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
摘 要:城市濕地生態環境惡化引發的水體污染、城市內澇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如何保護好、恢復好、利用好濕地,讓濕地發揮最大生態和社會效益,已成為擺在園林景觀工作者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關鍵詞:城市濕地 景觀
中圖分類號:TU98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 3(a)-0000-00
1 城市濕地的概念及研究的意義
濕地是陸地與水域全年或間歇地被水淹沒的土地,是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帶是一種復雜的生態系統。城市濕地是指城市區域之內的海岸與河口、河岸、淺水湖沼、水源保護區、自然和人工池塘以及污水處理廠等具有水陸過渡性質的生態系統。[1]濕地在城市和郊野都是重要的生態地標,濕地環境建設能彰顯出一個城市和地區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程度。[2]同時城市濕地是被人們形象的比喻為“城市的腎”,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環境凈化、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保護、教育科普等生態服務功能。
隨著近代以來人類城市化進程的加劇,人們在片面追求城市效率的同時,忽略了濕地的生態功能與效益,濕地被城市化的飛速發展進程而蠶食,工業、生活等污水使得城市濕地的水質嚴重下降。由此引發的水體污染、城市內澇、環境惡化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
2 沈陽市丁香東湖濕地改造方案分析
2.1 現狀分析
地理位置:丁香東湖濕地位于沈陽市城區的西北部,西臨城市二環路,北臨元江街,基地內城市新開河穿過,是丁香景觀大道的起始點,同時又處在丁香湖地區的門戶位置,地理位置優越。丁香東湖濕地總占地面約55公頃,其中湖體、運河面積約20公頃,規劃設計面積約30公頃。
規劃分析:根據沈陽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丁香湖新城三環內用地規劃》,丁香湖地區的總體定位為沈陽市的國際交流中心和文化休閑商務中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宜居濱湖新城。規劃結構為“一湖、一心、兩軸、三區”。丁香湖地區將重點發展商務辦公、文化娛樂、會議展覽、旅游度假、運動休閑、生態居住等產業。丁香東湖濕地作為綠色門戶和城市綠鉆前端的獨特區域位置決定其功能定位,北與丁香湖遙相呼應結合丁香湖特色,尋求統一設計語言,并做為其示范展示的區域。
水系和岸線分析:湖面水系飽滿,水質較好,但缺乏流動性,現狀湖面較小,岸線形式變化單一,缺乏相應的親水路徑與活動空間。因此應結合水岸關系豐富沿湖岸線變化,開闊水域面積,增加必要休閑活動場地;設置相應的慢性路徑與親水平臺,豐富親水體驗。
種植與豎向分析:現狀種植長勢良好,但種植品種單一,缺乏層次,缺乏特色;生態性較弱。現狀豎向變化較大,以洼地和粘狀活性土為主。因此種植設計應強調公園設計特色,豐富種植品種及種植層次,強化水生及濕生植物種植特色,充分發揮種植的生態效益。
現狀構筑物分析:現狀基地內城市基礎設施、構筑物較多;新開河改道較為困難,土方量、施工難度大;對設計和施工帶來一定的影響和難度。因此設計應結合現狀條件整合、梳理場地關系,避免大拆大建,統一構筑物風格,強化公園特色,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打造城市公園生態示范,推進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建設。
2.2 項目分析——歷史與文化解讀
