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文學創作易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尤其是國花精神品質的影響,日本的國花是櫻花,櫻花轉瞬即逝的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日本文學作品的浪漫悲傷情懷,且在隋唐文化傳入之前,日本就已經形成以悲為美的獨特審美意識,因此本文主要就日本當代文學中的悲劇美進行分析與探討,以期提高對日本當代文學的認識與了解。
關鍵詞:日本;當代文學;悲劇美
作者簡介:王孔煉(1981.11-),女,漢族,貴州遵義人,本科,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二外日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4--01
引言:
通過對大量日本文學作品的閱讀與總結,可以發現日本文學與中國文學存在很大的差異,大部分日本文學作品都蘊含著復雜豐富的情感悲歡,即筆者通過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作品的悲情與浪漫。作為日本國花的櫻花是智慧與希望的象征,其轉瞬即逝的美好生命與浪漫的氣質對文學作品創作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討日本當代文學中的悲劇美。
一、日本當代文學審美特征分析
日本文學作品具有濃厚的悲哀意識,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認為文學作品除了要涉及悲傷的解析,更為重要的是要包含憫惻、感人與壯美的悲劇美,所以他創作的作品在表達對渺小人物關心與哀憐的同時也表露出濃厚的悲哀之情,對于死亡主題的表現,同樣表露出濃厚的悲哀之情,即死亡來臨時充溢著悲傷的情調。通過對川端康成作品的閱讀與總結,不難發現川端康成很多作品都反映出作者藝術思維觀念,所謂藝術思維觀念,強調的是美和死之間的聯系,死是升華美的有效渠道,所以美和死是具有潛在聯系性的整體。川端康成強調物哀之美、自然美形式,這也是其審美追求,為了深入刻畫自己對死亡美的向往與追求,最終選擇自殺的方式加以證明,這一點與今道友善提出的哲學命題理念不謀而合,即死亡是最高的哲學命題與美學命題。
二、日本當代文學作品悲劇結局體現物哀死亡之美
日本文化相較于我國文化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日本文化中,死是一種積極方式,是自身力量發射的有效渠道,而非消極、悲傷的方式。在日本人心中,生與死關系密切,但二者之間依舊存在矛盾,無法做到真正和解,無論是積極的生存還是消極的生存,更或者是任何一種生存,最終都會面臨死亡,因此,他們面臨死亡毫不畏懼,更愿在死亡之時完成生命力擴張。在肯定生的同時也不否認死,雙重肯定,鼓勵人們朝著人生價值努力與奮斗,認為人生價值具有可實現性,人生應是自然而美好的,理應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在窮途末路、愛無可愛的狀況下,可以選擇死亡,死亡是解脫自我的主要手段,有利于促進生存價值的實現。通過對大量日本文學作品的閱讀與總結,可以發現很多作品都包含死亡情節,或是美麗大方的女主角死亡,或是女主角為了追隨男子而消逝,在死亡中,美得到了升華,達到了高潮,女主角生命的消逝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女主角的美貌。U一般來說,男子毀滅的情況主要體現于以下兩個方面,即一方面,被女子身體所吸引,沉溺于女子美貌之中;另一方面心甘情愿的聽從女子的吩咐,幫助她們完成心中所愿,無論是上述哪種情況,男子都處于身心愉悅的狀態,感到十分開心與幸福,這就說明對美的追求與崇拜是擁抱死亡的主要方式,死亡美,或是悲劇美是日本文學作品追求的主要歸宿。
三、日本當代文學悲劇美彰顯出日本復合型民族精神
所謂民族精神,指的是民族在生存與發展中產生的客觀性、普遍性觀念,這種觀念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具有長期性與系統性,是民族生存狀況與生活態度的主要反映。不同國家的國情不同,形成的民族精神也存在差異,日本民族精神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文化、自然與宗教形態等,這就決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復合性、悲劇性特征,即在實踐中形成復合型民族精神及特殊型悲劇精神。日本當代學文中的悲劇美與民族精神有著一定的聯系,尤其是死亡文化在民族精神中更為突出,日本人之所以不畏懼死亡,甚至親近死亡,主要原因在于重生,借助死亡實現人生價值,使生命價值成為永恒,人的精神對死亡在生命中的構建起著重要影響。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死生悖論得到了強化,并被賦予意志的力量,生命是自然而美好的,是一段奇妙的旅程,并非一開始就面臨著黑暗,處于進無可進的狀態,基于人意志的推動,死亡會向生命臣服。在最初的感性體驗過程中,日本人對所消失的一切感到同情與憐憫,并與自身命運相聯系,轉瞬即逝的瞬間使他們聯想到短暫時間和永恒美之間的關系,并針對二者關系作出相關分析;在感受逐漸演變成信仰與真理時,人們不再局限于思想認識,而是逐漸通過實際行動進行認識追尋,進一步突出死亡面前的特殊性文化。
由于生與死之間的密切聯系,在關注生的同時也重視死亡,生死具備的悖論性特征表露出:在生的美好時期選擇消逝提高生命價值,在死亡陰影中發現美感,即死亡美,利用死亡實現生命的扭轉,該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具有長期性與兩重性,所謂兩重性,指的是既存在矛盾,又可以通過協調加以解決;既互相對立,又可以多渠道融合,總之,它是極為復雜的,在具備美好方面的同時又會體現出丑陋的一面,具有多元化性質。
結論:
綜上所述,日本悲劇意識極為發達,無論是歷史著作還是文學作品都具有濃厚的悲劇意識,日本當代文學作品旨在利用扭曲的情欲表達悲痛感,細致刻畫人物形象,深入分析人物內心世界,所以探討日本當代文學中的悲劇美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姚繼中,林茜茜.日本文學理念(四) “源氏物語”之美艷——‘物哀(もののあわれ)[J].日語知識. 2010(04).
[2]王向遠.日本文學民族特性論[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2).
[3]袁利寧.淺析櫻花精神——從日本文學看日本人的審美觀[J].成功(教育).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