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周代馂馀禮之功能透視

2018-07-27 08:47:08劉冬妮
船山學刊 2018年3期

劉冬妮

摘要:

馂馀禮是祭祀祖先的活動結束之后,周天子率眾逐級分享祭品的禮儀。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馂馀禮是以食物共享的方式在神與人、君與臣、以及人與人之間建立和維持親屬關系的儀式。作為一種帶有宗教性質的共餐儀式,馂馀禮的宗教功能在于溝通人與神,使鬼神的庇佑和賜福通過共享食物的方式傳遞給人,使人擺脫疾病和厄運,獲得福祐;政治功能在于通過共食和賞賜相結合的方式消除等級差別帶來的隔膜和對立,實現社會的統一,維護等級制度的和諧與穩定;社會功能在于加強個體之間的情感、增強宗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使血緣認同上升為族群認同,以族群團結實現家國和睦。

關鍵詞:周禮;馂馀禮;祭祀

馂馀禮是周代宗廟祭祀的尾聲,也是體現祭祀意義的關鍵環節,不能馬虎懈怠。《禮記·祭統》中說:“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 何謂馂?孫希旦注:“食余曰馂。”宗廟祭祀時,鬼神和“尸”享用后剩下的祭品即為“馂”,依禮“馂”要由參加祭祀的人分食,因此,“馂”亦指“祭畢食神之馀”或“下食上之馀”。何謂“尸”?《禮記·郊特牲》“尸,神像也。”《公羊傳》宣公八年:“祭必有尸者,接神也。”尸即以活人裝扮祖先接受臣屬、子孫的獻祭。馂馀禮即為祭祀祖先的活動結束之后,周天子率眾逐級分享祭品的禮儀。作為具有宗教性質的圣餐儀式,馂馀禮比基督教的圣餐禮早一千多年,在中國持續了近三千年,從周代一直延續到清代,在以禮治國的古代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那么,馂馀禮為什么會歷盡朝代變遷而沒有中斷?目前學術界對周代的宗廟祭祀研究頗多,但宗廟祭祀的重要組成部分——馂馀禮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雖然已有學者認識到了馂馀禮的重要性并對其源流進行了考證[1]51-53,但上述問題并未解決。因此,本文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對馂馀禮進行研究,著重分析和論述其文化功能,揭示馂馀禮之所以長盛不衰的深層原因。

一、溝通人神、共享福佑的宗教功能

根據文化人類學家的研究,“肉體會死,靈魂不死”的觀念存在于大多數的民族和宗教中,先民們普遍認為“靈魂與肉體性質不同,并且獨立于肉體,因為在生命過程中它可能隨時離開肉體。只有在死亡的時候,靈魂相對于肉體的差異性和獨立性才能最清楚地表現出來:當肉體不再存續,其痕跡了不可尋的時候,靈魂卻將繼續在另一個世界中獨立地存在”[2]332。 靈魂不死為鬼神崇拜提供了依據,中國文化中的“‘神多指鬼神,特別是亡靈所變成的鬼神”[3]106。 《禮記·祭義》“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孔穎達正義曰:“鬼神本是人與物之魂魄,若直名魂魄,其名不尊,故尊而名之為鬼神,別加畏敬之也。”當原始的鬼神觀念開始強調血緣親疏并與宗法制相結合就形成了中國的祖先崇拜。

在中國的祖先崇拜中,死去的人仍是家庭的成員,與家庭的關系依然密切,“他們不僅仍然保持著對人間種種享受的樂趣和能力,而且可以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對人世生活發生影響”[3]123。基于這種信仰,“人們為了實現其愿望,需要用祈禱和奉獻祭品來求得神靈們的賜福”[4]94。因此,“虔誠的、想要獲得神的恩惠的人,……有通過一定數量的典儀、祭品、禱詞和贊歌等等才能得到。神自己也啟示過,只有這樣對待他,才能使他去做那些要求他做的事”[4]95 。由此可見,祭祀具有溝通人神的功能。民以食為天,鬼神亦有食欲,《左傳》宣公四年“鬼猶求食”,《詩經·小雅·楚茨》“神嗜飲食”,因此,獻食是主要的祭祀手段。《禮記·禮運》“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孔穎達正義曰:“欲行吉禮,先以飲食為本。”《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肆獻祼享先王。”鄭玄注曰“獻,獻醴,謂薦血腥也。祼之言灌,灌以郁鬯,謂始獻尸求神時也”。賈公彥疏:“凡宗廟之祭,迎尸入戶,坐於主北。先灌,謂王以圭瓚酌郁鬯以獻尸,尸得之,瀝地祭訖,啐之,奠之,不飲。尸為神象,灌地所以求神。”郁鬯為祭祀時用的美酒,灌,取澆灌之義,祭祀時“尸”以郁鬯灌地是邀請神靈享用祭品的舉動。祭所以有尸者何?《儀禮·士虞禮》云:“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見親之形象,心無所系,立尸而主意焉。”

