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個世紀以來,從趙元任先生提出“雞不吃了”歧義現象這一典型例子后,很多學者都對這一語言現象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分別從語法、詞匯、語境等各個角度分別解釋這一現象,最終并沒有能提出很好的解決辦法,本文試圖從多個角度進行整合,希望能為現代漢語歧義現象研究提供一點幫助。
關鍵詞:歧義現象;多角度;分析整合
作者簡介:劉智力(1992-),男,漢,山東臨沂人,廣西民族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4--01
王士元先生曾說過:“語言是一個復雜適應系統。”這說明很多年來語言一直在不停地變化中,歧義現象也就隨之而來。對歧義的定義學術界單純定義就有不下二十種,這從各個方面反映了歧義問題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很難去解釋清楚;另外,這也反映了很多學者對歧義現象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也不同。近年來 ,諸多學科領域的不少學者對歧義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發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到目前為止,歧義研究中仍然存在著不少尚未妥善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認為可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語法角度
很多語言學大家經常提到的一個經典的例子便是“雞不吃了”,這也是每個學語言學語法角度專業的人耳熟能詳的例子。首先,我們從形式上來看,這個句子的歧義,主要是“雞”和“吃”之間的句法關系不同造成的。在這個句子里邊“雞”有兩種語義成分,其一是“雞”可以作為“吃”這個動作的發出者,那么,第二種句法成分是“雞”也可以是“吃”這個動作的受事。例如“狼不吃雞了”等。我們可以通過具體的例子來探討這個句式的歧義現象,分析其歧義的形成機制。請看以下兩種句式:
(1)雞不吃食了。
(2)狼雞不吃了。
從這兩個例句我們可以這樣看,“雞不吃了”分別是例(1)和例(2)的句法省略格式,先看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把它看做一個省略句,其中省略了一個施事名詞或者是受事名詞,因此造成了這個句子中動名關系之間的句法關系發生含混,從而造成歧義。如果我們對其進行分析,在動詞和名詞之間插入一個名詞,這樣就可以解釋名詞“雞”和動詞“吃”的語義關系了,就像例(1),我們在中間插入一個“食”字,這樣很明顯的就可以知道,這里的“雞”是施事,“食”是受事。再看例(2),在“雞”的前面,加上一個施事名詞“狼”,這樣我們就很清楚的看出來這里的“雞”變成了受事。這里我們用的是添加的方法辨別歧義。
這一角度是最為普遍的,也是趙元任先生最早提出來的。就是從施事和受事的角度進行分析。“雞不吃了”,首先就是雞作為施事,意思是“雞不吃食兒了”。第二種就是作為受事,意思是雞作為菜“不吃雞了”。“雞不吃了”這一句式是否有歧義,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按“NP不V了”(NP代表名詞語,V代表動詞)這種句式所造成的句子里,NP與V之間是否既可以理解為“施事—動作”語義關系,又可以理解為“受事—動作”語義關系。如果按“NP不V了”這一句法格式造出的句子,其NP與V之間可以作兩種語義關系理解,這樣的句子就可能會有歧義。
二、詞匯角度
詞匯角度具體說從“詞的詞義延伸”的角度加以解釋,這里引用王士元教授的一段話進行解釋:
從詞匯的角度看來,還有一個因素,就是“雞”這個詞的語義延伸。“雞”既能用來代表一種家禽,也能代表家禽的肉。同樣的,也可以說“魚不吃了”有歧義,因為“魚”可以指一種動物,也可以指這種動物的肉。但是,如果說“牛不吃了”或者“馬不吃了”,就沒有這樣的歧義了,因為“牛”和“馬”只能指動物,而不能指這些動物的肉例如,能說“我們今天吃雞”或者“我們今天吃魚”,但是不說“我們今天吃牛”而要說“我們今天吃牛肉”。有些語言就是用不同的詞來表達動物與肉。
三、語境角度
眾所周知,言語交際活動是由發話者 (說寫者 )和受話者(聽讀者 )參與的雙邊活動。歧義是相對于受話者的理解而言的,沒有受話者的理解就無所謂意義,更談不上歧義。
理解是一解還是多解來判斷是否歧義,而不能以“同一語言形式表達幾種不同意義”來界定歧義,如上所述,歧義是在交際中產生的,而任何交際活動都離不開語境,所以考察歧義現象必須考慮語境因素的影響。
前面我們說引用王士元教授到“雞不吃了”可以有歧義,“老虎不吃了”,“獅子不吃了”就沒有歧義了,原因是“牛”和“馬”只能指動物,而不能只動物的肉。在這里我們應該提出疑問,用下面的例子來說明,“今天牛不吃了,吃羊”在這句話中我們還會覺得有歧義嗎?我們能夠非常清楚地知道這里說的“牛不吃了”就是指的牛肉,所以這是王士元先生考慮不周到的地方。就是沒有考慮到語境的角度。
四、總結
以上在前人的基礎上從六個方面分別解釋了容易產生歧義的原因并且進行總結。以上事實也告訴我們,對于學者專家、學術權威的論著我們也要好好地去研究,學習是一方面,但不能一味的盲目崇拜,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批判的思維去看他們的研究成果。同時,我們在做研究時,要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眼界,不能只是從一個角度去分析,要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去探索,這樣才能全面透徹的分析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王士元.語言是一個復雜系統[J].清華大學學報,2006(05).
[2]劉興林.歧義的語境解讀[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6(09).
[3]陸儉明.對“雞不吃了”歧義現象再解釋[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06).
[4]李學軍.“雞不吃了”類歧義句的語用認知闡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5(09).
[5]邵敬敏.“語義語法”說略[J].暨南學報,2004(01).
[6]朱德熙.現代漢語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