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淵明是魏晉時期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也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作家之一。他一生愛酒,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將飲酒詩作為創作主題的詩人,且是大量以酒入詩的詩人。本文主要論述的是陶淵明的飲酒詩及其人生選擇。分為抒寫理想破滅與人生苦悶、耿介之性與對世事的憂憤、歸隱田園的快樂與自適三個方面。
關鍵詞:陶淵明;飲酒詩;人生抉擇
作者簡介:任思佳(1993-),女,漢族,河南省駐馬店市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4-0-01
一、抒寫理想破滅與人生苦悶
陶淵明曾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教誨,積極入世。他希望自己能夠參與社會生活,輔主扶民,兼濟蒼生。
陶淵明雖有著建功立業的理想,但命運和時代卻沒有賦予他施展才華的機會和舞臺,正如其《飲酒》詩其十二所說:“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而陶淵明正處在這個時代下,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的時代,他的一生經歷了皇帝政權的頻繁更替,國家政權一直處于混亂的狀態,國家處于風雨飄搖中。但是面對這樣的局面,在這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環境中,出身寒門的陶淵明只能屈身做一些祭酒,參軍,縣令之類的小官,并沒有左右大局的力量。
二、耿介之性與對世事的憂憤
陶淵明終其一生都在出仕與歸隱兩種矛盾的思想間進行艱難的抉擇,而最終致使他選擇徹底歸隱不問世事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性格中的耿介之性。
此時的東晉政局正處于社會矛盾空前激烈,社會現狀空前黑暗的時期,從曹魏流傳下來的“九品中正制”已經淪為權貴壟斷政壇的工具,引起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不滿。陶淵明正生活在動亂較為嚴重的地區,他流轉于仕途,對黑暗的社會現狀有著深刻的經歷與了解。他的血脈里始終流淌著繼承來自祖輩的濟世思想,這使得他在《飲酒》詩中不止一次的抒發對嚴酷時局的憂慮關切,以及對禮崩樂壞,世風日下的社會現狀的憤慨。他在《飲酒》詩二十首其六中有云:“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社會已淪落至好壞不分,賢愚倒置的地步, 是與非、善與惡的界限已經模糊難辨。
陶淵明前期始終奉行著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處事法則,但是社會的現實讓他倍感苦悶,無力改變現狀使得他不得不“獨善其身”。他骨子里的隱士情懷又使得他與污泗橫流的官場格格不入。“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世俗欺騙了他,改變不了社會使他感到難過,但身處這樣污濁的世界更使他感到窒息。他性格中的耿介正直,使他做出了速速歸隱的選擇。所以他高歌所以他選擇“飲酒”,這既是對高潔人格的成全,又是為了逃避黑暗污穢的現實。
陶淵明兼濟天下的理想讓他受困于世俗,他的耿介正直又使得他在這種困境中舉步維艱,他在這種境況中徘徊了近約十二年。誠然,在陶淵明隱居期間曾有機會再次出仕。但是陶淵明通過其《飲酒》詩二十首組詩明確表達了自己不再出仕的決心。《飲酒》詩其九寫一位田父勸他汨泥揚波:“一世皆尚同,愿君汨其泥”,讓他改變剛正不阿的性格,能夠隨波逐流,但是他毅然決然的回答:“稟氣寡所諧”,“吾駕不可回”,他說自己的稟性是不會同污濁同處的,也決計不會再回頭,詩人至此便徹底選擇了回歸田園這條道路。
三、歸隱田園的快樂與自適
當陶淵明的耿介的性格和黑暗的社會發生矛盾,自己又不愿意妥協時,田園就成了他的避世所,成了與黑暗社會、險惡仕途相對立的理想之境。社會理想的實現已經破滅,他就力圖在隱居中提高自我的情操,實現個人的價值。
在陶淵明回歸之初,他的確將田園生活作為理想的人生境界,他的詩中常常有理想人生得以實現的欣喜。田園生活的歡樂和自適,在他的飲酒詩中表現出來。
首先,陶淵明的飲酒是去除愁悶之后的暢歡 。酒是人們緩解內心矛盾的重要手段,正如。陶淵明也像很多嗜酒者一樣,借酒排除心頭積壓的苦悶,忘卻世間不如意之事。在他的《飲酒》詩其七中云:“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就是通過飲酒忘掉世間的憂愁之事,達到世外仙人的境界。雖然他也寫了一些關于貧困的詩,但是他寫貧困是為了超越貧困,如《飲酒》詩二十首其二:“不賴固窮節,百世誰當傳”,在艱難的生活中磨練 自己。
其次,陶淵明的飲酒是與田園的和諧相處。他的《飲酒》詩二十首其五中說到: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用其清新的文筆抒寫自己歸隱后的生活狀態,描繪了一個“桃花源”式的極樂世界,寫的自然淳樸,別有風味。
最后,陶淵明的飲酒是勞動過后“杯盡壺自傾”的放松。陶淵明通過勞動深深的體會 了下層勞動人民的酸甜。陶淵明與大自然親自接觸,自然萬物仿佛有了生命,與陶淵明也建立了密切的關系,他躬耕田園不是單純的只為了生計,他想要的還有寄情山水的那種境界。他“但愿長如此,躬耕非所嘆。”(《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這是詩人在秋收時即興寫的一首詩,此時他已經隱居十一年了,勞作已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詩人從春耕秋收的勞動中,表現了自己愉悅和喜悅的心情。
結語:
陶淵明的詩歌尤其是他的飲酒詩流芳百世,影響了王績、李白等幾代文人。“唐詩中大約有6000首詠酒或與酒有關的詩作,約占《全唐詩》的20%”。對后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難以估量影響。詩人把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自己耿介的性格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矛盾心理都隱晦地表達了 出來,陶淵明以他敏銳的眼光洞悉了社會的黑暗,和官僚的腐敗,內心的掙扎和痛苦也得以很好的宣泄。陶淵明一生四次仕隱之間的徘徊,艱難的抉擇,到最后完全放下,歸隱田園后陶淵明的心境也隨之變得開闊和愉悅。由此看來陶淵明的抉擇是正確的
參考文獻:
[1]逯欽立.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238.
[2](梁)蕭統.文選.陶淵明集序[M].北京:中華書局,1978:2469.
[3]王瑤.陶淵明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文中所引詩均出自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