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桂琴 王建峰
摘 要:通過教研教改打造特色課堂,促進教學質量提升是學校教育永恒的主題。本文以渭源縣會川中學初中歷史課堂教研教改為例,通過該校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滲透地方歷史的典型案例,進一步論證了初中歷史課堂中充分滲透地方歷史是教研教改的可行性、有效性。在新時期教育的感召之下,這種模式必將生根發芽,蔚然成蔭。
關鍵詞:教研教改 地方歷史 滲透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3(a)-0000-00
歷史課堂中滲透地方歷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趣味性,點燃學生激情,激活歷史課堂,改變課堂生態,有助于加深學生的鄉情,讓學生“記住鄉愁”,使歷史課程更具系統性。
1 改變傳統觀念下的初中歷史課堂的必要性
地方歷史是祖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民族靈魂的縮影,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具體材料。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地方歷史資源作為一個內涵十分豐富和獨特的體系,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無論在課程開發、能力培養還是在內容拓展上,都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所以,深入挖掘地方歷史資源對中學歷史教學是非常必要的。
多年以來,生活在西北內陸的絕大多數人們,由于地緣封閉,金錢崇拜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已經形成了初中歷史課是副課的價值認同。由此導致了很多后果,就初中歷史教學而言,一是很多歷史教師不去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材,不實心備課;二是很多學生不重視歷史課,不專心學習,應付了事。所以,很多學校的歷史課堂仍然處在原始的傳統課堂模式之下。短短的40分鐘,從上課鈴聲響起到下課鈴聲響起,老師一言堂,“填鴨式”教學,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這就是傳統歷史課堂的低效和難作為。然而,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低效和難作為的教學模式已然成為制約教育教學的“瓶頸”。那么,歷史課堂該如何適應新時期教研教改的要求呢?渭源縣會川中學在歷史課堂中充分滲透了地方歷史,盤活了沉悶枯燥的歷史課堂,成為該校教改的一個亮點,近年來歷史教學成績一直名列全縣甚至全市前列。
2 地方歷史滲透歷史課堂前的準備
課前準備工作是否扎實有效,是衡量整堂課是否高效的前提。因此,一堂真正精彩高效的課堂離不開教師課前扎實的準備。要想在歷史課堂中滲透地方歷史,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必須更加扎實。
渭源縣是古老渭河的發源地,也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發祥地之一,秦始皇統一后,公元前205年設立縣制,名首陽縣,歸屬隴西郡,公元551年的西魏改名渭源縣。境內融匯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源遠流長,文化燦爛。同時,渭源縣地處西秦嶺末端向北部黃土高原過渡區,地形地貌復雜多樣,自然風光奇麗秀美,地理環境獨特,歷史悠久,歷史積淀豐厚。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的全國獨一無二的懸臂式純木拱橋灞陵橋、葬有孤竹國二圣伯夷和叔齊的首陽山、大禹導渭的渭河源、秦長城遺址等都是豐富生動的地方史資源。
渭源縣會川中學的歷史老師們,在熟練掌握教材知識的同時,按照教學需要,自己查找與課堂教學知識相關聯的地方歷史知識,分工明確,先自己查找地方歷史資料,然后再進行匯總整理,共同協商,精選出每一堂課需要用到的地方史資料,然后通過集體備課,精心設計出一堂適合自己教學實際的的教學案例。
3 地方歷史滲透歷史課堂的途徑與方法
課堂教學中的穿插滲透。歷史教師要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常規的歷史課堂教學中穿插、滲透進學生熟悉的鄉土歷史知識。對于鄉土歷史事件,教師在講解時要更加詳盡,對歷史人物的描述要更加豐滿,讓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更全面的掌握和更深刻的理解。
開展探究性學習。在歷史教學中,要注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發現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教師要充分利用教科書內容,引導學生向課外延伸,課后開展“鄉土歷史調查”,進行歷史問題探究。
舉辦專題講座。邀請地方史研究人員,立足學生熟悉的身邊的歷史知識,舉辦專題講座。通過圖片、視頻和紀錄片等讓學生直觀地接觸地方歷史,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
組織歷史興趣小組。把喜歡歷史的同學組織起來,成立趣味歷史社團,搜集歷史資料,開展演講比賽等,培養興趣,發展特長,營造歷史學習氛圍,豐富校園文化內涵。
啟發學生收藏小古玩。平時讓學生收藏自己身邊的小古玩。如古書籍、古字畫、書簽、舊照片、銅錢、郵票、家中用過的農具、油燈、火柴盒等等……日積月累不僅豐富了知識,而且會給收藏者帶來無窮的樂趣和精神享受。
4 地方歷史滲透歷史課堂的主次尺度
重難點突出,脈絡清晰,是一堂好課必須具備的條件。在地方歷史滲透到歷史課堂的過程中,如何把握地方歷史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尺度,成為必然要探討的話題。我們認為,在地方歷史滲透歷史課堂的時候一定要做到不能影響課堂教學的任務,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不能讓學生們沉迷在“家鄉史”的新鮮感中,顛倒了教材歷史的主體地位。總之,將地方歷史滲透到歷史課堂中來,最直接的目的是為歷史課堂服務,使課堂教學變得活潑生動更加完美。所以,這就要求老師自己必須要有所作為,不僅要學會用地方歷史知識感染學生喜愛歷史課堂,而且要隨機應變巧妙自如地在地方歷史和教材歷史中完美轉換。
5 初中歷史課堂中滲透地方歷史的意義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地方歷史是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史料,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地方史料,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拓展課程資源,增強歷史學科的直觀性,有利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將地方歷史帶進歷史課堂,有力的促進了課堂教學的和諧,充分保證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
初中歷史課堂中滲透地方歷史是充實歷史知識的必然要求。古人云: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龐大的歷史知識會明人心智,使人變得聰慧、透徹。將地方歷史滲透到課堂教學,通過地方史與教材的整合,培養其實踐和創新精神,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并不總是陳腐的,也是可以發掘、發現出很多新的東西和新的認識的,從而改變對歷史學科的看法。使學生認識到獲取歷史知識渠道的多元化,不僅能縱向按照時間線索學習歷史,而且能橫向吸收地方歷史,擴展學習知識面。
6 結語
傳統教學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積極推進教研教改已經勢在必行。全國各地教育機構和學校也在為找到適合自己的教研教改之路想盡一切辦法。甘肅省渭源縣會川中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滲透地方歷史的做法已逐漸成熟,并取得了顯著成效。教研教改之路任重道遠,從未停歇,也不會停歇。它將隨著時代的進步繼續前行……
參考文獻
[1] 顧云.強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成功(教育),2012(11):121-122.
[2] 劉柱芳.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主體教育初探[J].基礎教育研究,2012(20):137-138.
[3] 高軍.怎樣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J].現代閱讀(教育),2012(20):65-66.
[4] 泰桂曙.提高初中歷史課黨教學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學周刊,2013(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