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所周知,紅軍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紅二、紅四以及紅二十五方面軍分別向各蘇區向陜甘蘇區的戰略撤退和轉移,對于我國戰爭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工農紅軍的遠征與最后的勝利,都離不開紅軍史上的種種感人奇跡,而長征文化中給我們帶來的歷史啟示與意義也是非常偉大的,本文就基于長征文化的歷史啟示,對我們黨正在領導的偉大事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怎樣的意義展開探討。
關鍵詞:長征文化;歷史啟示;現實意義;革命
追溯到紅軍長征時期,長征的歷史與精神是長征文化流傳以來最主要的精神文化,長征文化與精神成為了我國共產黨領導與政治治理的關鍵依據和重要思想,也更為黨的領導提供了豐富的政治與文化資源。因此,長征對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政治作用是相當重要的,對于我國發展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回顧紅軍長征歷史,再結合當前黨的政治治理方式和指導理念,結合現實,讓我們利用長征文化為當前的黨的政治路線提供參考依據。本文針對長征文化的理念和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就其歷史其實與意義展開研究,并就當前時代的變化,就如何運用長征文化進行探討。
一、長征文化的歷史其實中要注重防治“左”錯誤
產生紅軍長征的主要原因就是當時黨的“左”思想造成的錯誤指導而導致的,當時我國進行的革命遭受到了史無前例的打擊,也正是因為如此,因土地革命爭執,王明“左”傾路線在我國革命性質、階級關系以及形式和革命路線上產生了一系列的錯誤,最終觸犯了教條主義以及冒險主義錯誤。再加上,王明“左”傾路線錯誤更致使了根據地與白區的革命力量受到了極大的損失,最終使得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以失敗告終。因此,紅軍各路不得不進行戰略性的轉移,從而開始了二萬五千里的紅軍長征。其次,王明的這種“左”傾錯誤的時間較長、危害較大,并且在這之前,黨內就已經出現過瞿秋白主張的“左”傾盲目主義,與李立“左”傾冒險主義,這兩種主義的時間雖然不長,很快就得到了糾正,但這樣的主義還是給王明的“左”傾主義帶來了一定的影響,致使王明的“左”傾主義持續長達四年,并且繼承和發展了前兩個主義的思想。
與此同時,王明的“左”傾錯誤思想在主次矛盾的轉化上犯了非常嚴重的錯誤。九一八事件以后,中日兩國的民族矛盾就成為了兩國之間的主要政治矛盾,當時的客觀形勢要求全國的人民聯合起來,大家齊心開展抗日救國運動。但王明“左”傾錯誤卻忽視了這樣一個重要的社會變化,沒有注重中日兩國民族矛盾的變化和民族階級并列矛盾。強調解決國內的階級矛盾才是保證民族斗爭勝利的先決條件,“左”傾錯誤排斥的是中間力量,將同國民黨反動統治有矛盾的一些中間派別視為最危險的敵人,不相信我們可以將這些中間階層與地方資產階級轉變成為抗日同盟的想法。因此,我們說造成紅軍長征的直接原因就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根本原因也是因黨內嚴重的“左”傾思路。
文化大革命的“左”傾錯誤的特征是對全國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階級斗爭擴大為主,并進行的“左”傾思想的一種繼承和發展。而文化大革命前的這種“左”傾錯誤偏差還沒有完全達到支配全局的程度,而長時間的“左”傾錯誤致使黨和國家以及民族都遭受到了建國以來最大的打擊和挫折。總之,從黨的歷史實踐證明來看,不管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還是適合社會革命建設,都要應該注意到反右,并還要糾正黨的“左”傾錯誤。
二、歷史性轉折的根本在于確定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在紅軍長征時期,遵義會議是黨召開的一次館進行會議,會議主要對黨的“左”傾思想和錯誤進行了批評和糾正,最終結束了王明的“左”傾路線在黨的政治統治,也確定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等領導。可以說,遵義會議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召開,不僅挽救了黨和紅軍,更挽救了全中國,挽救了中國的革命。所以,遵義會議對于黨和國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意義,而最根本的也是黨在此次會議中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前面說到,王明的“左”傾錯誤最為突出的就是其教條主義,是沒有結合社會實際情況的一種錯誤思想,錯誤的將馬克思主義書本上的詞語作為了中國的教條,并毫不顧忌的使用在中國的統治之中。遵義會議的開展集中解決了當時黨的軍事與組織問題,確定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并組織了相關組織進行保障。會議還支持毛澤東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運用在中國現實社會的現實問題,強調了反對教條主義與主管主義,并在組織上保證了實施求實的黨中央路線。
長征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具有高尚的價,而高尚價值的存在目的就是廣大紅軍戰士們共同的理想和意志。長征文化的這種文化價值與文化符號體現在了黨的第一代領導身上,更影響著后來的第二代、第三代黨領導。同時,長征文化的意義更體現了紅軍長征的歷史、精神,這種歷史與精神更是當前中國共產黨形態意識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說,長征文化的這種精神運用在現代黨的治理與領導中應以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主,堅定革命的路線與新聯,要堅定不移的以中華民族的根本利于為最高目標,不怕艱難險阻,堅持獨立、實事求是的路線,保證我國革命與社會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三、要善于借鑒黨總結經驗的方式
事實上,在遵義會議召開之前,我國黨領導在我國的革命事業中已經經歷過兩次大的失敗與勝利,在革命方面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經驗,也得到了很多教訓。在1924-1927年間,我國社會還處于封建時期,但革命的目標是反帝反封建,這樣的思想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迅速得到了發展與偉大的審理,并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但因蔣介石的國民黨反動勢力與帝國主義聯合,黨內的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主義也投降與主義路線,最終革命失敗了。在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進入第二個高潮階段,在反革命的極端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團結全黨,堅持反帝反封建的思想,高舉改革的旗幟由此創建了紅軍與革命根據地,并進行了土地革命,在隨后的九一八等多個事件后取得了勝利。
