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圍繞“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全省各地全力推進黔貨出山助推產業扶貧,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
遵義市、畢節市開拓省外市場。一是用好對口幫扶資源開拓重點市場,建立成熟的商務合作機制和長期產銷合作伙伴關系;二是大力構建省外市場銷售渠道,組織優強企業赴國內大中城市展示推介,在重點市場構建長期穩定的銷售平臺,并依托外貿服務企業面向俄羅斯、東南亞等地區出口農產品,構建海外銷售通道;三是圍繞目標市場產品標準提升產品品質,以農產品外銷倒逼供應鏈體系提質增效。
安順市西秀區“菜單式”產業扶貧。一是精準識別市場,與大中院校、大型超市、酒店、機關企事業單位簽訂意向合作協議,把需求菜單轉化為生產訂單;二是精準利益聯結,深化“平臺-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建立利益聯結長效機制;三是精準構建渠道,線下成立統一的區域集配中心,線上組建產品推廣中心,依托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項目推動村級電商服務站提升上行能力,積極培育基層電商,加強與大型電商平臺合作,開設線上扶貧館,實現線上線下同步營銷。
黔南州貴定縣“一戶一碼”產業扶貧。運用數字化手段統計監測促銷情況并建立質量追溯體系,依托二維碼信息及其數據平臺將貧困群眾產品信息提供給市場,精準掌握貧困群眾銷售和增收情況,同時通過“一戶一碼、一品一碼”,確保上市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全程質量可監測,逐步實現重點農產品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質量可查詢、責任可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