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李思瑾

查連敏(右)在村民王時海的羊圈里叮囑他:“有問題隨時來找我!”(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方林/ 攝)
“老弟,羊還好吧?”
“查大姐,它們都好著呢,就是愛偷吃我種的桃子。”
5月的萬峰湖鎮,層層疊疊的綠潑灑在田間地頭和山野,永和村坡陰二組的王時海一大早就把圈里的山羊放出來,任它們在山地里奔跑撒歡。
王時海告訴記者,他是去年3月開始養羊的。“以前種地,種了大半輩子,還是窮。我買不起羊,查大姐就借了11只母羊給我,現在我已有24只羊。等過段時間賣羊賺了錢,我就把11只羊還給她。”王時海說。
王時海口中的查大姐,是安龍縣萬峰湖鎮永和居委會坡陰一、二組組長查連敏。
“我也是因負債才開始養羊的。”1997年,查連敏因病背負了1萬多元的債務,“當時,1萬塊在我們這可不是小數字。”為了還債,她想辦法賒了一頭母羊來喂養。
養羊的第三年,查連敏羊圈里就有了十幾只羊,還清了債。到2005年,查連敏已有120多只羊,年收入10萬余元。
看著周圍的村民還靠著一畝三分薄田維持生計,查連敏動了拉著大家抱團養羊的心思:“生活在一個村,都是遠親近鄰,大家窮我富,于心不忍。我懂技術和銷售,就想拉大伙一把。”
2012年,查連敏動員村民們成立安龍縣萬峰湖鎮周家灣養羊場;2014年成立安龍縣萬峰湖鎮養羊協會,會員從開始的幾戶發展到現在的86戶。
在帶領村民搞養殖的同時,村里組里的公益事業查連敏也沒閑著。從2009年開始,她就帶領永和村一、二組群眾一點點修路:通村路、通組路、串戶路、生產路,一米米地延伸著,村里的交通條件逐年改善。
臨近中午,村民王仕平將100多頭羊趕回圈里,回到前不久剛蓋起來的二層新房,準備做飯。
“我是孤兒,沒讀上書,以前不懂事,整天在村里游手好閑。”王仕平說,“2003年,查大姐請我吃飯,勸我說:‘你養羊吧,我借3只母羊給你,你好好干!’”
王仕平養羊的第三年就還了3只羊。“看到他變勤奮,比我自己賣羊賺錢還高興。”查連敏說。
查連秀、余龍鑫、王相坤、王登遠、王傳現、查連幫……查連敏通過“借羊”幫助的養殖戶數也數不清,每家每戶都有了100多只羊,年收入都達十多萬元。
2015年,查連敏又成立了安龍縣艷宏養殖農業專業合作社,社員200人,其中貧困戶30人。
“查大姐就是我們貧困戶的‘脫貧銀行’,可向她借羊繁殖、發展,無息幫扶,不富不還。” 村民王相坤說,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養羊隊伍,目前,僅永和村的養羊規模就達2000多只,永和村相鄰村寨的村民也紛紛前來學習養羊。
羊增多,草料緊缺。2017年5月,查連敏投入60萬元,引進湖北天工食業顆粒飼料生產線,解決飼料問題,年產量可達6000噸。
太陽西斜,查連敏站在山上,看著村里人趕著羊回家,又看著家家戶戶升騰起的裊裊炊煙,舒了一口氣,“看到大家日子都好了,我心里說不出的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