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麗
摘 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會計電算化也得到了深入的發展,作為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其地位也越來越重要。然而在高校的教學實踐中,會計電算化課程仍存在諸多限制其發展的重要問題,如硬件設施不足,教學課時有限,師資隊伍薄弱、課程考評模式不合理等,筆者在總結這些問題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實際教學經驗,提出了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以期為高校會計電算化課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高校 會計電算化 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2(c)-0187-02
會計電算化是一門把計算機知識和財務會計知識有機結合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學科,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實訓技能,滿足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與國際趨同,大部分企業都已設置會計電算化崗位,以會計電算化代替了傳統的手工賬務處理。因此開展會計電算化課程,培養學生的會計電算化技能,為社會輸出既有扎實理論知識,又有實踐技能的電算化人才已是大勢所趨。然而在高校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實際教學中,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會計電算化課程改革迫在眉睫。鑒于此,高校應積極采取措施,深化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為培養更多優秀的、滿足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1 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硬件設施落后,實踐教學條件不足
“會計電算化”課程與傳統的理論課堂教學模式有較大區別,它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需要全員學生的共同參與,也就是“一人一機”的教學模式。然而就目前高校的現狀來看,電算化實驗室數量與學生人數嚴重不匹配、計算機設備落后、版本陳舊等現象嚴重制約了會計電算化課程的發展。許多高校迫于經費限制,機房緊張,不得已壓縮上機課時,造成理論課時與上機課時比例達到2:1,完全不能滿足學生的實踐需要,違背了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培養目標。
1.2 教學課時有限,教學內容單一
目前高校會計專業的會計電算化課程大多放在第五學期或者第六學期開設,每學期周學時為4課時,開課周數約為17周,學期總課時約為68課時。除去理論課時,真正上機實驗的課時很少,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高校只能減少教學內容。目前學校的會計電算化軟件大多為用友或者金蝶,以用友T+系統為例,完整的操作模塊應分為總賬、報表、工資管理、固定資產、采購管理、銷售管理和存貨管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財務鏈和供應鏈兩大塊。然而迫于課時的限制,很多高校只能講財務鏈,不涉及供應鏈,造成學生知識面狹窄,不能解決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1.3 教師專業結構不合理,綜合素質不足
會計電算化課程和其他課程相比具有較大特殊性,因為它不單要求老師的會計知識十分扎實,還要老師具備嫻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來解決上課時學生遇到的各種計算機問題,如系統崩潰,電腦卡機,數據庫紊亂等現象。實際上,大多數高校的會計電算化課程都面臨著師資力量薄弱,教師隊伍專業結構不合理,“雙師型”人才稀缺的局面。會計電算化課程的任課老師大多是會計專業畢業青年教師,并非會計電算化專業或者會計信息系統專業出身,并且缺乏企業工作經歷,計算機基礎也僅局限于一些基本的辦公軟件操作技巧。影響學生的上課效率與效果。
1.4 課程考評模式不合理,不重視平時成績
大部分高校并未安裝上機考試系統,會計電算化課程考核方式大多以筆試為主,并不能真正達到考核學生學習成果的目的。另外,有高校即使是上機考試,但由于并未購買安裝上機考試系統,只能通過限定題目,虛擬一個月的經濟業務這種手段,讓學生在計算機上完成實驗結果,任課老師通過逐個恢復學生的賬套備份來考察學生的期末成績,這樣不僅造成考試脫離實際,也給老師的批改任務帶來沉重負擔。再者,部分高校并不重視平時成績,平時成績與期末試卷成績的比例為3:7,期末成績還是以最終的考試為主,平時上機練習的成果在最終的考核評價里得不到體現,造成學校的考評模式出現較大偏差。
2 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建議
2.1 加強會計實驗室建設,提高學生實踐技能
高校應加強實驗室建設,除了要擴充實驗室的數量,使實驗室數量與上課學生成一定比例之外,也要提高實驗室的配置條件,在功能上也要滿足學生的實驗需要。高校應建立“誰用誰登記,誰用誰負責”的《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并且建立《實驗室學生守則》和《實驗室規則》,切實做好實驗室管理工作,保障實驗室的正常運行。在此基礎上,高校應適當增加或延長實驗室的開放時間,讓學生在無課時間也可以去實驗室進行上機練習,提高自身的實踐技能。
2.2 增加教學課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會計電算化課程都集中在某一個學期開設,課時數量極為有限。為真正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提高學生的電算化水平,高校應增加會計電算化課程的課時數量,由單學期變成雙學期開設,重新分配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的比例,把理論課時穿插在實踐課時中,在實踐中及時總結問題,讓學生的理論技能和實踐技能同時提高。另外,在教學內容上,高校除了講授基本的財務鏈,還要兼顧供應鏈,可考慮上學期學習財務鏈,下學期學習供應鏈,讓學生掌握會計電算化體系的完整流程,以適應企業對電算化人才的需求。
2.3 培養復合型人才,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會計電算化課程要求任課教師既具有深厚的會計專業知識,又要具備熟練的計算機操作技能。鑒于會計電算化課程大多由青年教師擔任,而青年教師又具有頭腦靈活,學習能力強等特點,高校可聘請會計軟件技術人員定期不定期的對青年教師技能培訓,解答教師實際上課過程中遇到的各種軟件問題。除此之外,由于青年教師大多初出茅廬,缺乏在企業中的實際工作經歷,講課時難免出現照本宣科、脫離社會實際的情況,因此高校亦可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把青年教師送到企業中進行掛職鍛煉,切實提高青年教師的綜合素質,保障會計電算化課程的順利進行。
2.4 提高平時成績比重,改進課程考評模式
會計電算化是一門以培養學生實踐、實訓能力為主要目的的學科。高校應采取措施,改進會計電算化課程的考核評價模式,最大程度的反映學生的真是學習水平。建議高校提高會計電算化的平時成績比重,把學生的日常實驗結果作為期末考核的重要參考指標。另外,高校應積極購買或安裝無紙化上機考試系統,以機試取代筆試,考試結束后學生提交結果,由系統自動判分給出成績,既可以減輕老師的批改負擔,又能最大程度地考察出學生的技能水平。
3 結語
21世紀以來,互聯網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逐漸普及和發展,會計電算化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然而在發展的背后也存在很多問題。作為向社會培養優質、應用型人才的高校,應該果斷采取措施,積極推進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為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深入發展做出貢獻,以進一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肖芬.對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若干問題的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2015,18(4):240-241.
[2] 孫海燕.關于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會計師,2017(4):72-73.
[3] 李靜.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7(2):171-172.
[4] 夏曉燕.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改革與實施[J].會計師,2017(9):75.
[5] 歐衛紅.關于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財會學習,2017(22):217-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