多次革命產生的正面與反面的經驗使得黨的改革更加有經驗,黨的改革路線不可能是完全正確的,也不可能是完全不會失誤的,但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總結歷史經驗和現實新鮮經驗。遵義會議開始之后,黨就開始不斷的總結正面與反面的經驗,再訴后的延安整風運動中,將黨的路線進行了進一步的明確,還產生了毛澤東思想,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情況的重要結合。而紅軍長征帶來的這種歷史文化與精神文化就是總結經驗的結果。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也是經過了幾十年的經驗總結和教訓,有了大膽試驗和探索的勇氣,并不斷的提出對黨的路線的優化和完善措施的。正是通過這些經驗和教訓,使得當前我們的黨路線繼承了1956年以后,黨對于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所創造的和積累的理論成果。同時,會議中還對過去二十年的失誤與錯誤之處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重新制定了黨的路線、方針以及政策。不僅如此,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多年實踐過程中看出,不斷的總結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歷史經驗,由此產生了鄧小平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并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際相結合的又一大重要成果。
四、在時代變化的今天,我們依然要堅持長征精神
紅軍長征的歷史文化、精神文化還是要堅持黨對于軍隊的絕對領導原則,并為其提供合法的依據與歷史依據。長征的歷史文化表明,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持維護黨的集中統一、是我們克服一切困難的保障。要發揚長征精神,就應該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長征文化為共產黨的領導與政治治理提供了歷史與合法依據的同時,更為黨提供了豐富的政治資源與文化資源,對于長征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將會合法化。
如今,面對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社會局勢,我們要吸取長征文化中的長征精神,這也將是我們永遠的精神財富,現在,“搞社會主義建設,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同樣也需要我們去發展長征精神。首先,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目標要求我們堅定人民團結的信念,要將本世紀末與下世紀中的國家與民族利于作為奮斗目標,凝聚全社會人民的力量實現社會主義建設。不僅如此,現代社會建設的各項任務與目標實現也要依靠廣大人民的堅持不懈、艱苦勞動來完成。將長征文化的革命話語作為現在黨的意識形態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加強黨的合法性,培養全社會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感與對政治的認同感,這不僅有利于公民追求高尚的道德觀念,更有助于發展社會主義建設。而這些限制將在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有所改善,繼承長征精神,還有助于對解構黨的意識形態市儈主義論調進行反擊,提倡艱苦奮斗、勵精圖治,使其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精神支柱。
總的來說,紅軍長征具有的歷史其實反映的是我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規律性的東西,而在革命的探索過程中,黨也經歷了許多的曲折和挫折,最終形成的長征文化歷史其實與長征精神意義對于當前我國黨的成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紅軍長征時的艱難困苦的條件大不一樣。但是,我們國家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長征一樣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同樣需要發揚長征精神,克服一個個困難。隨著條件的變化,現在一些人對長征精神逐漸遺忘和淡漠了,不再具有遠大的理想和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念;不再具有不怕犧牲、不怕困難、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和英雄主義精神,越來越缺乏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艱苦奮斗的高尚品德,因此,我們繼續長期要堅持長征文化精神和歷史精神,善于總結經驗,全面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張巨成. 論長征文化的歷史啟示及其意義[J]. 學術探索,2001,01:92-94.
[2]朱小龍. 黨史文化海外傳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3]吳桂韓. 中國共產黨黨內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
[4]王熙蘭. 長征文化的深度挖掘與理論思考[J]. 世紀橋,2010,07:9-11.
[5]李東方. 長征:政治社會化視角的分析[D].浙江大學,2007.
[6]吳曉軍,董漢河. 十年來紅軍長征研究綜述(下)[J]. 甘肅社會科學,2006,04:184-189+183.
[7]彭珊珊. 紅軍長征湖南段紅色文化遺產廊道旅游開發研究[D].湘潭大學,2010.
[8]黃桂欽. 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周延玲(1975— ),女,延安革命紀念館文博館員,副主任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