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覃淋
暮春四月,天剛蒙蒙亮,在畢節市威寧自治縣小海鎮,一輛能裝載33噸貨物的大貨車停在久興生態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內等待裝車。每天,滿載威寧馬鈴薯的大貨車從這里發往貴陽市的合力、賓隆兩家超市。
“我們去年接到的馬鈴薯訂單,都還有320噸等著發出去嘞。”威寧久興生態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宋欣告訴記者,他們的馬鈴薯在市場上供不應求,銷路不用愁。
現在,威寧小海鎮的坪山、銀光、小張關和朱嘎4個村已有437戶貧困戶與合作社合作,僅2017年合作社就帶動每戶增收3740元。
“產銷上有效對接,合作社將大有作為。”宋欣自信滿滿地說。
從前靠市場“臉色”吃飯的農戶,再也不愁東西會爛在地里,這得益于政府打通市場的正確決策和部署。
2017年,貴州打通了省內外、境外及電商平臺的長效銷售渠道,實現了貧困地區產銷精準對接。經過一年不斷探索,一個以分銷中心為前端,集配中心作銜接,反向指導合作社訂單式生產的產銷一體化鏈條已初步形成。
省內,農產品集配企業與學校、機關、部隊、醫院、超市、國企達成了有效對接。省外,貴州深入北、上、廣、渝等目標市場,實施菜單式推介,舉辦和參加了133場次推介會,簽訂長期合同金額115億元;其中黔南、六盤水、畢節新增長期訂單分別為33.35億元、25.50億元、22.67億元,并在全國重點批發市場設立了4個分銷中心。境外,積極融入“一帶一路”,以東南亞國家為重點,在越南老街等地設立海外分銷中心,鼓勵涉農企業鋪設邊貿網絡。
數據顯示,2017年貴州所有分銷中心銷售農副產品近18億元,輻射帶動3.7萬名群眾。同時,與阿里、蘇寧、京東三大電商巨頭合作,推行農產品直采、“微菜場”等新模式,推動黔貨線上銷售出山。
質量是產品的靈魂。產銷對接要想拿到一張市場“通行證”,保證質量、塑造品牌很重要。
“要把品牌質量作為農產品銷售的關鍵,實現從生產、儲藏、加工、運輸、銷售等全過程的標準化,優選出綠色農產品免費使用公共品牌進行宣傳推介,形成整體品牌效應,依托數字化手段,逐步實現重點農產品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信息可查詢。”今年3月30日,全省農產品促銷工作培訓會在貴陽召開,貴州省副省長盧雍政在會上作出指示,要以“找市場、建冷鏈、育主體、塑品牌”四個方面為抓手,持續推進農產品促銷工作。

貴州正積極創新農產品產銷對接機制,讓農民不僅“種得下”,還能“賣得出”“賣得好”。圖為黔西縣營腳村村民在大蔥基地采收大蔥。(劉永華 / 攝)
面對以往貴州綠色農產品促銷中存在的短板與不足,培訓會指出,全省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產銷對接中的“發動機”作用,用活用好對口幫扶城市目標市場和省內公共機構市場資源,對接全國公益性農產品批發、零售示范市場,抓好電商平臺建設。堅持以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的思路,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打通從品種到基地、加工、流通、品牌和市場全鏈條,避免出現滯銷問題,堅決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攻堅戰。
2017年,貴州在全國率先建設集中展示綠色農產品的推介管理平臺——貴州綠色農產品網,融合提供技術標準、產品評價、產品推介、產品溯源、質量安全監管5大服務。平臺在去年11月1日上線試運行,作為推介貴州綠色農產品的“網上集中展示廳”,向消費者傳遞了貴州農產品的整體品牌形象。以“貴州綠色農產品”為金字招牌打開銷路,使貴州綠色農產品成為消費者健康生活的首選品、農戶脫貧致富的增收器。
截至2017年底,貴州共有118個產品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居全國第四;獲得有機認證證書1057張,有機生產面積165萬余畝,居全國第三。
“2016年,我有一次連續一天兩夜押車到湖南馬王堆附近的一個蔬菜批發市場賣蔬菜。雖然一車菜是賣出去了,但因為菜不新鮮還是被人壓了價。”這段經歷對羅甸縣農工局蔬菜辦副主任王惠科來說,充滿了苦澀。
貴州農產品種類多、品質高,但物流基礎條件差等現實,讓這些生鮮農產品難以順利“出山”。
為暢通農產品物流運輸,去年,貴州省政府出臺《貴州省發展冷鏈物流業助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17—2019年)》,著力解決貴州冷鏈物流配送短板,快速推進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減少農產品流通損耗、擴大銷售半徑、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為此,貴州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開始“大興土木”。
2017年7月,省商務廳以推進貴陽、六盤水、黔南三個全國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試點城市建設為抓手,啟動了22個冷庫建設,全力補齊農產品流通設施短板。
2017年11月底,貴陽市建設完成云關冷鏈、貴陽乾元冷鏈、貴陽恒昌冷庫、合力購物白云區生鮮基地、烏當瀑布冷庫等項目,冷庫庫容達33.38萬噸。
今年3月28日,中國冷鏈物流倉儲有限公司分別與黃平縣、貴定縣簽署冷鏈物流倉儲建設項目框架協議,擬在黃平縣建設20萬噸儲運基地,在貴定縣建設30萬噸儲運基地。
一系列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推動貴州省冷鏈物流大數據信息化發展,提升物流裝備水平,加快補齊農產品從產地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短板,解決黔貨出山的物流儲存難題。
一組組數據就是生動的詮釋——
2017年12月26日,1732件榕江臍橙通過貴州郵政農村電商項目組,送到了北京久其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投妥時間比客戶要求時限提前了一天。
2018年1月,安順市西秀區互助農超開業,作為一家惠民超市,它將農產品以成本價向低保戶限量銷售,對轄區居民也有優惠,超市直接從西秀區各農村合作社進貨,縮短供銷環節,為當地農產品打開銷路。
2018年3月上旬,銅仁市抓住對口幫扶城市機遇,將8000斤生鮮蘑菇銷往蘇州,產品價值6萬元,實現產銷對接開門紅。
“自貴州省創新運用政府資源和市場資源推動產銷對接以來,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正以泉涌之勢走向市場,推動‘黔貨出山’,并帶動大批貧困群眾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的綠色農產品促銷新路。”貴州省商務廳廳長季泓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