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偉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在目前的課堂上存在感悟少,串講多;求異少,求同多;閱讀指導失衡等問題。提倡在新課程理念下,以生為本,構建“輕松快樂學習法”,體現學生主體性;采用“以生定序教學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運用“四步自讀法”,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掌握多種閱讀方法,提高語言素養。
關鍵詞:新課程;閱讀;教學方法;高效化
《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用學生的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而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一、找出存在的問題
1.給學生讀書的時間少,個性理解流于形式。教師為了把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完成,在課堂上給學生讀文的時間少,文都沒讀通、讀懂,何談感悟,因此,個性理解流于形式。2.讀書感悟少,提問分析多,忽視興趣、態度、習慣的培養。大多教師喜歡采用一問一答式,把本應是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變成了文章的串講,使學生失去了情感的體驗。3.自主發現少,“牽引”求同多。教師為了實現課前的預設,符合自己所謂規范化的板書,千方百計牽引學生說出所需的詞語,得到統一的答案。當學生的回答偏離預設目標時,教師常常采取回避態度或者批評的態度。4.閱讀訓練不完整。從教學內容說,重精讀課文,輕略讀課文。從教學過程說,仍就以教師為主體,教師還是演員;從技能說,對學生朗讀、默讀、背誦、略讀、瀏覽能力的培養都有待加強。
二、探索新教學方法
(一)通過“七多七少”,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1.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語文學習,要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為基礎,對文本進行再加工。如在執教《匆匆》一課時,我精心設計了一個仿寫練習。先出示課文的例句,然后讓學生仿寫一段時間匆匆而逝的句子。學生寫道“在網上玩游戲時,日子從指尖過去;看玩耍時,日子從嬉戲中過去;彈琴時,日子從手指上過去;跳大繩時,時間在歡笑聲中過去……” 在這里,我們感受到學生鮮活的思維,多彩的想象,靈動的語言。
2.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教師要創造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多說、多想、多談、多練,鼓勵他們勇于發言。針對學生們的錯誤和失敗,耐心點撥,尤其要特別關愛“學困生”,使學困生不因為有錯誤觀點而受到冷嘲熱諷,消除他們對學習的“恐懼”,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3.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輸。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閱讀教學中采用“小組商議——教師疏導”的教學模式,每一項教育活動都由學生自己先去體驗、解決、歸納,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再啟發引導。這種做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形成自我學習的內部動力機制。
4.多一些討論,少一些講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話語權還給學生,發揮小組合作教學的作用,給學生充分的討論、交流時間,讓學生去討論、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適時進行點撥,進行引導。
5.多一些開放,少一些封閉?!罢Z文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币虼碎喿x教學可以從教材中走出來,結合生活實際學習語文。如學習《影子》一文,教師帶學生走出教室,融入自然,關注學生的生活,讓孩子在活動中體驗“影子是我們的好朋友,與我們形影不離”。
6.多一些讀,少一些講。課堂上要通過朗讀、默讀、變聲讀、瀏覽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透,不能用老師的講解替代學生的個性閱讀與感悟。
7.多一些學法指導,少一些講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閱讀理解的方法好多,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年段結合精讀篇目對學生進行閱讀理解方法的學習,如抓住重點詞語、中心語句來理解、談感悟;通過修辭方法、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等理解文章、談感悟等。
(二)堅持“以生為本”,采用“以生定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引導學生從文章的中心句入手進行質疑,變序講讀,回讀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
2.從文章的結束語入手,追根溯源,理解全文。如執教《草原》一課時,我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讓學生回文閱讀,將各部分與結尾相聯系的詩句找出來進行閱讀,從而理清作者布局謀篇的思路,體會其詩句“牽一發而動全篇”的妙用,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運用“四步自讀法”,提高獨立閱讀的能力。
“四步自讀法”,即“初讀-了解大意、細讀-理清脈落、精讀-體會感悟、評讀-拓展延伸”。這種教法的特點是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學”上,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
如在教學《翠鳥》一課,第一步初讀課文,復述課文大意。第二步細讀課文,談翠鳥的外形及特色。第三步精讀課文.第四步評讀鞏固,進行讀寫結合。選寫一種小動物進行練筆。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的學習實踐中學懂課文的內容、表現手法,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三、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方法
1.目標閱讀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從遣詞造句、思想內容、寫作特點、段落層次等方面選定閱讀目的。在閱讀時要直接捕捉與目標有關的材料,有詳有略的閱讀,把需要的記錄下來。然后,進行篩選,找到真正需要的內容。
2.帶著問題閱讀法。自己從布局謀篇、主要內容、寫作方式等方面設計幾個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章,問題解決了,文章也就讀懂讀透了。
3.板塊閱讀法。通過訓練學生擴大閱讀視野,提高閱讀效率。通過訓練學生三目一行、二目一行、垂直閱讀的能力,提高閱讀的迅速。
4.寫寫畫畫達意法。通過指導學生用各種符號圈畫、批注,寫下自己的隨想。多讀多想,加大閱讀的理解深度。培養學生個性化、感悟的能力。
5.博覽眾書積累法。博覽眾書指的是讀的數量多,閱讀涉及學科的種類多。也就是所說的“閱讀量”與“閱讀面”。
總之,閱讀教學高效化是一個永恒的研究課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在閱讀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與良好的閱讀習慣,使閱讀教學真正達到高效化.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2012版。
[2]《小學閱讀教學設計與方略》,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9年8月。
[3]《高效閱讀指導》,苗明軍,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