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養老金并軌制度的實施是我國養老保險史上的一大進步,但對現在的中國老年人而言,更需要老年保障的,反而是那些沒有購買養老保險的人。在缺少老年保障的人群當中,農村老人占有很大的比例。我國農村貧困老年群體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農村地區性貧困,即由經濟不發達導致的老年人貧困;另一類是由于個人和家庭原因所導致的個體老年人貧困。雖然,現在中國在努力建設一個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養老保險體系,更多惠農保險政策不斷出臺,但是保障水平過低,根本無法起到保障作用,現狀不容樂觀,大量老人仍處在老年無保障或過低的保障狀態之中。在國家提出精準扶貧政策下如何找出對策來解決現階段農村貧困老年人的社會救助問題,提高救助保障的層次與水平值得深思。
關鍵詞:農村貧困老人;救助方式;問題;救助方向
一、當前農村貧困老年人的救助方式
1.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具體政策執行方面應注意體現出對貧困老年人的傾向性。要把貧困老年人優先納人最低生活保障范圍、確保應保盡保。貧困老年人基本生活救助金標準應該比一般救助對象高出10%-20%。對特殊因難老年人,比如空巢貧困家庭中的老年人、子女下崗失業家庭中的老年人、失地貧困農民家庭中的老年人、子女殘疾家庭中的老年人,以及高齡貧困老年人適當提高基本生活救助標準。
2.醫療救助。農村“五?!崩先说拈T診和住院等醫療費用應由政府全包,即由主管醫療救助的民政部門實報實銷。在農村,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地區,貧困老年人可參加當地合作醫療,享受合作醫療待遇,免繳或只交納部分資金,對那些患重病或疑難雜癥住院的貧困老人而言,如果經新型合作醫療報銷后應繳納的醫療費用仍過高并超出個人或家庭的承受范圍時,相關部門應該再針對具體情況對這些貧困老人給予適當的醫療救助。可以針對這種情況設立“貧困老年人專項醫療救助資金”、創立專門為貧困人口服務的醫療機構、建立醫療工作人員志愿服務隊、社會慈善醫療救助等多種形式,對貧困老年人開展醫療救助。
二、農村貧困老年人社會救助中存在的問題
1.慈善組織于農村貧苦老人的救助較少。
我國慈善組織通過各種途徑來獲得善款,并將這些善款用于社會救助的各個方面。例如紅十字會組織將這些善款集中用于賑災救災、救助弱勢群體等。但各個領域分布不均,尤其在老年人救助這一方面,慈善組織所投入的救助力度較其他項目要小的多。由于這部分救助善款來源不足,所以農村很多老年人可能已經生活陷入貧困,但是需要救助的人數太多而救助名額較少,符合救助的對象的標準提高,誰更貧困誰就接受救助,降低了救助層次。
2.現階段農村養老體系構建不完善,養老保障水平低。
在廣大農村地區,養老金數目極少。就以光山縣為例,養老金僅每人每月82元這是18年最新數據,從09年開始鼓勵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時的每人每月55元到現在,雖然近幾年養老金數額在不斷提高,但是還是能夠感受到其養老保障水平之低。每月幾十元的養老金根本無法保障老人的生活,加上有些老人的子女出外務工不愿贍養老人,農村老人本來就是以農為生沒有積蓄沒有子女供養的老人僅靠微薄的養老金生活。這些老人極易陷入貧困,生活水平無法保障。
3.醫療救助方面存在空缺領域無法保障。
老年群體身體虛弱很容易患各種疾病,因病致貧導致全家陷入貧困。雖然農村也有新型合作醫療,近幾年醫療改革之后重大疾病的報銷比例已經很高,但對一些普通疾病不需住院但需要長期服藥的慢性疾病卻沒有報銷。農村很多老年人疾病纏身卻沒錢買藥治療,自己忍受病痛老去,一旦慢性病變為急診就為時已晚。
三、關于農村貧困老人的社會救助方向
1.明確具體保障內容,完善資金管理制度。
五保老人供養的內容,包括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對于吃、穿、住、醫、葬,相關制度和文件應盡量進行量化。各項保障內容應根據五保供養標準和物價水平上漲幅度作出作出相應調整,根據情境適時動態調整。同時民政部門要認真履行主管部門職責,協調好關系、調度好資源,把五保供養工作落實到位。財政部門作為資金供給部門,應對五保集中供養所需資金進行科學預算,籌措資金、保障資金供給。財政部門要形成行政問責,既要規范自己對這部分資金預算、籌措、管理的工作要落實情況同時要加強內外部的監督,防止思想素質水平極差的部分工作人員挪用這部分資金。
2.拓展五保資金融資渠道,突破資金瓶頸。