在獻祭儀式中,祭品先由佐食、賓長、祭主進獻給代表祖先的“尸”,再由“尸”進獻于鬼神。祭品由鬼神享用后再由“尸”享用,使“尸亦馂鬼神之馀”。獻祭儀式結束之后是共享祭品的馂馀儀式,即鬼神和“尸”之馂馀依次由君、卿、大夫、士等享用。作為一種神圣存在,鬼神享用過的祭品便被視為“圣餐”,根據佛雷澤的“接觸巫術”原理:“物體一經互相接觸,在中斷實體接觸后還會繼續遠距離的互相作用,……將一方的影響傳送給另一方”[4]27。涂爾干進一步解釋“任何事物只要與某個對象發生了接觸,……某種或善或惡的品質,就會從一個主體傳染給另一個與之有所關聯的主體”[2]491。鬼神在享用祭品時與之發生接觸,“其所賦有的神圣性就會因此而轉移”給祭品,使之從普通的食物變成了圣物,“而這種神圣性又會轉移到吃掉它們的崇拜者身上”[2]462,“祭祀筵宴的目的就是使崇拜者與他的神通過共同的食物進行溝通,使兩者建立親屬關系”[2]462。因此,“所有吃獻祭圣餐的人都在自己身體中得到了一份神的實體,也就與神有了一次神秘的交往”[4]775。

“吃圣餐,得福佑”的習俗在很多民族和宗教中都有記載,在基督教中,圣餐中的“餅和酒不再是普通的餅和酒,而是圣體”[5]32-33,吃了它們可以獲得健康和祝福,使人永遠公義、圣潔、無有瑕疵。在高加索,阿布切斯民族的牧人春天集合在一起共餐時,都把腰部束緊,手里拿著牧杖。這樣做既是圣餐的儀式,同時也是表示互相幫助的盟誓。一切盟誓中最有力的莫過于共食一種神圣的物質。因為這樣一來,參與盟誓者如果背信棄義,就決不能逃脫吃進腹內長在身上的神的懲罰。[4]836在中國,祭祀儀式以及吃鬼神之馂馀不僅意味著與鬼神建立了某種聯系,溝通了人與神的關系,更意味著鬼神的庇佑和賜福通過共享食物的方式傳遞給了人,使人擺脫疾病和厄運,獲得福佑。因此,《說文解字》對“禮”的解釋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論語·鄉黨》“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矣。”邢邴疏曰“不宿肉謂……不留神惠經宿也……過三日不食,是褻慢鬼神之馀也。”《詩經·大雅·鳧鷺》“爾酒既清,爾殽既馨,公尸燕飲,福祿來成。”孔穎達正義曰:“公尸之來與王燕也,……其燕之時,爾王酒既清絜矣,爾王之殽既馨香矣,乃用之以公尸燕樂而飲之,則為神所悅,以此致福祿而來成。《詩經·小雅·楚茨》云:“先祖是皇,神保是饗。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意為祖宗大駕光臨來享用祭品,神靈將它們一一品嘗。孝孫賴神靈保佑萬壽無疆!

二、和諧上下、維護等級秩序的政治功能

周代以“禮”治國,《禮記·禮運》“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對“禮”的起源,《荀子·禮論》云:“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度量分界”即為禮,禮的產生是為了“不以個人過度的欲望,侵害別人分內的欲望”[6]135。其目的在于合理地滿足了個體的物質與精神需求后,使每個個體都能與他人和諧相處,使社會處于穩定的狀態。關于“禮”的功能,荀子曰:“故禮者,養也。君子既得其養,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禮記·曲禮》“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可見,在“君臣有位、 貴賤有別、 尊卑有序”等級制度下,禮就是維護等級秩序的行為規范,它使每個人在尊卑、貴賤、長幼等等級序列中都有特定的身份和地位,其行為舉止也相應地受身份、地位的限制和約束,即“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左傳》莊公十八年)。只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理想的社會秩序便可形成。

