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肖家云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袁紹陽 何廣
羅甸縣將易地扶貧搬遷與城鎮建設發展、產業園區建設、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商業業態及后續服務保障相融合,并按照“五個突出”的思路,確保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新房子比老家的瓦房寬敞好多,附近還有學校、醫院,沒想到我們農民也能過上城里人的日子?!绷_甸縣邊陽鎮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何紹江說。
何紹江是邊陽鎮大寨村村民,今年4月剛搬進邊陽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新的房子、新的環境、新的希望,讓何紹江一家實實在在感受到易地扶貧搬遷帶來的實惠。
“搬來的前3個月,安置點按月給每位搬遷群眾發放生活補助,同時積極對接安置點附近的打火機產業園,推薦群眾到產業園就業,目前已有200位搬遷群眾在打火機廠找到工作,我們的目標是保證至少一戶有一人就業。”邊陽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惠澤家園支部書記何南榮介紹,為了確保搬遷群眾順利就業,安置點還專設了扶貧生產車間,同時建設有文化活動廣場和老年看護中心等配套設施。
近年來,羅甸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省政府和黔南州委、州政府關于脫貧攻堅、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決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將易地扶貧搬遷與城鎮建設發展、產業園區建設、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商業業態及后續服務保障相融合,并按照“五個突出”的思路,確保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羅甸縣委書記楊朝偉(左二)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與搬遷群眾交談。(簡萬祥 / 攝)
羅甸縣“十三五”期間計劃搬遷39852人,貧困人口30163人,2017年全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2784戶11493人,涉及7個鄉鎮100個行政村,2018年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正穩步推進。其中,羅甸縣邊陽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項目“十三五”期間計劃安置3088戶13480人,2016年已搬遷入住248戶1356人,2017年搬遷入住649戶2652人,今年6月底將實現全部入住。
邊陽鎮正是羅甸運用“五個突出”思路,打好易地扶貧搬遷硬仗的一個典范。
突出規劃建設引領,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相融合。依托邊陽鎮全省100個示范小城鎮、全省商貿示范小城鎮的發展定位,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融入新型小城鎮建設發展規劃。按照“功能齊全、設施完善、服務便捷”的要求,合理布局安置點功能和配套設施,參照商品房標準高規格進行規劃建設。
突出產業就業支撐,與工業園區建設相融合。依托邊陽產業園區,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環興打火機廠,同時在搬遷安置點設立“微工廠”,園區建成后,可帶動8000人就業。

① 羅甸縣邊陽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項目“十三五”期間計劃安置3088戶13480人,2016年已搬遷入住248戶1356人,2017年搬遷入住649戶2652人,今年6月底將實現全部入住。(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楊霞 / 攝)

② 羅甸縣委副書記、縣長楊興華(前排右二)向在安置點附近企業工作的搬遷群眾了解生產生活情況。(羅甸縣委宣傳部供圖)
突出基礎設施先行,與公共服務配套相融合?!敖y籌規劃、先行先建、同步建設”,在安置點1公里范圍內先行規劃新建邊陽二小、邊陽中學、育柏幼兒園邊陽分園等學校,可容納近7000人就近入學;建成羅甸中醫院邊陽分院,有床位100張;鎮政府、邊陽派出所、農貿市場也在安置點范圍內,真正實現公共服務“零距離”。
突出管理服務創新,與和諧社區建設相融合。以“搬得出、穩得住、有保障、能致富”為目標,探索易地扶貧搬遷“3+3”網格化管理模式,即建立黨小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選舉居民自治樓棟長三個服務管理機構和搭建就業動態交流服務、居家互助交流服務、思想教育交流三個交流服務平臺,實現社區服務提速、管理增效,促使移民群眾積極融入城市生活,走上脫貧之路。
突出后續服務保障,與商業業態相融合。采取平臺公司統籌運營安置區商鋪收入全部用于安置區后續服務管理的方式,實現易地扶貧搬遷+光伏扶貧項目分紅收益70%用于安置貧困戶、30%用于安置區物業管理的費用開銷,著力解決安置區物業管理經費問題,實現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脫貧有產業、小區管理有經費、財政負擔零壓力”。
“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頭號工程’?!绷_甸縣委副書記、縣長楊興華表示,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羅甸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在整體規劃設計上,既做到功能齊全,滿足群眾生活需求,也要錯落有致,風格獨特,展現地域民俗風情,并以精準核定搬遷對象為前提、以落實搬遷戶后續保障為核心,確保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不返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