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力度,目前,五保集中供養的融資責任主要落實到市級以下地方政府,由于縣鄉兩級政府的財力本身不充裕,因此,集中供養的投入也難以保障。建議提高融資層次,由市級以上地方政府承擔五保集中供養資金供給的主要責任,中央財政給予適當補貼。同時爭取社會力量投資捐助,實行政府引導和社會化運作相結合,要更多的引導慈善事業關注弱勢群體,增強公眾對慈善事業的認可度,加強與紅十字會、各種公益基金會的聯系,從這些慈善公益組織那里籌集到更多的救助資金。
3.加強制度銜接,強化保障功能。
首先要加強五保供養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銜接,2014年出臺的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已將“五保供養”納入“特困人員供養”,而且在第15條明確提出特困人員供養應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銜接。建議將農村相關的人納入特困人員供養的同時,篩選處于貧困線以下的人員,一并進入城鄉低保的“籠子”,由民政部門將低保金與特困人員的供養金進行整合,統一發放。對那些處在貧困線邊緣但確實需要社會救助的那部分貧困老年人重新劃撥為一類救助對象,實施其他形式的救助。通過各種領域的社會救助來讓那些真正急需救助的貧困老人們也能夠處在救助制度里,做好救助兜底工作。
4.加強醫療制度的救助,惠及更多農村貧困老人。
由村委會干部領導組織基層醫療組織從村鎮醫院做起,建立一支醫療救助志愿服務隊,為貧困老人平時的普通疾病、慢性疾病提供一些免費治療。定期進行義診、免費測量血壓、免費發放普通感冒藥、降血壓降血糖的藥品。在農村很多老人因為沒錢吃藥,只能慢慢熬著,最后小病熬成大病,在病痛的折磨中離開。我們要通過建立一種有效的醫療救助機制來改變這一現狀。增加新型合作醫療對普通疾病的報銷項目,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診所醫療衛生設施。通過加強醫療制度救助讓貧困老人病有所醫,減少家庭的醫療支出,讓沒有錢買藥的老人能夠得到醫療救助。
5.建立農村貧困老人精準扶助體系。
目前國家進入精準扶貧的攻堅階段,解決農村貧困老年群體的社會救助問題也是精準扶貧的一項重要工作。如何將精準扶貧與貧困老人的社會救助銜接起來是值得思考的方向。以光山縣為例,基層組織村委會給村里的部分貧困老人提供有償工作如清理村口垃圾、掃落葉枯草、整潔村容、打掃道路等。這不僅通過有償支付將精準扶貧款撥出去生活困難的貧困老人,而且讓這些老人有一種自我實現的獲得感,他們會覺得這不是簡單的施舍救助,而是自己的勞動有償所得。類似于這種精準扶貧救助活動不僅讓貧困老人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村容變好了環境改善,老人們精神上也有一種充實感。所以要建立一種關于農村貧困老人的精準扶貧體系,通過組織的各種扶貧活動來逐漸解決農村貧困老人的貧困面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組織社會的力量對他們進行救助,讓他們老有所養,有尊嚴的老去。
結語:隨著老齡化社會程度逐漸加深,養老成為社會上比較關注的熱點問題,而在老年群中的農村貧困老人的生存問題更應該成為一種值得關注的現象,但是目前國家對農村貧困老人的救助僅限于對農村五保老人的救助,還有相當大的貧困老年群體雖深處貧困,但未被劃為五保救助對象,他們的生存狀況很不好,新時期精準扶貧攻堅下如何加強對這些貧困老人的物質、精神進行救助值得思考出相應政策,建立一套完整的對農村貧困老人的救助機制。
參考文獻:
[1]叢春霞,劉曉梅《社會保障概論論》.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l:308。
[2]鄭功成.《當代中國慈善事業》.人民出版社,2010:17。
[3]夏泓.《Y縣農村五保集中供養困境及出路研究》2014。
[4]成海軍《當前中國老年人社會福利的困境與對策》2012。
[5]何閣《農村貧困老人的精準扶助研究》。
[6]林清發《新形勢下做好鄉村特困老人工作之我見》。
[7]樂章《社會救助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甘春雨,女,漢族,河南省信陽市,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在讀大學三年級,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專業:勞動與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