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啟東
摘要:當今中國正處于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期,因發展初期經濟開發優先戰略導致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正在被重拾議題,生態從未像今天這樣收到社會各界關注。建設美麗中國的發展期望與呼聲愈發強烈,作為景觀設計者的我們必然要扛起美麗生態建設的責任重擔,在大生態觀念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四種發展思想正共同發力,各界的生態行業從業者也正為實現真正生態中國而努力著,建設真正的美麗中國指日可待。
Abstract: Today, China is undergoing a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high-speed development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damage caused by the priority strate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early stages of development is now being rekindled. Ecology has never received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as it is today. The development expectations and voices of building beautiful China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trong. As landscape designers, we must pick up the burden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beautifu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large ecology, four kinds of development ideas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are working together. Eco-industry practitioner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re also working hard to achieve a truly ecological China, and building truly beautiful China is just around the corner.
關鍵詞:大生態;自然式設計;恢復式設計;困境;發展
Key words: large ecology;naturalistic design;recovery design;dilemma;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7-0225-03
1 大生態
大生態學集深生態學和淺生態學之優長,摒棄了人們對深生態學中的虛泛空遠的消極情素和淺生態學中人類妄大霸氣的錯誤思緒;贊同并采用深生態學“宇宙間的萬物平等”的正確認識與思維,同時吸收淺生態學“以人類為中心”中的人類主人翁意識和人類應具有的楷模效應,提出了人類社會與大自然和諧并存的理論。
2 大生態概念下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傾向、原則及手法
2.1 自然式設計
2.1.1 設計傾向
自然式設計的研究向兩方面深入:其一為依附城市的自然脈絡——水系和山體,通過開放空間系統的設計將自然引入城市。其二為建立自然景觀分類系統作為自然式設計的形式參照系,核心是引入生態科學的系統思想和方法。生態科學在景園設計中應用的發展過程表明現代景園設計的發展方向就是生態系統科學與景觀設計緊密結合的綜合設計理念[2]。
2.1.2 設計原則
①運用數據分析、分層疊加等理性方式進行設計推演。
②地形、地貌宜起伏多變。
③水體岸線彎曲逶迤、伸縮寬窄隨形就勢。
④道路走向呈曲線狀。
⑤建筑群、園林小品、山石等布局不對稱。
⑥植物配置以孤植、叢植或群植為主,盡量顯示自然群落狀態,不宜作等距配置,不宜做人工整形修剪。
⑦通過植物、水體、砌體等的綜合搭配,形成和諧完整的生態系統,進而吸引動物進入。
⑧堅持自然主義,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多物種需求,淡化人本位思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1.3 設計手法
將自然式設計的設計思想細化后,筆者選取主要的造景要素進行手法分析:
①地形地貌。
平原地帶,地形為自然起伏的和緩地形與人工堆置的若干自然起伏的土丘相結合,其斷面為和緩的曲線。在山地和丘陵地,則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原有破碎割切的地形地貌也加以人工整理,使其自然。
②水體。
其輪廓為自然的曲線,岸為各種自然曲線的傾斜坡度,園林水景的類型以溪澗、河流、自然式瀑布、池沼、湖泊等為主。設計水景時,我們更應該考慮地域水資源的狀況,還要考慮水景與周邊環境的融合,注重營造人與自然、人與人交流的空間,同時水景必須是生態的、環保的、節水的[3]。
③建筑。
園林內個體建筑為對稱或不對稱均衡的布局,其建筑群和大規模建筑組群,多采取不對稱均衡的布局。全園不以軸線控制,而以主要導游線構成的連續構圖控制全園。
④道路廣場。
園林中的空曠地和廣場的輪廓為自然形的封閉性的空曠草地和廣場,以不對稱的建筑群、土山、自然式的樹叢和林帶包圍。道路平面和剖面為自然起伏曲折的平面線和豎曲線組成。
⑤動植物群。
崇尚效仿自然的不規則自然種植,通過科學理性分析,實現自然生態環境的合理營造;在此基礎上,通過多方搭配,構成相對完整的自然生態體系,吸引動物進駐。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
2.2 鄉土式設計
2.2.1 設計傾向
在當下,“無個性”的特色危機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在此背景下,“當代鄉土”的概念提出便是提供人們對區域性、地方特性、民族文化的自覺性,有目的性的追求。[4]。
2.2.2 設計原則
鄉土式設計在設計理念上即強調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劃和設計模式,設計者應當有選擇性地使用各種手法與方式,在設計中盡量使用地方材料,表現出因地制宜的特色,使景觀在整體風格上與當地的風土環境相融合,強調地方特色和民俗風格的設計。
2.2.3 設計手法
①拒絕規范化、標準化的設計手法,堅持對當地鄉土文化、材料、元素進行深入研究后再進行設計。