《禮記·祭統》“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孔穎達正義曰:“祭為禮之本,禮為人之本,將明禮本,故先說治人,言治人之道,於禮最急。‘禮有五經者,經者,常也。言吉、兇、賓、軍、嘉,禮所常行,故云‘禮有五經。五經之中,於祭更急。”《周禮·天官·酒正》:“大祭三貳,中祭再貳,小祭壹貳。”賈公彥疏:“天地為大祭,宗廟為中祭,五祀為小祭。 謂大祭者,王服大裘、袞冕所祭也;中祭者,王服鷩冕、毳冕所祭也;小祭者,王服希冕、玄冕所祭也。”可見,對天地、祖先的祭祀作為國之大典,“主祭者必定是王,這是王掌握最高權力的重要標志。”[7]23《左傳》昭公七年“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文化人類學家通過調查發現,國王擔任祭祀或王權與神權結合的情況曾普遍存在于早期國家階段。在斯巴達,全國性的犧牲祭品皆由作為神的后裔的君主們奉獻。斯巴達的兩個國王,一個主持對拉瑟第門的宙斯的祭祀,另一個主持對上天的宙斯的祭祀。在東非蓋拉人的君權國家里,國王在山頂舉行祭典,主管對那些人犧的殺祭。[4]23國王為何如此重視祭祀權?那是因為“他的其他權利就是從祭祀權中得來的。要想鞏固其他權力,就必須牢牢掌握祭祀權”[8]220。作為始祖嫡系子孫和天下大宗,周天子通過祭祀天神和祖先的活動,宣告其“受命于天”,代表昊天上帝行使權力,此舉不但加強了王權的神圣性,確立了“王權神授”的“天命觀念”,而且從神學的角度為周王朝的建立和周天子的權威提供了依據,使之成為周王室統治天下的精神支柱。《尚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為皇天將中國的土地與人民交給周的先王來治理。《尚書·大誥》“天休于寧王,興我小邦周。……天明畏,弼我丕丕基!”寧王指文王,其意為上天嘉獎文王,使我們周國興盛起來。……人們應該敬畏上天的旨意,幫助我們加強統治。

宗廟祭祀在強調“君權神授”、突出周天子權威的同時,又以馂馀禮來體現和維持等級秩序。進獻祭品的儀式結束后,“‘尸謖(起)。……出于廟門”(《儀禮·少牢饋食禮》)。“尸”起身離開,表示他已經滿意地享用了祭品。隨后,參加祭祀的人員按照等級、身份、地位的高低,依次享用“尸”之馂馀。《禮記·祭統》:“是故尸謖(起),君與卿四人馂。君起,大夫六人馂,臣馂君之馀也。大夫起,士八人馂,賤馂貴之馀也。士起,各執其具以出,陳于堂下,百官進(馂),徹之,下馂上之馀也。”周天子和卿享用“尸”之馂馀,大夫享用周天子及卿之馂馀,士享用大夫之馂馀,余士享用士之馂馀。在馂馀的過程中,周天子和卿可以直接享用“尸”之馂馀,表明“以周天子和卿為代表的上層貴族不僅在政治上享有特權,在宗教祭祀中也享有特殊地位;大夫、士等下級貴族享用上層貴族之馂馀,表明其在政治、宗教上的附庸和從屬地位。”[1]51-53每經過一次變化,享用馂馀的層級就會下降,人數亦會增加,而地位由高而低、人數由寡而眾的過程就是區分貴賤、親疏、遠近的過程,即“……凡馂之道,每變以眾,所以別貴賤之等”(《禮記·祭統》)。

