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淵明并不是天生的“隱逸”詩人。他曾經積極入仕,歸隱后甘于躬耕田園。入仕的情懷下包涵著儒家積極入世的的思想,同時也受到當時玄學思想的影響。他的詩歌融入了自己的情懷,寓情于景,寓情于物,隱逸情懷的產生與他的人生軌跡、性格心理緊密聯系在一起。陶淵明隱逸情懷可以說是由“閑居”到“隱居”的漸變。只是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發生了轉變,由從政轉向屬文。解讀陶淵明的詩歌可以窺探他人生軌跡以及他歸隱的真正原因。
關鍵詞:陶淵明;詩歌;隱逸;情懷
作者簡介:嚴志波(1992.2-),男,漢族,河北邯鄲人,碩士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4-0-02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曾作《五柳先生傳》以釋自己生平,卒后親友私謚為靖節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陶淵明被稱為“中國隱逸詩人之宗”[1]蕭統是第一位發現陶淵明精神價值的人。
從古至今,各派研究者多認為陶淵明為隱逸詩人,以期回到真誠善良的古代社會。而今研究者們通常認為陶一生淡泊名利,別無所求,最后走上躬耕歸隱之路,依此說法來詮釋其隱逸形象。綜合考查陶淵明的人生經歷、心路歷程、性格本質以及詩歌中的寫作意圖和情感,發現事實并非如此。陶淵明從“閑居”到“隱逸”,由官場回到田園,是身退而心未隱,只是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發生了轉變,由從政轉向屬文。
1.處事艱難迫使陶淵明退隱
陶淵明的隱逸究竟是暫時性的躲避還是本身心理的歸宿,值得深思。處世之艱難迫使陶淵明退隱,“隱逸”一詞似乎包含了很多道家情懷,其實不然。陶之隱逸是自身性格和生命歷程使然。“表面看來瀟灑風流,骨子里卻潛藏深埋著巨大的苦惱、恐懼和煩憂。”[2]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一書中這樣評價陶淵明。“看一下陶淵明的為官歷程,不難發現他是熱衷仕途的,一心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宏圖,大濟于蒼生。”[3]陶淵明在仕途不順意時才選擇了退隱這條路。在《飲酒》、《述酒》等詩中陶將自己的隱逸之情融入其中。詩中的意象如:“秋菊”“青松”、“歸鳥”、“孤云”等均揉進了自身隱退的情思。真正的隱士用在他身上有些不妥。“其樂田畝,乃卷懷不得已耳”[4]。他的歸隱是政治、階級、社會思想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陶淵明的詩歌,“《勸農》詩的主題是勸人務農。它肯定了勞動的意義,提倡人人勞動,反對了儒家鄙視勞動的觀點,反映了陶淵明的進步思想。” [5]從中可以窺探出陶淵明早期有積極的進取之心,不忘自己入仕的初衷,陶淵明作此詩時為州祭酒,內心有強大的意愿要實現自己抱負。隱逸的道路是經過幾番思考后痛苦的抉擇。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只是顯示了他高尚的節操與孤傲的情懷。初期陶淵明持有的儒家思想顯然不合時宜,學習儒家的“中庸”之道甚至有些迂腐。這一時期統治者們為鞏固統治及時調整統治策略,文人們也應做出相應的變革。淵明說:“豈無他好,樂是幽居”。真實地反映了陶歸隱的心態。《歸園田居》、《命子一首》這類詩歌只能算是閑居詩。“翼翼歸鳥,晨去于林。”陶在五十四歲時才真正選擇了歸隱這一道路。詩里借飛鳥這一意象來表明自己的心理歷程。他要做一只離群獨飛的鳥去尋找自己的心靈棲居地。陶淵明最終走向了田園,過上了看似飲酒自得,沉浸于農事之樂的生活。我們不能就此斷定淵明是一個消極避世的人,知進退而守節操,正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2.由“閑居”到“隱逸”的情感轉變
