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思琦
摘要:由于我國各地農村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農業政策指導,本文利用31省、直轄市、自治區的農村生產生活數據指標,通過多元統計分析中的因子分析研究和評價各地的農業綜合發展狀況,從綜合實力上找出它們的差異性,在各自發展特點上找出其自身的優勢與不足,提出相應政策建議,提高我國整體農業發展水平。
Abstract: Due to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comprehensiv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in China, different agricultural policy guidance is needed. This article uses the rur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data indicators of 31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autonomous regions, and studies and evaluat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in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finds out their differences from the overall strength, finds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eir ow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關鍵詞:全國農村;農業綜合發展水平;因子分析
Key words: rural areas throughout the country;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factor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224;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7-0207-02
0 引言
在國家經濟不斷增長與第二、三產業占據極大比重的形勢下,第一產業的發展也不容忽視,為使農業與國家經濟、科技協調發展,我們需要深入對全國不同地區農村發展水平的認識,對各地農村綜合發展水平進行量化,初步建立一套農村綜合發展狀況的指標評價體系,必要時提出相應政策扶持。
在關于農村發展水平的研究中,很多學者是從農業生產力角度對農村發展狀況進行研究,而很少將農村生產力水平與農村生活保障條件、文化生活水平進行綜合性考慮。本文兼顧農村生產、生活方面的眾多指標利用因子分析對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農村地區農業綜合發展水平進行研究,并對各地農業綜合水平進行比較及建議提出。
1 指標構建
為研究31個省(市)、自治區的農業綜合發展水平,選取了反映農村綜合發展水平的15個指標,其中包括8個農村生產指標,分別為x1——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億元);x2——糧食總產量(千公頃);x3——農作物播種面積(千公頃);x4——耕地面積(千公頃);x5——農用化肥使用量(萬噸);x6——農用機械總動力(萬千瓦);x7——農村住戶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億元);x8——農村用電量(億千瓦時)。7個生活水平指標,分別為x9——農村人口數(人);x10——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人);x11——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元);x12——農村養老服務機構數(個);x13——鄉村文化站(個);x14——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元);x15——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元)。指標的選取參考了《中國統計年鑒》中指標的設置,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5)》。
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它利用降維的思想,由研究原始變量相關矩陣內部的依賴關系出發,探求觀測數據的基本結構,把一些錯綜復雜的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綜合因子,用潛在的公共因子與特殊因子的線性組合解釋變量。本文為研究農村綜合發展水平而選取15個反映農村生產、生活方面的原始變量,利用因子分析尋找其公共因子即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并通過因子得分對各地農村發展進行分類、排序,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2 實證分析
在因子分析之前首先對各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由相關系數矩陣可知x1與x2、x3、x5、x6、x7、x9,x14與x15,x10與x11的相關系數均在0.8以上,表示各變量間具有較強相關性,具有因子分析的必要。
因子分析的數據結果如下:
從“解釋的總方差”中,根據特征根大于1原則,選入3個公共因子F1、F2、F3,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4.701%,認為這三個公共因子對原始變量方差的累計解釋程度占84.701%,可以認為3個公共因子具有代表性。
對公共因子進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得到表1“旋轉成分矩陣”,并使輸出的載荷矩陣中各列按載荷系數大小排列。表達式為:
x1=0.756F1+0.563F2+0.178F3
x2=0.935F1+0.217F2-0.063F3
其余以此類推。
最后計算因子得分如表2。
由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可以看出,公共因子F1在x1——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億元);x2——糧食總產量(千公頃);x3——農作物播種面積(千公頃);x4——耕地面積(千公頃);x5——農用化肥使用量(萬噸);x6——農用機械總動力(萬千瓦)上的載荷值很大,說明F1與這幾個原始變量的相關性強,x1、x2反映了總產值,x3、x5、x6、x4反映了農業生產中的投入,因而F1為反映農村生產水平的公共因子,在這個因子上得分越高,表示生產投入越高,產值越高。公共因子F2由于在x7——農村住戶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億元);x9——農村人口數(人);x10——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人);x11——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元);x12——農村養老服務機構數(個);x13——鄉村文化站(個)上的載荷較大,表示這幾個原始變量與F2的相依程度較大,有這幾個社會保障、文化生活的原始指標應賦予F2是反映農村生活質量的公共因子的經濟含義,F2越大,表示該地區農民生活水平、生活保障程度較高。公共因子F3在x8——農村用電量(億千瓦時);x14——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元);x15——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元)的載荷量較大,表示F3反映農村居民消費水平。
結合各個城市在三個公共因子上的得分,對各省農村綜合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在農村生產水平公共因子F1上得分明顯較高的4個地區分別是黑龍江、河南、山東、河北,這些省份為人口大省,對農業的生產投入很大,同時農業產值也最高,但像北京、上海、天津發達地區農村人口較少,不以農業作為發展的依靠。在農村生活質量F2公共因子上得分較高的是四川、湖南、廣東、云南、貴州省,這些省份均位處南方,環境優良適宜居住、生活保障條件較高,文化氣息濃厚,但北方一些人口大省如黑龍江、內蒙古的農村居民生活保障條件和文化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在農民消費水平F3公共因子上得分較高的是江蘇、上海、浙江、廣東、北京,這些省份是我國經濟發達,資源豐富的地區,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較高,有較好的物質享受。而相比之下,云南、貴州、甘肅資源匱乏,居民消費水平較低。在31個省份中,西藏省農業尚處落后狀態,亟待提高。最后從綜合得分F可看出,河南省、山東省的農業整體發展水平最高。
3 結論和政策建議
通過因子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北方人口大省農業投入產出較高,但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條件與文化生活水平還比較低,應注重這些地區人文建設,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應與現代農業發展步伐相適應。南方一些省份農村居民精神生活基本可以得到滿足,但農業科技水平有待提高,可以考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改善狀況。而作為我國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一般不依靠農業發展,農村人口也較少,應將這些地區的豐富資源傳遞給周邊省份,利用經濟溢出效應,帶動周邊地區協同發展。西藏、寧夏、青海等西北地區因其地理分布以山區為主,農業資源匱乏,教育科技落后,農業發展仍滯后,國家應提出相應扶持政策,引入先進技術與人才進行幫扶。總之,我國需要使農業、農村和農民三者協同進步,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
參考文獻:
[1]蘇麗娜,王曉蓉,張金來,尹川.天津市現代都市農業綜合發展水平分析[J].農業科技管理,2015(02).
[2]李壯壯,彭國富.我國各地區農業綜合發展的評價研究[J].統計與管理,2011(03).
[3]沈康榮,張敏,劉玉松,魏建軍,徐瓊,張嵐.貧困山區農業綜合發展技術研究與應用[J].湖北農業科學,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