“祭祀是奉獻犧牲的崇拜者與他們所尊奉的神共享犧牲。犧牲的某些部分是為神而保留的,而其他部分則由奉獻犧牲的人來享用”[2]462,由此可見,馂馀禮是帶有食物共享性質的共餐儀式,通過共同進餐“他們相互表明他們都是同一道德共同體的成員,并意識到了把他們團結在一起的親屬關系”[2]493,因此,馂馀禮的目的并不僅限于明尊卑、別貴賤,其最終目的是通過共食和賞賜相結合的方式消除等級差別帶來的隔膜和對立,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統一。在濃郁的宗教氛圍中,鬼神以其馂馀賜福眾人,是“澤之大者”,即最大的恩惠。周天子及其臣屬通過依次“下食上之馀”象征將這種恩惠施及眾人。《禮記·祭統》“廟中者,竟內之象也。鬼神之惠遍廟中,如國君之惠遍竟內也。”周天子和臣屬在施惠與受惠的過程中共享神之恩澤和福佑,君與臣、尊與卑、上級與下級的精神和情感得到了空前的溝通和交流。從這個意義上講,馂馀禮不僅具有宗教意義,更具有政治意義。它要求統治者要有仁愛之心,在治理國家時要施恩于民、以恩養民,使百姓無凍餒之患、無流離之苦,因此,是否依制舉行馂馀禮既能體現統治者德行的好壞,也關系到國家的興衰存亡。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馂馀禮才會在古代社會持續了近三千年而沒有發生大的變化。《禮記·祭統》“是故上有大澤,則惠必及下,顧上先下后耳,非上積重而下有凍餒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澤,則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將至也,由馂見之矣。故曰:‘可以觀政矣。”,可以說,馂馀禮既是現實政治的縮影,也是對統治者的最高要求。

三、凝聚族屬、團結族群的社會功能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周代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其突出特點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嫡長子繼承為原則來分配和繼承權力、財富、封地,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使西周形成了“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的政治局面。《詩經·大雅·板》“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這兩種相互聯系的制度對于確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強周王室的統治有明顯的積極作用,但同時也使周代的貴族集團自上而下被分為周天子、諸侯、卿、大夫等等級序列。等級下降,在社會組織中的地位和權威隨之遞減,《左傳》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除此之外,其他如“土地的擁有、朝聘盟會、婚喪祭祀、衣服宮室、車馬器物等都有嚴格的等級區別。”[9]299因此,以“血緣、嫡庶”為基礎的等級制使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森嚴的尊卑之序、上下之別,造成了奴隸主之間的疏離和對抗,增加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內耗,從長遠來講不利于統治的穩定。因此,為了增強統治階級內部的凝聚力,消除由于等級序列差別帶來的對立和情感隔閡,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宗教儀式就變得極為重要。“祀奉祖先乃子孫應盡之責,舉行‘祭禮就成為團結本族成員的重要手段。”[10]457《左傳》僖公十年“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楊伯峻注曰:“非其族之祀,神不受;非其類之鬼,人不祭。”[11]366

在宗法制下,周天子是同姓奴隸主貴族的大族長,在分封制下,“天子同姓謂之‘伯父,異姓謂之‘伯舅”。鄭玄注曰“稱之以父與舅,親親之辭也。”因為軍功和姻親的關系,周天子也是整個奴隸主貴族集團效忠的對象和天下共主。因此,周天子的祖先就是各級貴族共同的祖先,祭祀祖先就成為周王室和國家重要的宗教和政治活動。周文王和周武王在翦滅殷商、創建周王朝的過程中厥功甚偉,因而成為后世子孫心目中的英雄和圣王,也是周王朝宗廟祭祀的主要對象。《詩經·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維周之禎”是周人祭祀文王的樂歌;《詩經·周頌·執競》“執競武王,無競維烈”是周人祭祀武王的樂歌,在祭祀祖先時,祭祀的程序會隨著這些樂歌曲調緩緩進行,歌辭回環重復,氣氛莊嚴肅穆,“玄酒在室,醴醆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禮記·禮運》)人們會感覺置身于神奇力量的控制之中,參與盛典的自豪、榮幸與肩負上天使命的虔誠在此間密切融合,“那些榮耀的紀念不僅可以活生生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也可以使人們體會到彼此的親屬關系,使人們變得更加強壯、更有信心。”[1]518因此,對共同祖先的追憶和緬懷不僅可以使個體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責任感,也可以增強宗族的凝聚力。《禮記·大傳》“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廟嚴。”孔穎達正義:“‘敬宗故收族者,族人既敬宗子,宗子故收族人。‘收族故宗廟嚴者,若族人散亂,骨肉乖離,則宗廟祭享不嚴肅也。若收之,則親族不散,昭穆有倫,則宗廟之所以尊嚴也。”

