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鈺晗 鄒萍
摘 要:
社會適應能力是幼兒成長過程中所需的重要能力,對幼兒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具有重大意義。蒙臺梭利教學法主張遵循兒童自身規律并激發兒童的內有潛力,有利于幼兒的環境、人際交往、問題解決等適應能力的發展。本文將分析蒙臺梭利教學法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有利影響,針對我國目前社會適應能力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教師、幼兒園、家庭三方面的教育策略。
關鍵詞:蒙臺梭利教學法;社會適應能力;影響;發展
如今,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受到了人們愈來愈多關注。幼兒的大部分生活時間是在幼兒園,所以幼兒園教學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影響更深刻。當前我國傳統教學法依然是教師組織指導活動,教學制度單一的形式,這已不能完全適應幼兒社會能力的發展。蒙臺梭利教學法倡導在遵循幼兒生長規律的基礎上刺激幼兒內有潛力,適合幼兒各方面發展。蒙臺梭利教學法以其獨特有效的內容在學前教育系統中占有重要位置,引進并學習這種教學法的呼聲很高。
一、 我國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現狀
(一) 我國幼兒社會適應能力存在的問題
社會適應能力指個體對所處環境和社會需要的適從和對應能力。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包含初步適應新環境、初步適應陌生人、初步適應與同伴交往、初步自立克服困難、初步解決簡單問題以及初步參與學習生活的能力。我國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雖處于上升階段,但幼兒有關的具體能力依然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新環境的適應能力低。幼兒進入一個新環境時,如幼兒園入學、新學期開學等環境發生變化,許多幼兒會感到不安而出現哭鬧或躲在角落的現象。其次,難以同陌生人交流。如當陌生人向幼兒搭訕時,幼兒會有明顯的逃避現象。同時,還與同伴交往互動少,在幼兒園中幼兒有的不懂得與同伴進行分享和合作。第三,缺乏獨立克服困難能力。許多幼兒即使遇到能力范圍內的問題,也不去嘗試自己解決。第四,不能很好地獨立解決問題,如在課上依賴于老師宣布答案。最后,學習參與度低。幼兒不能很好對學習產生興趣,大多是被動重復所學內容。
(二) 我國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發展存在的問題的成因
1. 教師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發展認識不足
我國幼兒教師雖認識到教學對培養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價值,但忽視幼兒社會適應能力自身發展的價值。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制定各方面規則約束幼兒的行為,注重班級秩序管理,對幼兒進行各方面限制,較少觀察指導幼兒社會活動,幼兒缺少自由活動機會。同時教師間缺乏專業溝通,觀念的和工作效率難以改善和提高。
2. 傳統教學法限制
我國幼兒園大多采用傳統教學法,班級組織形式為同年齡幼兒的班級授課制,以集體教學為主。教師教學目標明確,教學任務計劃詳細。傳統教學法以教師為主,教師對幼兒常有包辦代替行為,本屬幼兒自己解決問題由教師代替解決,幼兒產生依賴感,也難以發展社會適應能力。
3. 家園缺乏合作
盡管許多幼兒園正開展蒙氏教學法,但很多家長家中依然進行傳統式的教育,讓幼兒在幼兒園內和在家中接受了不同模式的教育。幼兒園與家長之間缺乏交流,相互間不理解,阻礙幼兒的發展。
二、 蒙臺梭利教學法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影響
(一) 蒙臺梭利教學法促進幼兒自我發展
兒童期是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關鍵期,直接關系到一個人將來的認知、情感和工作等。蒙臺梭利教學法是一種以推動幼兒綜合素質的發展與潛力的挖掘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方法,強調科學性,遵循幼兒的成長規律,讓幼兒在適宜的環境中獨立思考、判斷和工作。所謂適宜的環境是指有準備的環境,指的是為兒童提供一個能包含其成長中所需的心理、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環境,滿足兒童自我發展的需求。
(二) 三因素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
蒙臺梭利認為教育包括老師、環境、兒童三因素,這三者之間相互發生作
1. 教師角色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
蒙臺梭利教學法中,教師擔任著指導者的角色。一方面提高幼兒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和對最初學習的參與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幼兒的自控能力。教師為幼兒提供適合幼兒發展特點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并且觀察幼兒的行為,提供適當的指導,幼兒在教師提供的環境中吸收外部環境的信息進行主動學習。幼兒出于自我發現的意識來自我學習、活動和工作。幼兒還會通過自我操縱教具來糾正錯誤,教師極少干預,促進幼兒自控能力的發展。而傳統的教學法是教師組織學習和矯正錯誤,教師是主導者。教師干預幼兒的行為多,教具也由教師挑選,因此幼兒較難適應環境和參與學習。