丁香湖的名字背后,暗藏著一個跨越300年光陰的故事,順治八年,清朝的線姓貴族北遷至盛京,民國初年,取名丁香屯。據《沈陽縣志》記載,“沈水故道本在今縣治城北。”這個沈水,就是指是沈陽母親河——“渾河”的古河道。丁香東湖的景觀設計將以渾河古道的歷史,古今文化的對比做為公園歷史文化的切入點,通過文化景墻,歷史石刻的方式向游從展示、傳承及訴說這片土地的歷史。
2.3 項目定位和改造原則
該項目的設計定位為新城門戶花園、區域特色示范、全民參與體驗。設計原則一是尊重場地現狀,尊重環境的原則。做到充分尊重場地現狀與周邊環境,與周邊環境有機融合,避免大拆大建。二是確保大眾參與、創造多樣性開放空間的原則。為周邊居民提供多樣豐富的休閑活動空間,良好的場地環境設計應具有較好景觀包容性,為全體市民共享,提升市民的歸屬感與主人翁意識。三是選擇本地常見樹種、強調種植特色與科普性、創造觀賞樹種的多樣性原則。注重創造植物品種的多樣性和觀賞性,增加公園的科普性與趣味性,以丁香做為公園的主要觀賞樹種,形成種植特色鮮明的觀賞性公園。
2.4 改造方案分析
打造新城綠色示范,展示區域特色文化。保障全民參與體驗,營造多功能活動空間。充分尊重場地現狀,建設綠色生態公園。強調統一對比創新,打造多樣化景觀環境。將丁香東湖公園打造成特色鮮明的城市新名片。名片靚點一:市民公園——促進全民參與體驗。打造鄰里社區公園,滿足市民最基本的休閑活動需求包括健身、活動、舞蹈、交往,為周邊居民提供相遇相知的機會。名片靚點二:文化公園——展示區域文化。展示丁香湖文化、丁香文化、如意文化與水文化。名片靚點三:整體公園——環境上一大一小兩個公園的銜接與呼應。強調一大一小兩個公園整體性的前提下賦予每個地塊不同的特色。名片靚點四:雨水公園——形成公園自然生態自循環(海綿城市示范園)。結合地區特點,設計利于收集雨水的生態花園,有效利用公園的儲水功能實現場地的生態自循環,作為海綿城市建設的試點。名片靚點五:四季公園——豐富的豎向層次。多樣化的物種,營造四季變化的景觀效果。
2.5 具體改造方案
采用三大設計手法。一是挖湖堆山。利用挖湖堆山的方式增加公園豎向變化與層次,保證植物良好生長并豐富植物物種的多樣性,營造四季景觀。二是整理湖岸線。對湖體整理簡化后得到形似如意的形態,對如意進行藝術化的提取,做為形式語言運用到景觀設計之中,寓意如意與吉祥。三是修建廊臺水榭。借用“如意”湖面的寓意吉祥如意,五瓣丁香象征著永恒的好運和幸福,構筑如意形湖面、花瓣狀的丁香廣場、親水平臺、以不同色系丁香種植為主題的體驗式花園,結合曲線的水岸營造豐富的親水體驗。
確定六大景觀節點。結合場地特點劃分六大景觀節點,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依據分區特色設計豐富的游賞體驗。一是五瓣丁香廣場。以水與丁香為主題,結合丁香特點設計丁香廣場,設置相應的觀賞休驗活動運動休閑區滿足不同年齡市民運動休閑。二是如意湖。圍繞如意湖沿線設計不同體驗和類型的游賞活動空間,集中活動(廣場)與濱水漫步(棧道)相結合。三是丁香花園。強化丁香花園的特色,栽植什錦丁香、紫丁香、小葉丁香、暴馬丁香、金葉榆、海棠等。四是運動休閑區。提供一處集中運動健身場地,多種不同活動空間滿足不同活動需求,促進全民參與。五是林下燒烤區。保留現狀種植的前提下,為周邊居民提供一處戶外休閑燒烤區域,林間以木棧道連接,營造生態野趣的林間氛圍。六是濱水體驗區。優化新開河壩線做為景觀漫步路,增強水系沿線的整體景觀效果,豐富公園游覽體驗。同時增加慢性系統,貫穿場地設置綠色騎行道和一個環水健康步道形成整個場地慢行系統。
3 結語
恢復城市濕地生態系統是夯實現代城市發展基礎的必然選擇。如何保護好、恢復好、利用好濕地,讓濕地發揮最大生態和社會效益,還將是擺在園林景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王建華,呂憲國.城市濕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國城市濕地保護[J].生態學雜志,2007,26(4):555-560.
[2] 楊嶸.生態濕地公園景觀設計思路[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7):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