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_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凌潔 樊一
鄉村醫生,最初名叫“赤腳醫生”,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他們大多數半農半醫,一根針一把草維護著廣大農村居民的健康。
今年70歲的遵義市湄潭縣復興鎮湄江湖村衛生室的鄉村醫生雍元書,正是千千萬萬鄉村醫生中的一員。50年來,他始終堅守著最初的諾言:給看病難的村民治病。2018年初,他榮獲中央電視臺2017年度“最美醫生”稱號。
湄江湖村因環繞湄江湖而得名,距離復興鎮7.8公里,四周青山環繞,地理位置偏僻,被村民們稱為“雞鳴四鎮”。過去,整個村子的人都很貧窮,加上交通不便,到鎮上看病需要走兩個小時的山路,往往耽誤了最佳治療時間,群眾苦不堪言。雍元書的一個弟弟、兩個妹妹,就是因為小病沒有得到及時醫治而夭折的。
那一年,雍元書14歲。他立志學醫,發誓要讓村民有病能馬上得到醫治。
通過不斷培訓與學習,20歲時,他成為原紅龍大隊的一名衛生員。兩年后,他擔任紅龍大隊赤腳醫生,用一根針(針灸)、一把草藥為村民防病治病。
1980年,從湄潭衛校畢業后,雍元書仍選擇回鄉當一名鄉村醫生,一干就是幾十年。當地的村民都知道,找雍醫生看病,不管有錢沒錢他都會盡心治療。村民們說,生了病只要找到雍醫生就安心了。
一天清晨,雍元書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吵醒,他披上外衣,開門一看,是小時候一起念過私塾的同學。只見他一臉焦急,“快!馬山鎮清江村的一戶村民才生娃娃3天,大人小孩都在發高燒,你趕緊去救命。”走路到清江村需要一個小時,坐船只要30分鐘。為了趕時間,不會游泳的雍元書背上藥箱,跟著來的人上了狹窄的漁船。

50年來,雍元書(右)始終堅守著最初的諾言:給看病難的村民治病。
寒冷的二月,漁船在湄江湖上逆風而行,一陣波浪打來,險些翻船。這時,雍元書雖然有些害怕,但為了趕去治病,也顧不上那么多了。經過診治,病人的身體漸漸恢復健康。
提到雍元書,村民們無不豎起大拇指。村民黃長友說:“在我們這個村,雍元書是村民最敬佩的老人。他常常背著藥箱,步行到每家每戶去診治,有時候看到哪家有點困難,他錢都不收。他是我們心目中最有醫德的醫生。”
隨著年齡的增長,雍元書身體已大不如前,背不動藥箱了,走路也沒原來利索,可他舍不得這個村子的父老鄉親。
從醫50年,回首往事,雍元書說自己對得起患者、對得起村民,唯獨對不起家人。
“我沒有輔導過孩子學習,也沒有幫妻子做過農活,在老父親病重時,也沒能在他身邊照顧他。最讓我難過的是,2008年的一天晚上,我看完病人趕回家去看父親,他躺在床上,因多個器官衰竭而瀕臨生命的終結……”說到這里,雍元書的眼眶漸漸濕潤,聲音也哽咽起來。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雍元書的身上,人民群眾看到的是一個奉獻的人,一個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