《禮記·中庸》:“祭時尊尊也,至燕親親也。”祭祀儀式結束后,在神圣莊嚴的氛圍里分享神靈和祖先馂馀的宴飲活動會進一步加強骨肉之親,對周代的祭祀儀式和馂馀禮描寫最詳盡的莫過于《詩經·小雅·楚茨》,其詩云:“禮儀既備,鐘鼓既戒,孝孫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載起。鼓鐘送尸,神保聿歸。諸宰君婦,廢徹不遲。諸父兄弟,備言燕私。樂具入奏,以綏后祿。爾肴既將,莫怨具慶。既醉既飽,小大稽首。神嗜飲食,使君壽考。孔惠孔時,維其盡之。子子孫孫,勿替引之!”其大意為祭祀儀式完成后,代神受祭的“皇尸”起身引退,主祭人回歸原位,與族人燕于堂下,吃掉“尸”所剩下的祭品。同宗諸父兄弟參與此禮,以親炙先祖之惠,知先祖之德。宗子通過此禮,一為酬謝諸父兄弟參與祭祖之禮,更重要的是在先祖恩惠的名義下,團結教化諸父兄弟。因此,對共同祖先的祭祀和“馂馀”可以將族眾團結在周天子周圍,共同分享神的恩賜和福佑,實現家族和睦,即鄭玄所說“祭祀畢,歸賓客之俎,同姓則留與之燕,所以尊賓客,親骨肉也”。(《毛詩正義》)

以祖先為核心的宗廟祭祀雖然是一種屬于原始宗教范疇的信仰活動,但在神圣的儀式和神秘氛圍里對共同的祖先進行祭祀,不僅會加強個體之間的情感、增強宗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會使血緣認同上升為族群認同和族群團結,以宗族和睦實現國家和睦。以周天子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的共餐儀式不僅會使同姓貴族切身感受到族長的關愛和大家族的親情,對宗族產生“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國語·晉語》)的認同感,對周天子的敬意之心、對祖先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同時,也使異姓貴族能共享周先祖的庇佑和周王室的恩澤。如是國內各部分人民,各以“同姓從宗,合族屬”而統之于君,故曰“君有合族之道”。孔穎達正義:“‘合族者,言設族食燕飲,有合食族人之道。”(《禮記·大傳》)在這種濃厚的宗教氛圍下,周天子率宗族、臣屬等食鬼神和祖先之馂馀使等級制度中的上下之分、內外有別完全被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利益所取代,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下層利益服從上層利益成為共識,等級、血緣、親疏之間的矛盾到得到了化解和緩和,君臣有義、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理想的社會倫理關系就可以得到實現和強化。

在王權至上和民本思想的相互作用下,周代的祖先觀念出現了泛血緣化的特點,開始強調“有功于民”,否則,不列祀典,“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財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禮記·祭法》)這種帶有紀念性意味的功德祭祀其信仰的意義逐漸淡化,已非純粹的宗教性祭享祈福。“周代以后祖先祭祀越來越突出并且社會化,其主要功能是為了維系族群的團結”[2]146。這也充分說明,周人的祖先祭祀原則,強調祖先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貢獻,已經突破和超出了宗法血緣的限制,突出了人類文明創造的意義。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戎在祀。”《禮記·祭統》“夫祭有十倫焉:見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殺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別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祭祀雖然是以天、地、鬼神等為對象的宗教活動,但其中卻包涵和體現著君臣、父子、貴賤、親疏、上下、長幼等倫理秩序和道德規范,關乎政權的穩定和長治久安。馂馀禮雖是宗廟祭祀的尾聲,但其在溝通人神、團結族群、以及建立和維護和諧統一的等級制度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如果說祭祀儀式是周人對死去的祖先的尊崇,那么,馂馀禮則是對活人的籠絡,是為社會秩序的和諧與穩定服務的。

【 參 考 文 獻 】

[1] 劉曉燕,景紅艷.周代食馂禮源流考辯.理論月刊,2011(2).

[2] 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4] 〔英〕佛雷澤.金枝.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5] 濮榮健.阿奎那的哲學和圣餐觀.世界宗教文化,2005(4).

[6]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6.

[7] 馮紹霆.周禮:遠古的理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8] 摩羅.國王的起源.北京:中華書局,2014.

[9]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0]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

(編校:張利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99热免费在线| 欧美精品导航| 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99精品免费欧美成人小视频|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日韩国产另类|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毛片国产精品完整版| 一个色综合久久| 亚洲天堂首页|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91福利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99re经典视频在线|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欧美一道本|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毛片免费| 亚洲第一色网站|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啪啪| 99国产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网久久综合|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99在线国产|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无码 在线 在线|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深爱婷婷激情网| 日韩a级毛片|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亚洲91在线精品|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国产第一色|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国产亚洲精品91| 无码久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