陶淵明的隱逸情懷產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長期的為官不適后,起先采取了“閑居”的方式,漸漸地選擇了“隱逸”。陶淵明在其生命歷程的敘述中經常總結他的人生經歷,時不時感慨人生際遇、反思人生取舍,在這些生命個體的敘事詩中融入了生命的哲思與情感,詩歌具有了普遍而久遠的藝術感染自然力。“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是淵明鼓勵人努力上進的一句哲理詩。閑居時最著名的詩歌是《歸鳥一首》、《九日閑居一首》。一個“歸”字,一個“閑”字道出了陶淵明的心聲—這些詩歌看似充滿了閑情逸致,卻暗示著淵明一顆不屈的心。這時的歸鳥有一種牢騷的意蘊,閑居也是無奈之舉。閑居時也擺脫不了隱逸情懷。“翼翼歸鳥,晨去于林。”這句詩清晰地表達出了淵明歸隱的思想。魏晉時期是一個自覺與發現的時代,魏晉文人從外部發現了自然,向內注意到自己的情感,這種人文情懷也使得他們發現了自身的價值。陶淵明有魏晉名士之風度,在經歷種種挫折后會選擇詩歌作為抒發自我情懷的寄托。陶淵明正是在舒嘯與作詩中享受自我,安于天命。歸隱后陶淵明詩歌中更多的是“歸”與“淳”、“真”這些字眼,這也正是老子倡導的思想。可見后期的陶淵明遠離官場,儒家入仕思想雖未徹底消失,但道家思想在他身上的影響漸漸加深,此時的陶淵明思想從道家那里汲取養分,由“閑居”轉向了“隱逸”。
陶淵明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自身性格有著莫大聯系。“從前人論陶淵明詩以為‘質直,‘平淡,就不從這方面鉆研進去。”[6]在《在朱自清說詩》一書中,朱自清先生也是推崇陶淵明的。陶在宦海中沉浮,不喜歡那些浮華的腔調,尤其摒棄了西晉時期盛行的太康詩風,詩歌寫來淡雅自然,將自己的日常生活詩化。陶之性格便是如此,他筆下的詩歌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事物,詩歌意象中融入自己的思想理趣,陶詩讀來清新自然,并未摻雜虛偽矯揉的東西。無論是前期還是后期的作品,從他躬耕于田園的行動來看,他的確有一顆平淡的心態。
3.玄學思想與隱逸情懷的融合
玄言詩是在魏晉時期盛行的詩歌,強調人生哲理的融合,融合自然與人的心理,要在詩歌里產生共鳴,達到主客觀之間的平衡。魏晉玄學思想的出現影響了陶淵明的隱逸詩歌。玄學詩歌的側重點更多是在于“人”,而非“自然”。陶淵明的詩歌哲理歸納為人生哲學更為恰當。其實人生哲學,作為人生觀的主要理論形式,其目的在于探討人生的目的、價值和思想以及人生態度。陶淵明的思想主要接近于道家,這與當時盛行的玄學思想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魏晉時生命本身的價值被強調,人生其他意義則居于從屬地位。玄學思想正是陶淵明“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淵源所在。他的詩歌往往于不經意間傳達出他生活的志趣和人生哲理。贈答詩是他塑造自我形象、尋求知音、渴望理解的一條途徑。《答龐參軍一首》是陶淵明寫給龐參軍的贈答詩,在這之前龐曾寫給他一首,淵明于是作此詩以酬贈,與他關系好的劉遺民,陶淵明也有詩歌相贈—《酬劉柴桑一首》,劉遺民并非想要邀請他進入官場,而是想讓他一起隱入山林,陶淵明作此詩相贈也說明他還不是真正的隱士,心中還是離不開官場。魏晉文人中有太多的不得已,文化覺醒的時代促使文人思考自己的出路。此時盛行的玄學思想中強調的是現實生活中暫時的愉悅快樂,對于生命,玄學思想持一種無畏無懼,任一自然的態度。“陶淵明天資既高,趣詣又遠,故其詩散而莊,澹而腴,斷不容作邯鄲步也。”[7]他的詩歌境界一般人是學不來的。
陶淵明是中國田園詩開創者,他的隱逸詩有其獨特的內涵,從中可以窺探陶淵明的人生軌跡及其隱逸情懷的形成緣由。在官場失利后歸隱,留下了不少隱逸詩歌,其詩歌中的隱逸情懷給予后人詩歌創作啟發和借鑒。魏晉風度在他那里得到了升華,縱觀陶淵明的一生,“隱逸”二字占據了不可替代的位置,隱逸情懷的形成與他的為官經歷,性格心理,社會思想等等不可分割。通過研究陶淵明詩歌中隱逸情懷的抒寫,可窺見陶淵明的詩歌受到了仕途變遷、生活背景、心理狀態和行跡旅程多方面影響,陶淵明的隱逸詩歌為后世詩歌創作提供了借鑒,他的隱逸情懷也成為后世文人的精神寄托。
參考文獻:
[1]鐘嶸:《詩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4頁
[2]李澤厚 :《美的歷程》,三聯書店,2009年,第59頁。
[3]文學遺產編輯部:《陶淵明討論集》前言,中華書局,1961年
[4]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2011年,第440頁。
[5]朱自清:《朱自清說詩》,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29頁。
[6]朱自清:《朱自清說詩》,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26頁。
[7](清)何文煥 歷代詩話 韻語陽秋 卷八北京 中華書局 1981 第6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