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買提·肉孜
還是中學,課堂上的提問行為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內容,是構成一堂完整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對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本文在調研的基礎上,對目前中學語文課堂提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總結,并在此基礎上參照歷年來學者對課堂提問行為及其優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及自身的教學實踐,對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和歸納,以促進自身的專業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提問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提問,但長期以來,我國缺乏關于提問的理論研究,教師的提問大多是根據各自的經驗。由于教師對語文教學的性質、規律、目標理解得不同,以及教師的語文素質、專業水平、敬業精神等方面的差異,課堂提問更顯得偶然性、隨機性、個性較突出。這不符合高質量初中語文課的要求。鑒于此,筆者首先對目前中學語文課堂提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提問的有效性策略進行了探討。
一、語文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1.提問數量兩極化,影響教學成果。
從課堂提問的數量上來看,教師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明顯存在著兩極化的傾向。一方面,雖然新課程改革已實施十多年,但是教師在講課過程中還是改變不了填鴨式教育的習慣,在課堂教學中仍然是以自我為中心,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很少做到提問,更談不上做到有效提問。另一方面,與填鴨式教育形成對比的則是那些上課過程中不停提問的現象,這類老師緊跟著課改的步伐,堅信的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主導,他們認為將課堂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導的課堂就是讓學生多說話、多發言,使學生說話的時間多于老師,認為營造同學們爭先恐后回答問題的課堂氛圍就是平等對話式教學,這種觀點顯然也是不正確的。因為這種方式教師僅僅是將知識的傳授方式從灌輸式變成了提問式,但在本質上學生還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只是換成了另一種教師主導課堂的形式。誠然,多提問確實會讓學生積極活躍,樂于思考,但同時也要注意對于問題質量的把握是否恰當,這更能影響到教學所取得的效果。
2.留給學生回答問題的時間不合理,降低了提問的效率。
據觀察,合理的候答時長一般在20秒以內,過短或過長都會影響到發問效果。但在實際的初中語文課堂中,有些教師因為盲目追求教學進度而縮短了候答時間,這樣自然會導致提問后教師對學生的啟發與引導行為的缺失。這是由于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缺乏對問題難易程度的預判,導致在實際的課堂中出現難題候答時間短、易題候答時間長的不合理現象,從而造成課堂時間的浪費,同時也降低了課堂效率。還有些教師在課堂上的候答時長是合理的,但他們在候答期間卻毫無作為,既沒有對問題中學生難以理解的概念、隱含義進行說明,也沒有在黑板上書寫必要的字詞來點明問題中的要點并排除歧義。他們只知一味的重述著問題,連對學生看書、議論等應有的答題準備的檢查和巡視都沒有,更很少主動借助多媒體的優勢來演示與問題相關聯的視頻、音頻或者是給學生派發相關的文字資料。
3.對學生的回答評價過于簡單化,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評價過于簡單化可以稱之為是一個最為普遍的現象。不少教師在聽到學生回答問題之后,對于回答正確的同學教師會馬上做出“很好”“非常棒”“回答得不錯”等等耳熟能詳的口頭評語;而對于那些不能準確作答的學生教,師則會給予安慰或鼓勵。但這些表現總體來說都可以稱之為評價過于簡單化。教師并沒有對學生回答的具體內容進行細致的點評,相反教師僅僅是做了些既可以針對學生回答內容又可以針對學生本人的模棱兩可的點評。這種點評的模式和語言對于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是收效甚微的。
二、有效提問的策略
1.把握提問的良好時機,在教學關鍵處提問。
上課的教室無法輕易改變,師生關系也只能慢慢調節,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教師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提問的時機。把握住良好的提問時機可以成功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收到良好的提問效果。在教學的關鍵處提問就是好的提問時機。教學的關鍵處提問就是在教學內容的重點與難點處提問,就是在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關節點設問。關節點就是那些包含著課文主題和重要觀點的詞句,教師結合這些關鍵詞句設計出一系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不僅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以及思考能力。例如《孔乙己》這一課,文中出現了多處的“笑”字,不難發現這個“笑”字是本篇文章的“文眼”,也就是文章的重點與難點,即關鍵處。為此,教師在進行《孔乙己》這一篇文章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要充分把握住這個“笑”字,并結合其不同地方的“笑”,深入的分析其中的本質與內涵,并通過相關問題的預設,如“課文在哪些地方體現了孔乙己的可笑?”等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笑”的內涵與用意。
2.由淺入深分層提問提問,化難為簡。
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如果太偏太難,必然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態度,最終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給出的答案。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應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注意問題的啟發性,這樣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讓教學過程更順利,還能讓學生獨立思考。如學習課文《背影》,文中詳細描寫了父親為“我”買橘子時的動作:父親是一個胖子,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這些動作都表現出父親買橘子時的困難,但是后來文中又說到“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如何理解父親心里的輕松?如果直接讓學生回答,難度比較大,因此教師可以將此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分層提問,化難為易:(1)父親身上的泥土從哪里來的?(2)父親身上有泥土說明了什么?(買橘子過程的辛苦)(3)為誰買的橘子?辛苦地去買橘子,為什么還要故作輕松?(“我”。害怕兒子擔心,表達對兒子的愛)(4)父親心里真的感到輕松嗎?(是,父親覺得盡了照顧兒子的責任,心里感到輕松)這樣不斷引導著學生靠近正確答案(父親為了不想讓兒子擔心,所以故意表現出輕松的樣子;同時覺得自己盡了做父親的責任,因此心里感到很輕松。)這樣一來,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就更加透徹了,同時也提高了思考的能力。
3.全面評價,熱情鼓勵。
對學生的回答,教師不僅要給予全面評價,還要要熱情鼓勵。所謂全面評價,就是從思想內容、語言表達等方面都給以評價,力爭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答問,教師一定要及時的、靈活的應對學生的答案,并通過適當的語言傳遞出對學生的關愛。面對學生的回答,無論教師給出的是嚴厲的指正、充分的肯定還是幽默的回應,都要以學生為中心,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出發點,要保護好學生思維上的火花,使其以高漲的學習熱情參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