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平
摘 要:本文就以云南省華坪縣為例,對其土地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開展思路與內容進行總結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巖溶地區 石漠化 綜合治理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3(a)-0000-00
喀斯特地貌特征是云南地區土地石漠化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喀斯特地貌下由于土地表面的土層覆蓋非常薄,基層巖石出露淺,再加上巖溶地區分布著較為豐富的碳酸鹽巖,這類巖層具有容易受淋發生溶解,并且成土周期較慢等特點,而我國的南方地區降雨量豐沛,雨季分布較多,因此,極容易產生水土流失、巖層裸露等問題[1]。此外,除自然特征與因素作用外,土地資源的過度開墾、不合理耕種、亂砍濫伐等人為作用,也會加劇土地石漠化,從而產生各種不利影響,迫切需要引起重視和進行改善。
1 華坪縣土地石漠化情況分析
1.1 自然狀況分析
華坪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屬切割山地,其中,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6.80%,壩區為寬谷侵蝕壩,是典型的云南喀斯特地貌區。土地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包括榮將鎮的新莊河一個小流域,項目治理涉及龍頭村、和愛村、紅椿箐村、宏地村等7個村民委員會。華坪縣土地面積2200平方公里,巖溶面積1293.9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積294.9平方公里,其中,輕度石漠化面積95.4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面積125.72平方公里,強度石漠化面積73.78平方公里,石漠化的基本特征是:縣巖溶石山地區石漠化在全縣各鄉鎮均有分布。如下表1所示,為華坪縣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情況。
規劃治理項目區,屬于華坪縣石漠化較為嚴重的地區,屬于金沙江流域地質構造。境內地質結構復雜,地形切割強烈,巖溶地區和石漠化地區主要分布區氣候炎熱,蒸發量大,焚風效應明顯,使土壤干旱,植被稀少,同時雨季降水量大水土流失嚴重,帶走大量泥土,導致基巖全部裸露。基巖裸露度≥30%,植被綜合蓋度<4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較多,石漠化程度比效嚴重。
1.2 社會經濟概況
華坪縣常住總人口達到17.24萬人,全縣生產總值完成32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7073萬元。項目區總人口28574人,其中,農業人口24332人,耕地22196畝,其中水田11482畝,旱地10714畝,糧食總產量14300噸,人均有糧602千克。此外,包括生產整改礦井煤炭開采以及鄉鎮企業等多項經濟結構形式,2004年末,全鎮工業總產值達18380.3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13943萬元,糧食總產量16269噸。
2 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思路與措施
2.1 林草植被保護與建設
首先,在封山育林治理中,實施封山育林面積2000公頃,根據生態脆弱區優先、綜合治理意識高便于治理區優先原則,從封育條件和封育目標等綜合條件出發,實施封育年限為5年的封山育林治理保護。具體措施為,一是利用林木資源本身的自然繁殖能力,通過人為管理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林木生長發育;二是通過人為的必要措施恢復植被,同時不斷提高林分質量。通過建立封山育林制度、訂立護林公約、建立聯防制度等林草植被與資源封禁方式,在人工巡護與聯防保護、標志牌設置等多種形式共同作用下,明令禁止砍柴、采礦、放牧、開墾、割草、采伐等一切影響林木生長和加劇水土流失的人為活動,加強對巖溶地區石漠化林草植被的保護[2];此外,林業站技術人員指導、專職護林人員負責組織,即在每年的春季,組織人員進行一次集中撫育和培植工作。在此基礎上,對自然繁育能力不足或幼苗、幼樹分布不均的間隙地塊,進行補植補播,補植補播樹種為云南松、川滇榿木,采取點播和植苗造林方式進行造林,以加強對石漠化土地林草植被的保護和建設。
其次,人工造林建設中,實施人工造林面積666.67公頃。根據項目區多種立地條件,采用植苗造林方式,以核桃、芒果與桉樹等樹苗栽植為主,從造林密度、栽植時間、養護管理等方面控制上,促進植苗造林在石漠化土地林草植被保護與建設中綜合效益的提升。其中,核桃苗種植中,對地徑在1.14至1.45cm之間的石漠化土地,采用Ⅱ級苗種植,地徑在1.45cm以上,種植Ⅰ級苗;芒果樹種植以容器苗栽種為主,地徑在0.4-0.6cm的石漠化土地,使用Ⅱ級苗種植,地徑在0.6cm以上,種植Ⅰ級苗;油橄欖種植樹苗為容器苗,地徑在0.35-0.5cm的石漠化土地,使用Ⅱ級苗種植,地徑在0.5cm以上,種植Ⅰ級苗;楊梅種植為容器苗,地徑在0.3-0.4cm的石漠化土地,使用Ⅱ級苗種植,地徑在0.4cm以上,種植Ⅰ級苗;川滇榿木采用移植種植方式,地徑在0.65-0.85cm的石漠化土地,使用Ⅱ級苗種植,地徑在0.85cm以上,種植Ⅰ級苗[3]。在人工造林與封山育林基礎上,通過森林防火保護設計和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等措施,促進石漠化土地林草植被的培育生長,從而促進石漠化土地問題防治。
2.2 農業治理措施
農業治理主要包括草地建設與水利工程建設兩個方面。其中,草地建設中,項目區開展草地建設面積達161.33公頃,同時建立青貯窖800立方米。草地建設中,草種選擇結合種植區植被生長條件以及分布類型,以柱花草、木豆以及臂形草、多花黑麥草等優良牧草以及白三葉等適宜當地氣候的飼草為種植草種,通過合理種植比例選擇,以低緩坡地為種植土地進行籽種混播等以條播或散播為主方式,播種量為2.5kg/畝,播種深度1~2cm,選擇在雨季開始的6-7月份進行播種,以促進其生長。此外,青貯窖以3立方米、5立方米或10立方米,呈長方形,長2~3.5米,寬1~1.5米,深1.5~2.0米的規格為主,其中,地上窖三方窖壁用磚、水泥沙漿砌建,留一方作裝填飼料的入口;地下窖四方窖壁用磚、水泥沙漿砌建;內壁、池底用水泥沙漿抹平,要求內壁光滑、無裂縫、不透水,以玉米秸稈、紅薯藤等優質牧草為原料,含水量控制在60~75%。以此確保治理區農牧業發展中對生態資源的過度占用與毀壞等情況發生,促進土地石漠化治理開展。
其次,在農業水利建設上,項目區共建設500立方米小水池8個,每個蓄水池配引水管,直徑40毫米引水管7.70千米;25立方米集雨水窖145口。水利工程位于本次項目綜合治理小流域范圍內,耕地均為旱地,主要種植玉米、小麥、芒果、核桃、楊梅、油橄欖等糧經作物,但由于屬于河谷地區,蒸發量大,土地為砂壤土,抗旱能力較低,有效灌溉率不高,水利設施不配套,糧經作物產量很低。嚴重制約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隨著社會發展、其它用地增多以及人口的增長,項目區耕地面積和人均耕地將進一步減少,土地資源十分緊缺。配套小水窖及水池用于灌溉耕地,配合種植玉米、小麥、芒果、核桃、楊梅、油橄欖等糧經作物布設水池及小水窖。
參考文獻
[1] 李順利.林業建設在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中的作用——以南寧市石漠化治理為例[J].綠色科技,2017,(12):169-171.
[2] 周曉果,朱宏光,溫遠光,張健等.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下群落的植物組成及多樣性[J/OL].廣西科學,2017,01(24):1-9.
[3] 羅丹,劉飛鵬.樂昌市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初步效益分析[J].林業調查規劃,2014,39(02):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