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文
摘 要:對于我國現有的公路隧道而言,包括其施工和其年限等問題,導致隧道漏水現象較為常見。本文根據實際的公路隧道案例,對其進行探測研究,分析其主要的滲漏水病害機理,并根據其滲漏水病害類型等,針對性的提出滲漏水病害防治措施。
關鍵詞:隧道 滲漏水病害 滲漏水防治 防排水
中圖分類號:U4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3(a)-000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公路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取得了許多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在公路的建設過程中也暴露了許多問題,尤其是在公路隧道滲水方面沒有有效地防治措施。本文將基于現有的公路隧道開展研究,對公路隧道的滲漏水機理及如何防治進行探討,提出具體的防治措施。
1 工程概況
油山頭隧道位于浙南低山丘陵區,樹木茂密,地勢較陡,自然坡度在25°~ 45°之間,山體起伏較大,高程在350-603m之間,相對高差在200~300m之間,山體呈北東、北北東向展步,受區域構造的影響,山體完整性較差,沖溝較為發育。遂址區的基巖主要為元古代的片麻巖、花崗巖及石英片巖,巖質較硬,構造發育,共揭露多條斷層,擠壓破碎較為強烈。油山頭隧道,埋深較大,隧道圍巖以中~微分化巖為主,總體完整性較好,局部斷層及節理密集帶處,巖石破碎完整性較差。
總體而言,油山頭隧道埋深較大,地面沒有溝谷發育,沒有發育構造的段落隧道圍巖一般為III級圍巖,隧道進出洞口均為V級圍巖進出洞,在構造帶附近,受構造影響,隧道圍巖一般屬于V級,在隧道埋深較小,地面有溝谷發育,巖性接觸帶、構造影響帶附近隧道圍巖巖體完整性較差,多為IV級圍巖。地下水主要為基巖裂隙水,水量較缺乏,水文地質條件較簡單,隧道開挖后局部會出現滴水或者滲水現象。
但是在隧道開挖施工過程中即發現地下水非常發育,出水量大。進口段K19+005至K19+725襯砌施工完畢半年后,發現多處襯砌及墊層向外滲水、涌水。經拱頂注漿后,滲水涌水情況已有好轉,但是現場仍有滲水、涌水情況。經現場實際查看,隧道滲水、涌水位置及滲、涌水情況見下表。
2 公路隧道滲漏水機理分析
根據上述勘察結果,結合該工程所處的實際地理位置及其地質條件可知,該地段滲漏水產生的主要原因有:(1)外因。既外部降水,不良地質及地下水腐蝕等情況導致的滲漏水。(2)內因。因施工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導致的滲漏水。
根據此結論分析可得出以下滲漏水病害形成機理:外因:(1)降水量。由于該隧道所處地區降雨量充足,且多為暴雨氣候,導致其雨季時期對于隧道的圍巖及襯砌產生較大的壓力,導致其各種施工縫,變形縫等裂縫增多,增大,增加了滲漏水幾率。(2)植被覆蓋情況。由于該地區所處地段的植被覆蓋中等,且巖溶地區長期發育,導致其降水時在地表面形成管道徑流,若接近于隧道,將會發生涌水的危險。(3)巖溶,暗河。該地區所處地質的不良現象為巖溶和暗河,當隧道穿越這些地區時,由于巖溶地段的裂縫發育較好,使其透水性增加,在降水時,水流將會沿著裂縫滲流進巖溶地區,對周圍的隧道巖體產生軟化作用,降低隧道的整體性,影響圍巖穩定性,若水流增加,將會導致水滲漏進隧道,形成滲漏水病害。(4)斷層破碎帶,節理發育帶。由于該地區處于斷層破碎帶,節理發育時,容易導致地下水匯集于一處,而導致滲漏水病害的發生。(5)地下水的腐蝕性。
