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琴
摘 要:一直以來,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陣地。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而現實教學中,初中學生的閱讀口味逐漸趨向囫圇吞棗。結合初中生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四步法進行閱讀教學,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初中;閱讀教學;四步曲;咀嚼;慢思;消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即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真正的閱讀是指你忘記周圍的世界,與作者一起在另外一個世界里快樂、悲傷、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無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體驗,不是那些碎片的信息和夸張的視頻可以取代的。一直以來,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陣地。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而現實教學中,我們忙于趕進度,忙于應付考試,給了學生太多的快餐式教學,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上,學生閱讀口味逐漸趨向囫圇吞棗,看書講究短、平、快,讀書多而不精。
一、細——于細微之處窺全局
所謂“細”,本義指:深思入微。轉義:(問題的細節)微小,也就是說在閱讀教學中不放過文本中任何字詞句,乃至標點符號、導言、課文下方注釋等細微處,因為這些細微之處也能幫助我們更快、更好、更全面地走近作者、走進文本,從而對文本有自己的理解。例如,余映潮老師在教學《孔乙己》時有一片段:
師:百草園的生活和三味書屋的生活、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退場時候的孔乙己和出場時候的孔乙己都是可以比讀的。把我們的視點落在第四段和第十一段上,通過細微處的對比來展現孔乙己命運的變化。第四段里他拿錢的手法是“排”,第十一段里,他拿錢的動作是“摸”,這就叫課中比讀。大家從第四段和第十一段找出細微處進行比較,然后闡釋。
二、嚼——進行形式多樣的咀嚼
葉圣陶老師說過:“語文教師不是只給學生講書的,語文教師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深奧的地方,隱藏在字面背后的意義,他們就未必能夠領會。教師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強調嚼。
“嚼”在字典里是這樣解釋的——用牙齒咬碎。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方式來咬碎文本。我們常說的讀讀、寫寫、畫畫,就是不同的咀嚼方式。當然依據教學目的和學生特點可靈活采用各種咀嚼方式。給我印象較深的是金陵匯文中學的楊友紅老師上的《老王》一課。這堂課楊老師把落腳點放在楊絳身上,引導學生通過老王這一形象分析知識分子身上的特點。楊老師用四個話題的方式完成本文教學。在交流話題一“老王的不幸表現在哪幾個方面?”時,對“只是一輛破舊三輪車”的“只”的品析,讓同學們感受到三輪車對老王的重要性。“住那兒”的“那兒”為什么不說是自己的家?類似的咀嚼讓學生在平實的語言中深刻感知了老王這一不幸者形象。在話題二探討老王的為人時采用跳讀形式,鼓勵學生先概括事件再談人物性格,既鍛煉了學生篩選信息的能力,又訓練了學生概括品析的能力。四個話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看到了那個年代底層人民的不幸以及中國知識分子的反思精神。
三、慢——學會等待,給學生思考質疑的機會
閱讀教學的過程應是學生與教師進行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溝通,都是在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完成的。伴隨著思考的閱讀才有質量,沒有思考的閱讀不能稱為真正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使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所學的內容。不要怕耽誤時間,這時的“耽誤”是為了更好地節省,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請你毫不猶豫地在每一節課上留出時間讓學生掌握新教材吧!這些時間會得到百倍的補償。思考知識時的腦力勞動越有效,學生完成家庭作業所需要的時間就越少,下一節課上檢查功課所花的時間就越少,因而可用來講解新教材的時間就越多,這樣才會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四、咽——讓學生充分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
《漢語大辭典》解釋“咽”為:使嘴里的食物或別的東西通過咽頭到食道里去。英國作家波爾克說:“讀書不思考等于吃飯不消化。”同人吃飯一樣,讀書既不能暴飲暴食,又不能囫圇吞棗,要消化吸收。閱讀教學課成功與否,貴在學生有沒有消化吸收。學了這篇文章后,作品好,究竟好在什么地方?你弄不出個一二三來,你就不識這個好的真面目,因而也就無法把握其能夠打動讀者的實質性的東西。你不清楚作品的這個好是如何構成的,也就無從了解成功的作家是如何去注視和思考生活的,又如何把你認為是看慣了的東西變成有滋有味的佳作呢?如對于孔子,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而《論語》猶如高山上一棵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但于丹老師是這么闡釋的:“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于丹老師之所以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前提必定是于丹老師本人對《論語》中的文化精髓的充分吸收與消化。
我們生活在一個日益忙碌的時代,快速的生活節奏讓我們不能太安靜從容地生活,但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學習錢夢龍等名家的做法,引導學生遠離浮躁,學會細嚼慢咽,“通達于古今,識明于前哲”,從而更深刻地領悟社會人生。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說教學的著重點[J].人民教育,1981(1).
[2]管然榮.語文學科的核心能力究竟應該是什么[J].中學語文教學,2013(1).
[3]嚴新玲.細嚼慢咽,其味無窮:也談“慢閱讀”[J].貴圖學刊,2012(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