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龍軍
摘要: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無論是對于重工業或是輕工業的發展過程中,都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經濟的發展不再只是單純的理論要求,更注重的是人才自身的實踐能力。工學結合的教育方法,作為我國職業技術院校培養人才的重要的切入點,應被大力提倡落實。工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機械專業的應用效果更是尤為顯著。
關鍵詞: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工學結合;教學方法;優勢與思考
工學結合的教育方法作為新型的教育方法被廣泛應用于中、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之中,不僅僅注重于學生理論性的培養,更多的將著重點放在學習實踐當中,真正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實踐與理論相結合。針對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方向的學生而言,工學結合的教育方法對其更是發揮著極大的作用,更多的注重的是學生在機械工業加工、制造、安裝等程序中的實際應用。工學結合的教育方法也被列為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切入點。
一、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的專業特點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主要是依托工業產品為其專業發展背景。專業培養具備機械設計制造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領域內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以機械設計與制造為基礎,融入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的交叉學科,主要任務是運用先進設計制造技術的理論與方法,解決現代工程領域中的復雜技術問題,以實現產品智能化的設計與制造,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們開設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主要原因是根據發展需要培養社會建設所需的實用型人才,面向地方的經濟發展建設,及生產、管理、建設、服務、發展所需的首選人才。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學生的培養更多的打破了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更新教學觀念,重視實踐教學,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事實勝于雄辯,著重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畢業就業率。
二、工學結合的教學方法
工學結合的教學方法,顧名思義就是將工作和學習結合起來。當然這種結合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主要的時間是在上學,業余的實踐在工作兼職;還有就是一周七天的時間有三天在學習,四天在工作,亦或者是一年完成學業課程,二年或者更多的時間參與社會實踐,走入社會工作。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工學結合,都是將學習和工作結合在一起的。學生的工作有可能是社會性質的,也有可能是正規的單位企業工作的,無論是哪種形式,學生的工作都是學生專業發展方向考核的主要內容。學生在工學結合的教學方法之下,除了要接受學校的考核安排,也要努力完成用人單位的審核與批準。對于表現優異的學員可以采用學分制予以表揚。
工學結合的教學方式,實行以來得到了學校、學員和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這種方式影響下,學生不在只是一味學習的“書呆子”,也不是只會埋頭干活的“壯漢”,培養更多的是集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的操作能力于一身的社會所需的實用型人才。工學結合的教學方法大大的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真正為廣大學子的就業之路點亮燈光。
三、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方向的工學結合的優勢及思考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本身是一門專業性質很強的課程,工學結合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將二者合二為一,綜合應用,收到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方向下的工學結合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這些矛盾也嚴重阻礙著人才的培養。
(一)學校積極與企業消極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針對于工學結合的教學方式,學校積極致力于學生的社會實踐,從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校的就業率。但再這一問題上,企業并未受到任何的收益,反而還要為學生提高就業基地,還要顧及學生的人生安全等問題。這就導致了學校方面很積極,企業方面很消極。與此同時,國家也沒有具體的政策支持,無論是財務或是政策法規的支持,使學校和企業之間都沒有很強的責任感。
針對這一問題,首先政府要給予財政或是法規方面的支持,真正做到政府扶持,企業受益,學校積極的的深度合作的關系。同時,學校也要讓企業從中有利益可循,學校應該鼓勵學生為企業研發新型產品,為企業的發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真正可以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作用。
(二)工作與學習之間的矛盾。工學結合的教學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讓學生認識到理論知識重要性的同時,可以注重實踐的意義。但是這種教學方式也存在著弊端。學生在參與工作之后,對于社會有了自己的初步認知,對于自己的工作也有了大概的規劃。那個時候讓學員在重新坐在課堂上學習知識,難度就很大。首先社會的誘惑學生無力抵擋,更是難以安心坐下來學習。
針對這一問題,學校應該實行企業化管理,企業也實施學校的學習制度,讓學生在工學結合的教學方式下,可以真正成為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社會實用型人才。對于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學生而言,工學結合的方式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專業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技能。
參考文獻:
[1]秦燕妮.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與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電子制作.2013(22).
[2]趙予新,張體祥.工學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 科教文匯(上旬刊).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