地下水在流動過程中,容易帶動巖石中具備腐蝕性的礦物體,流經隧道時與隧道襯砌發生化學反應而導致隧道襯砌被腐蝕,產生破壞。內因:(1)施工縫,沉降縫,伸縮縫。對于隧道滲漏水而言,這三縫是主要的防水薄弱環節,而又是隧道必不可缺的結構。若施工工程中對于三縫的防水處理不到位,若止水條不密貼等,將會導致隧道滲漏水病害。(2)襯砌裂縫。在襯砌施工中,由于支護結構所受的壓力較大,導致襯砌產生裂縫,并且,混凝土的收縮性也同樣會導致裂縫的產生,若襯砌中有裂縫的存在,在地下水產生的壓力作用下,將會導致裂縫增大,而加強滲漏水作用。(3)襯砌背后空洞。在初期開挖后,噴射混凝土過程若出現遺漏,導致混凝土不能完全密貼,給滲漏水有匯集空間,導致襯砌背后空洞,而形成滲漏水病害。(4)防排水工程設計不合理。對于當地的降水量預測不準確,導致隧道的排水能力不足,導致隧道內地下水不能及時排出,是隧道內壓力增大,造成滲漏水現象。(5)防排水工程施工不當。隧道施工過程中未能使用防水混凝土,且對于外加劑的選擇不當,導致混凝土的抗滲能力不足,而產生滲漏水病害。
3 公路隧道滲漏水防治措施
公路隧道的滲漏水防治應考慮其可行性與經濟性,根據目前相關規范可總結出隧道的滲漏水防治原則為“防排堵相結合”。既在三縫及滲漏水量較大的地區應采取以排為主,以堵為輔的方式;在滲漏水量較小的地區應采取以堵為主,以排為輔的方法。就目前而言,運營期間的隧道滲漏水治理主要采取下列兩種方式:(1)全封閉型。既采取壓漿,防水層等方法,隔斷滲漏水的通道,將地下水隔絕與隧道結構之外。(2)排水性。既利用排水管等將地下水引進隧道內部排水系統,使地下水無法對隧道結構產生壓力,對隧道造成破壞。
針對上述分析及該隧道的檢測,隧道的滲漏水治理主要分為下列兩種:(1)圍巖的滲漏水治理。從上述分析可知,該隧道的滲漏水多發于圍巖層。由于該隧道所處地質較為復雜,在施工過程中,對于周圍圍巖的穩定性影響較大,致使其巖體的裂縫增大,地下水通過裂縫滲入隧道,并由于水壓作用,導致裂縫持續增大。若地下水具備侵蝕性時,將導致隧道的腐蝕而增加滲漏水規模。當圍巖滲漏水,應結合圍巖破壞的具體形式及自身條件采取不同的支護方法。對隧道內可采取高壓噴射混凝土等,實現阻水堵漏,而對于圍巖破壞程度較大的情況,則需要在施工過程中對其進行修補等防治措施。對于圍巖周圍破碎的軟弱地段,應根據現場條件采取防水手段。(2)襯砌滲漏水防治。當隧道的襯砌產生破損時,將會給地下室提供滲漏通道,導致各種滲漏水病害。針對襯砌的滲漏水病害,首先需要做的是對襯砌破損地段采取加固補強措施,防治裂縫的增大,同時穩固圍巖,采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綜合防治。而對于較小的裂縫可采取導水管等方式將其引入排水系統,或采取止水材料進行止水。
4 結語
本文根據實際的工程案例研究分析,對于公路隧道的滲漏機理與防治措施進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如下:1)造成該公路隧道的滲漏水病害主要分為:外因與內因。外因既隧道周圍的自然條件,如降水量,地質條件等。內因既隧道的設計施工等問題。2)隧道的防治措施應根據“以排為主,以堵為輔,排堵結合”的原則進行。由于對于該公路隧道的調研不充分,本文缺少數據支持,對于隧道滲漏水的評估體系等仍可進一步的細化研究,提出更適當的治理措施。
參考文獻
[1] 劉赟君,張志強,謝蒙均,韋培富,滿銀.既有高速公路隧道滲漏水病害及整治措施[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0(04):989-997.
[2] 李鑫.公路隧道滲漏水病害檢測及評價體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4.
[3] 石建勛.連拱隧道滲漏水病害機理與防治技術研究[D].重慶大學,2012.
[4] 潘海澤,黃遠春,曹江英.隧道滲漏水病害等級評價體系研究[J].鐵道工程學報,2010,27(01):63-67.
[5] 劉會迎,宋宏偉.隧道滲漏水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04):54-56+64.
[6] 付威.公路隧道滲漏水機理分析及治理對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