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智文
摘要:建水紫陶是我國一項非常具有傳統的特色制陶工藝。建水紫陶本身古樸沉厚,經過長期發展與積累,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底蘊,非常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2008年,建水紫陶燒制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愛好者和手工藝愛好者關注建水紫陶。論文主要以建水紫陶這一傳統工藝為研究對象,對建水紫陶的工藝歷史和發展現狀進行理順和分析,從現代設計學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建水紫陶原因,找出一條傳承和保護建水紫陶的合理化道路。
關鍵詞:建水紫陶;傳承;創新
中國四大名陶,云南建水紫陶占有一席之地。建水紫陶產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間,是在明代粗陶生產昌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說。建水紫陶是云南民族文化藝術珍品,采用原生態的陶土,集書畫名家之墨寶,匯雕刻藝術之神韻,大處能容江河山川之氣魄,細微處則可見花鳥蟲魚之神韻。建水紫陶以“手工拉坯、書畫裝飾、陰刻陽填、無釉磨光”的獨特工藝而聞名于世。清光緒年間,建水紫陶最初以制作煙斗、氣鍋、茶壺等生活陶器,從民國初年起,在紫陶上由名家書畫,采用斷簡殘帖等裝飾方法,經雕刻填泥、高溫燒制、無釉磨光后,呈現出典雅秀麗、自然斑駁、渾樸古拙、別具一格的金石韻味。
建水紫陶發展到今天,比裝飾注重造型、比技法注重創意。更注重社會化的象征意義和陶藝創作者的自我意識,成了陶藝創作者發揮想象的載體,成了實現陶藝創作者個性的媒介,成了現代人的精神寓所之一。但是在千百年的建水紫陶發展史中,紫陶制作逐步形成了模式化的弊端,造型追求完整規范,裝飾講究精細關觀,從而導致了歷代陶瓷造型的大同小異。光亮的杯、碗、瓶、罐、壺、缽雖然實用、關觀,但是,器型缺少變化,更談不上藝術個性。
現代紫陶陶藝與傳統紫陶陶藝在審美標準和制作工藝上有所不同。傳統的建水紫陶強調器物的實用功能,而現代建水紫陶注重體現藝術欣賞性。現代建水紫陶從現代審美觀念的藝術潮流中獲取活力,致力于陶瓷藝術與實用性的分離。在材料方而,現代紫陶陶藝盡可能地發揮材質的特性;在工藝方而,常常有意地利用傳統紫陶陶藝所認定的缺陷,如:龜裂、起泡、縮釉、斷裂、變形等,并將“缺陷”發揮得淋漓盡致;在裝飾方而,不強調過多的裝飾,追求泥料本身特有的肌理效果,融泥、釉為一體,或采用釉色的漸層表現,或利用肌理、釉色交疊熔融,充分體現其自身的隨機性、自然性和偶然性,保持并顯露手工制作痕跡,這是與傳統陶藝的一個很大差異。立意創新,破傳統完美之造型,融現代審美之意識,將“完型”有意打破,有動感起伏的線條與整個造型和諧,整體形象鮮明,構成了一種新的形態特征。
造型:傳統陶藝,講究規整、平衡、對稱。器型的口、頸、肩、腹、腰、足的輪廓線以弧形為主,器型兩側的輪廓線的長短、高低一致,釉而光潔細潤,不能出現變形、斑點等缺陷,燒成后陶器的裂痕、卷曲、變形等問題都屬于廢品。現代建水紫陶則注重從變形、卷曲、開裂的問題中發現肌理、窯變現象,從釉料的垂流、積料等缺陷中尋找作品的獨特視覺效果從粗獷的材質,殘缺的器皿中,探索質感特技,從質樸的材料中顯示出獨到的形態,有意識地將坯體卷曲、擠壓、切割、挖殘成隨意的形狀,顯示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藝術個性。
器型:傳統紫陶講究“成器、造物、求美”,器型以實用的瓶、罐、碗、盤為主。現代紫陶采用“棄用、索義、求變”的創作理念。傳統器型以圓形為主。現代紫陶的器型,把拉坯成型的圓器,泥板拼接的鑲器等器型相結合,作為裝飾的載體,有意識地把完整的器型加工成不完整的形狀,利用殘缺、開裂、破損的器型來形成獨特的新形態,在坯胎上進行切割、敲擊、打破處理。一塊泥土,一只坯體是沒有生命力的,經過紫陶陶藝家的揉搓、擠捍、加工、裝飾,就能使冰涼的坯體變成充滿生命激情的藝術品,產生新奇的美感。
肌理:經過藝術處理后的器型材質上,產生出粗獷的肌理效果,猶如山峰、峽谷、石林。在裝飾繪畫前,用麻袋片在潮濕的坯胎上壓印出纖維肌理,然再施釉、繪畫、入窯高溫燒煉。經過高溫燒成后,坯胎發生了窯變現象,既顯示出清晰的織物紋理,又使釉而形成高低不平的料痕,猶如冰雪消融的痕跡。現代紫陶作品,雖然是人工創造,卻必須依靠窯火的助力。適當的燒成氣溫是成功作品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恰到好處的肌理效果,也需要窯溫的恰當控制才能產生出來。
紋飾:傳統陶藝以繪畫、書法雕刻等形式,在加工后的坯胎上進行裝飾,古色古香的人物,疏朗的詩詞與器型相融匯。在裝飾設計上,完整的畫而與殘缺的器型相呼應,現代紫陶造型與古代生活情趣相映襯,不規則的開光形式與精細的繪畫裝飾相結合,產生出強烈視覺對比效果。
內涵:現代紫陶陶藝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在獨特的器型裝飾中,蘊含著深刻意境。雖然玩泥、捍陶是少年兒童也會做的事情,但是,現代紫陶創作并非輕而易舉的玩陶。我的作品,造型、肌理、紋飾、看上去很隨意,實際上都是經過精心構思后創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有內涵意蘊。
紫陶陶藝創作,是一項既有意義,又很難取得成就的事業。在造型、紋理、肌理中進行獨到的設計是難的,難的是經過精心創作設計的作品在高溫燒出成果時,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做陶藝的時候是有感而發,好多陶藝作品愿意保留其原始的肌理和手工痕跡,有好多作品是隨機的偶發形態。對自己的構思有了新的觸動,進而使自己的創作思路跟清晰。陶藝作品不能做作,要胸有成竹一次成型,不可反復修改。正是由于紫陶的創作難度大,而且又有新意,在紫陶創作、在與泥胎坯料的加工中,感受到泥土的變化,在窯火燒煉中,想象燒成后的效果。創造力在人生過程中,隨著對藝術創作感情寄托而產生,是紫陶陶藝創作的動力。
在傳承中創新,在融合中發展,建水紫陶由粗到細,由細到精,由單一到多元,由多元到多彩,是一代代建水本土藝人和外地工匠默默耕耘并在漫長的歲月中得以升華的結果。如今,建水紫陶傳統技藝與外來工藝融合并進,各流派之間的“爭奇斗艷”,讓整個行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勃勃生機景象。
參考文獻:
[1]吳白雨.論建水陶的工藝敘事傳統與特征[J].中國陶瓷,2016,52(10):1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