②在建筑、景觀等實體構筑物的設計上廣泛吸納當地文化地域特色,達到“小亮點、大融合”的景觀效果。
③在開發選材等過程中注重對當地現有環境的保護,盡量使用低碳環保可再生材料。
2.3 保護式設計
2.3.1 設計傾向
保護式設計即在規劃和開發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將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景觀規劃設計和諧的融為一體,即景觀規劃設計須以保護當地環境和風貌為前提,合理利用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創造景觀特色、減少人為活動的破壞,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同時實現社會、經濟和自然景觀的和諧發展。[5]
2.3.2 設計原則
保護式設計側重減少設計開發對現狀環境的影響,希望從設計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保護現有資源,減少開發的負面影響,實現人類破壞最小化。
2.3.3 設計手法
①營造環境保護的景觀氛圍,可以從宣傳保護理念,營造相關意境以及提高品味的設計入手。
②人性化構筑物、景觀尺度設計的營造。
③使用綠色材料,有趣的造型與場地現狀相契合。
④通過意境的營造喚醒游人的情感與感悟,將景觀保護的思想和意識貫穿在景觀游覽的意識流中。
2.4 恢復式設計
2.4.1 設計傾向
應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來深入研究城市這一復雜的復合人工生態系統,以便求得人與城市、人與自然以及城市自身的社會、經濟、文化與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
2.4.2 設計原則
恢復式設計在設計原則上極為看重對場地內已遭到破壞的環境的復拾與修復,對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從運作角度上看,則是以人作為控制者來對該系統的把控與調整,實現快速化的生態系統重生與自運作系統的建立,最終達成環境恢復。
2.4.3 設計手法
①物種共生,在生態系統的設計上改變傳統服務于人的景觀設計思想,崇尚自然與物種平等,實現萬物共生的目標。
②物質流管控設計,物質流動過程定量分析是研究和評價一個生態系統狀態和預測生態系統發展變化趨勢的重要方法,物質流不同于能流,物質在流動過程中既不會產生也不會消失,流動呈可循環狀態。
③自我維持與自我調節能力構建,在進行詳細設計時,通過對地形地貌分析、植物搭配分析、地表徑流分析、生態循環結構分析、動植物棲息地分析等綜合權衡與理性分析得出合理的生態自我維持與調節能力構建方法,并運用于實際設計中。
3 基于現實案例的生態手法實際運用
3.1 成都麓湖生態城
3.1.1 項目背景
成都麓湖生態城位于成都市雙流縣華陽鎮沙河村,成都市南延線板塊核心區,并處于成都2011年新規劃的高端服務綜合新城天府新區中心,土地面積963.39畝,使用用途為住宅兼容商業,居住容積率2.0以下,商業和居住的建筑密度均小于等于45%。
3.1.2 景觀核心設計
①景觀系統:麓湖的景觀設計強調山地與森林的相互關系,保留山體景觀,變化湖區景觀,以達到“湖光山色”的境界。也讓建筑內部的景觀與湖面景觀形成互動,無論置身何處,都有非常流暢的視野景觀線。
②生態系統:得益于麓湖本身的地形優勢,設計者在淺丘地形上打造了2500畝水域,并對水環境進行了生態系統重建,實現現代自然式設計與保護式設計中對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與自我維持系統的構建。
3.2 成都活水公園
3.2.1 項目背景
活水公園位于成都市內的府河邊,是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的綜合性環境教育公園,1997年開始建設。占地2.4余畝,取自府河水,用于府南河的環境治理修復工程。
3.2.2 景觀核心設計
人工濕地塘床生態系統:活水園水處理工程的核心,由6個植物塘、12個植物床組成,污水經沉淀、吸附、氧化還原、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實現無害化,成為促進植物生長的養分和水分;此外,對系統中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水質的時空變化設有幾十個監測采樣管,便于采樣分析,為保護濕地生態及物種多樣性的研究提供了實驗場地。有較高科技含量和研究價值。人工濕地的塘床種植有各類漂浮植物、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與自然生長的多類魚、昆蟲和兩棲動物等構成了良好的濕地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棲息地,在保證生態系統的前提下達到良好的宣傳科普性和觀賞性。
4 困境與發展
根據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及其早期《激勵與個性》,人類對生態環境的需求作為第一層次需要,隨社會水平發展而不斷提高,而與此同時在環境美感與審美需要被納為尊敬與自我實現的最高需求層次[7],在不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程度會大幅提高;當下的生態化設計理念與手法以理性、數據化分析為主導,但同時卻在人文美感方面還有所欠缺;筆者認為,作為景觀設計師并正處在行業轉型融合期,如何將生態與設計美感相融糅,為生態建設注入賞心悅目的景觀設計元素,亦或為美麗的景觀融入生態功能,值得每位行業者思索與探討。
參考文獻:
[1]McHarg.I.R.Design with Nature[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10):09.
[2]Waldheim. C. 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02):14.
[3]熊媛.中英自然式園林藝術之比較研究[M].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7.
[4]李子海,孔雁波.生態科學在現代景園設計中應用的發展[J].云南:云南環境科學,2003(03):44.
[5]陳雪芳.淺談自然式水景設計[J].江西:江西建材,2016(01):21.
[6]彭倩,杜小光.關于“當代鄉土”理念的幾點思考[J].云南:有色金屬設計,2008(01):33.
[7]王志華.大茂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規劃保護設計研究[J].河北:河北大學,2011(02):16.
[8]陳波,包志毅.生態恢復設計在城市景觀規劃中的應用[J].北京:中國園林,2003(07):27.
[9]Maslow. A.激勵與個性[M].東方煙草報社,200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