設發展目標、實現路徑,加快創業創新規劃布局,以高新、曲江、碑林、長安、雁塔五區為主陣地,大力推進各區縣、開發區、高校院所建設各類眾創載體,努力實現校區、院區、園區、街區、社區五區聯動。先后調整安排1億元專項資金,用于建設眾創空間聚集區和特色區。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已建成眾創載體422個。開展創業西安行系列活動。印發了《“創業西安”行動計劃(2017—2021)》,通過實施載體建設、創新改革、人才創業、資本助力、創業引鳳、科研帶動、社群建設、環境建設等八大行動,努力建設西部創新創業新高地。積極支持人才創新創業。研究出臺《西安市支持創業的十條措施》,制定“人才新政23條”配套實施細則,通過股權投入、收益獎勵、配套獎補、專項補貼等方式,推進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載體建設、人才創業、金融服務、項目引進等落地見效。
(三)創新瓶頸分析
絲路科創中心城區之間存在相互競爭,對中心城區發展而言,作為創新發展戰略的助推劑,外來智力資源至關重要。
1.企業沒有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西安市在科技投入方面與北京、上海、深證等科技發達城市還有一定的差距。科技研發投入只是北京的25%,上海的46%,西安市規模以上企業中,科技投入經費中,政府支出占到了相當大的比例,而企業自身的投入卻相當的低,這說明西安大力鼓勵企業創新,但是對于創新主體企業來說卻是缺乏創新動力和創投入。在科研創新方面,企業沒有將自己定位成科研創新的主體,而是把自身當成了科研創新的承擔者,企業往往都是被動的接受政府的科研投入,這種情況如果繼續下去,西安地區企業發展將會被其他地區的企業所取代。
2.科技成果轉移到企業存在一定障礙
企業由于自身缺乏科研創新的動力,導致了企業對外界科技成果的需求不足,科技成果不能在西安市的企業中形成有效的科技創新動力,而是大部分轉移到市外地區,這樣不但導致了本市科技資源的外流,嚴重制約了本市科技創新的發展,還增加了科技創新的成本,嚴重阻礙了科技創新的發展。加之西安市目前產業結構的制約,西安市的傳統軍工制造業有著豐富的科技資源,但是目前西安城市發展主產業是能源等資源型產業,這就造成了西安市科技資源的供給與需求的不平衡,使得主導產業由于缺少科技資源的創新而導致發展緩慢。
3.科技創新投入力度不足
近年來,國家一直在加大對科研創新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加科技投入的財政撥款,但是橫向比較卻發現,陜西省的財政撥款在全國的排名處在20左右,這說明了在此方面的投入盡管加強,但是投入量卻是嚴重不足[8]。作為科技資源豐富的西安市,科技資源總量應該在全國的省市中排在較前位置,但是能夠得到的科技財政投入卻相反排名靠后。同時,通過對科技投入的財政撥款類別分析,結果表明,大部分的財政撥款主要流向了高校和軍工科研單位,而且軍工方面的產出成果幾乎全部集中在了國防和投入到了全國,能夠為本地發展帶來支持的科技成果非常少。由此可見,在科技創新投入方面,總量不足,方向單一。
4.科技資源開放共享不充分
西安市大型科研設備5000 余臺,科研技術、科技成果數以萬計,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資源配置,導致科技資源大多都被閑置,科技資源的共享量不足兩成,科技資源的記錄較多,實際能被使用的資源較少[8]。目前西安市缺乏有效的共享服務機制和開放度較高的共享服務平臺,能夠統籌西安市的科技資源,將科技資源進行有效的配置,使其能夠快速地投入到科研崗位中,這就導致了科技資源使用率低、投入量小的問題,所以對科研產出也有一定的影響。
三、基本判斷:西安有望在科技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在科技領域,西安在技術交易、科技服務業增加值等關鍵科技指標上,積極建設新常態下“互聯網+”科技創新,有望實現彎道超車。“十三五”期間,應在繼續保持商貿業快速發展勢頭的同時,加大對科技企業的培育力度,挖掘并放大企業的創新潛力,進一步加快科技產業的發展,充分發揮科技產業對西安經濟的帶動作用。
作者簡介:王靜,女,西北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西北政法大學商務信用風險研究所所長,碩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后,主要從事產業經濟學、信用管理理論與實務、物流工程與管理研究。]
參考文獻:
[1]經濟形勢閃耀新亮點—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上中下)[N].人民日報,2014-08-07.
[2]羅友和.現階段我國科技創新狀況的經濟學分析與政策取向[J].生產力研究,2017(1):124-126.
[3]金丹,蔣利和.論科技創新的經濟價值思考[J].華東經濟管理,2017(10):84-87.
[4]王偉光,張廣智,陸大道,等.生態城市綠皮書: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報告(2017)[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73-78.
[5]劉望,宮菲,成楠.國內首套等離子體爐渣氣化熔融技術在西安研制成功,西部網.陜西新聞網,2018-03-28.
[6]思想之光照亮奮進之路—我省代表委員暢談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N].陜西日報,2018-03-05.
[7]西安量子晨雙創產業園年底建成開放[N].西安日報,2018-04-02.
[8]張逾坤,吳見平,管連龍.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動態評估及實證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7(1):134-139.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