2. 班級活動的組織形式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
蒙臺梭利教學法的組織形式是混齡教學,對幼兒進行個別化的學習指導。這種互動的組織形式能幫助幼兒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有助于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道德和行為規范。
在教師的引導下,日常生活中小班的弟弟妹妹遇到問題可以向大班小朋友求助,而哥哥姐姐也要主動幫助弟弟妹妹。這就培養了幼兒與他人和同伴交往的能力,也培養了幼兒通過求助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幼兒進入社會進行人際交往做準備。傳統的教學法的組織形式是同齡編班教學,采用教師團體授課的方法。這就減少了不同年齡段幼兒之間的接觸機會,教師也很少引導幼兒多與其他班級的小朋友互動,這不利于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3. 感官訓練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
感官訓練是訓練幼兒的感知覺,感官訓練要進行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視覺教育。這些訓練培養了幼兒手眼協調、獨立、專心和秩序感,都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為幼兒進行讀、寫、運算做準備。感官教育是蒙臺梭利教學法的最大特色,感官教育在提高了幼兒對變化事物的敏感度的同時,也增加了幼兒與周圍環境的互動,培養幼兒熱愛關心周圍環境的意識,提高幼兒對環境適應能力,促進了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而傳統的教學法也會對幼兒進行日常生活的訓練,但是注重對幼兒強調規則的遵守,細致性和持久性較差。蒙臺梭利教學法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的影響更加全面。
三、 蒙臺梭利教學法促進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策略
(一) 加強教師專業教育,提高教師專業素質
蒙臺梭利教學法看重教師的作用。首先需要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思想同步的提高。幼兒園要經常組織教師開展講座、講課比賽、學術討論會等能提高教師專業素質的活動。另外鼓勵教師間進行專業交談,互相交換授課時的心得和體會。
(二) 園內融合蒙臺梭利教育
教育要融合到幼兒的一日常規以及幼兒生活的環境中。具體有:組織日常生活教育,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對幼兒自我的照顧進行有意提醒,在幼兒的基本動作和禮儀禮節等方面開設專門的課程。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與他人的社會交往行為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組織混齡活動,幼兒園每周定期組織安排不同年齡不同班級的幼兒進行集體活動。增加園內幼兒的互動機會,提醒大班幼兒要幫助小班的小朋友,園內的小朋友要學會互幫互助;開設感官教育,通過刺激和培養敏銳的器官,培養幼兒的觀察、比較和判斷的習慣與能力。在幼兒園內開展的課程中,穿插一些刺激感官的小游戲和活動,如課上學唱并配有舞蹈動作認識五官,同時增加孩子學習的樂趣;創新數學教育,在傳統數學課的基礎上增加蒙臺梭利教具。讓幼兒自己選擇適合本節課的直觀教具玩數學。幼兒會在對直觀教具的操作中了解數與量之間的關聯,切實體會四則運算的趣味;開展語言教學,在語言類課程中,教師要讓幼兒主動說多于被動聽。讓幼兒通過對事物和情景進行的描述,促進其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同時在各教育活動中滲透文字活動,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為日后書寫做準備;注重文化教育,在教室里隨處放置動植物、文理等教具,讓幼兒在玩教具時探索科學奧義。由宏觀至微觀的培養幼兒對科學文化的興趣。
(三) 加強家園合作
幼兒園要與家長時常保持聯系,經常交流幼兒情況,了解幼兒在園內與在家中的表現。可時常開展家長課堂、家長座談會等活動,向家長講解蒙氏教育,傳授簡單的教具制作方法。在家中可進行簡單的感官訓練,如與幼兒紙筒傳話,讓幼兒的聽覺感受信息的傳遞,發展社會適應能力。構建幼兒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共同體。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發展需要幼兒園、教師、家庭的共同合作。
參考文獻:
[1] 何宏靈.學齡前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因素[J].實用預防醫學,2010(5):837-840.
[2] 霍力巖.論蒙臺梭利教師在兒童主動學習中的角色[J].幼兒教育,2008(4):11-14.
[3] 瑪利亞·蒙臺梭利,單中惠譯.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0:21-22.
[4] 劉曉東.學前教育學[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9-10.
[5] 劉文.蒙臺梭利兒童個性發展與教育理論[M].北京: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4:11-15.
作者簡介:馬鈺晗,鄒萍,遼寧省大連市,大連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