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偉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對維系整個地球的生態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和環境。四明山區域是寧波市的重要生態屏障,也是寧波市的重點林區,科學利用和保護該區域森林資源是寧波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然而,四明山區域花木產業過度發展,森林植被被大量采伐,水土流失較嚴重,已嚴重影響該區域及周邊的生態環境。推行生態修復工作是當前對該區域已遭受破壞森林資源進行修復的一項重要任務。
各級政府近年來圍繞嚴厲禁止毀林開墾、分類規范森林資源開發、套種補植造林等方面開展生態修復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然而,仍存在諸多難題:第一、保護與發展矛盾依然沖突,保護的長效機制亟待建立;第二、花木產業依賴度仍然較高,產業轉型依然困難;第三、林權的分散性導致修復預期的不確定性。這些問題的破解將有效推進四明山區域森林生態修復。因此,非常有必要從資源保護和森林質量提升保護修復成果,產業轉型促進修復實施,機制創新穩定修復長效三方面進行生態修復工作。
生態修復意義:
四明山區域森林生態修復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治理策略上要堅持因地制宜辯證施策、統籌資源綜合施策、立足長遠科學施策。通過前幾年的努力,上一輪森林生態修復工作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也是森林生態修復第一層次的基本目標,即對坡度25°以上已開發的花木地實施套種造林、留樹育林等技術措施的生態修復,解決了因花木過度發展導致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問題。
事實上,森林生態系統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第一層次目標所形成的森林生態系統仍然很不穩定,需要根據森林消長情況啟動多輪側重面不同的修復行動,才能形成森林結構多樣,形態穩定的高質量森林生態系統,這是第二輪森林生態修復要達到的目標。持續不斷的實施四明山森林生態修復,是保護和提升現有生態修復成果的需要,更是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的長遠需要。
根據寧波市政府、余姚市政府社會發展和生態建設的總目標,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指出的“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綠色發展,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為指導思想,以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持續利用為方針,以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提高森林質量,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為宗旨,以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為中心,以提高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為根本出發點,認真落實四明山區域生態發展要求,運用景觀生態學、森林培育學、森林經理學等科學理論,優化營造一個具有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和優美自然的生態景觀林,充分發揮森林的多功能效益,通過科學規劃,充分利用山地資源優勢,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經濟,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生態文化,全面推進“生態四明山、美麗四明山”建設,努力把四明山建設成為一個以綠色為基調、林相層次豐富,景觀優美且布局合理、功能多樣、特點鮮明的生態景觀林。
修復原則:
一、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循序漸進
根據四明山區域不同的立地類型,規劃森林質量提升相應的林相,合理安排花木遷出時間和造林規模,對于那些立地條件較好、景觀位置重要和立地條件較差、易發水土流失等次生災害的林地小班優先實施森林質量提升計劃,以期盡快提升森林質量,發揮生態效益,提高投資效果,確保生態修復的成效。
二、全面實施、重點突出、分區經營
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統籌安排,根據景觀、區域位置,結合地形因素,對修復面進行功能區域劃分,對于瀕臨水庫、固土保水功能突出的修復面,施以恢復常綠植被、涵養水源為主的重點修復措施;對于遠離核心區、近鄰村莊山地坡面,著力降低落葉苗木規模,常綠造林修復的同時,兼顧山區林果經濟;對部分景區周邊及通道邊坡,則以協調景區整體景觀為重,給予重點考慮常綠修復,充分輔以季節色彩效果設計。
三、生態保護優先,兼顧經濟與社會效益
山體坡面林地的森林質量提升必須優先考慮區域生態安全,保護和改善自然景觀,提升該區潛在價值;在此基礎上,兼顧山區花木農戶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進綠色山區林特產業,發展鄉村生態休閑旅游經濟,實現“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綠色發展”的規劃理念。
四、準確定位、突顯特色
規劃方案必須定位于生態景觀林,達到穩定、健康、豐產、景觀和諧的目標,突出健康和景觀效果,成為四明山區域生態修復工作的亮點內容,也是余姚市生態城市建設的亮點內容。
五、立足高標準和前瞻性
為實現生態景觀和諧發展的目標,建設生態旅游型新農村,花木種植山地綠化修復必須立足于高標準、高起點和高要求,規劃既要立足修復與優化長效發展機制,又要合理把握生態環境安全和區域農村經濟發展的平衡,前瞻性地發掘農村經濟的潛在增長點。
六、就地取材、鄉土優先
為保持生態景觀林林相的一致性,禁止開發區域花木種植山地造林樹種優先利用本地樹種資源,實現適地適樹、自然植被快速更新修復的目標;另外,少量當地花木栽培種屬本地鄉土樹種資源,應適當就地保留并配置在山地修復造林中,節約造林恢復成本的同時,美化了林相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