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名農村現代女性,其潛意識中對丈夫的角色定位,必定會對丈夫的思想產生沖擊。蕭也牧《我們夫婦之間》所塑造的農村社會主義新女性“妻”,將規訓完美地融入到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無疑會使得具有個人主義思想的丈夫最終只能徹底投降。因而,作為農村型的女性,對1950年代的婚姻內核已產生了質的影響。
關鍵詞:《我們夫婦之間》;型女性;婚姻
作者簡介:張夢(1995.10-),女,漢族,四川廣元人,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學本科在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8-0-01
傳統家庭中夫妻之間大致是以門當戶對為婚姻媒介,其中不乏先婚姻后愛情。現代中國婚姻通常以先愛情后婚姻現象較為突出。因而,婚姻的構建從本質上講是以男女愛情為基礎。但有趣的是,蕭也牧的《我們夫婦之間》里夫妻雙方婚姻的完滿,表面看是以夫妻恩愛為基礎的,實則卻是一個無意識的“改造”與“被改造”的過程。而我們所要關注的恰恰就是這一隱藏在作品背后的巨大“婚姻質變”。
一、個性投降于思想
這一“婚姻質變”的明顯體現的是丈夫眼中妻子的形象變化過程。二人夫妻關系出現裂痕是在進程以后,這很是有趣。這時在丈夫眼中妻是一個“‘農村觀點十足的‘土豹子”,并且認為妻會慢慢改變。丈夫覺得城市是故鄉,它的一切都充滿誘惑,連走路都覺得輕松。而妻卻是三個字:看不慣。這其實已暗示二人對城市的感受不同,則彼此理想追求也不在同一層次,感情裂痕的出現也帶有一種必然性的成分。由“稿費”這一導火索引起了爭吵,丈夫是用一種提高了的嗓音與妻子爭辯。最重要的是這種沖突恰好體現了夫妻二人思想獨立的標志,丈夫的思想仍舊帶有相對自由的光環。接著在一種無意識之間,丈夫被妻的精神感化,最終思想達到統一。丈夫稿費被妻拿走;二人同去吃飯時丈夫只得默默跟在妻后面去小飯攤吃飯。吃飯地點不重要,重要的是誰來決定地點。
二、“反常化”與“生硬化”
文本內的“反常化”體現在文中妻對夫強烈的情感訴求。在信中妻辛苦割柴禾為丈夫織羊毛背心。這一看似平常的夫妻溫暖背后卻是鮮明的訴求:“希望你穿上這件毛背心,就不在發胃病,好好為人民服務”。情感上妻實則占領掌控權。她完全是在的“象牙塔之中”,不僅自己安于呆在那個塔里,同時她無意識之中強烈地把丈夫也拉進塔里。文本外的“生硬化”也尤為明顯。“提高嗓音”是全片文章中最生氣時作為知識分子的丈夫形象刻畫,很顯然太輕描淡寫。一個男性最生氣時難道只有提高嗓音與妻子爭吵嗎?看似妻與丈夫都在改變,在進步,實則只是丈夫被妻改變的單向過程。在不管是經濟層面還是思想層面,妻都是占領一個制高點
三、婚姻“晴雨表”
任何一部文學作品總擺脫不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因素的桎梏。《我們夫婦之間》開始就給出“我們”夫妻之間是知識分子與工農結合的典型。為何會這樣描述?首先其實暗示讀者夫妻二人此時在上共同達到統一高度,擁有共同思想覺悟才是婚姻的“晴雨表”,婚姻的持久保鮮必須建立在統一的基礎之上。
作者筆下的妻,對婚姻這一“質變”可說是不可推脫的責任。她是一位從舊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新社會的農村女性。并沒有經過無五四個性解放新思潮影響,有很深的階級仇恨與同情心,其信仰堅定而崇高。她們從傳統的封建婚姻中如“斑羚飛度”般脫離,但卻并未回到婚姻的本質,而是嫁給了。因此,屬于二人婚姻半的女性在個性解放的中道就已被“綁架”,那男性又該去何處尋求婚姻的真諦呢?不言而喻,唯有和妻共同獻身于革命,才能感受到婚姻的甜蜜。
然而,妻母性光環也掩蓋不了她實際是作者刻畫的一位“扁平人物”[1]:其最純粹的形式是基于某種單一的觀念或品質塑造而成。根據“小說家筆法”[2]這一定義,作者為凸顯妻的覺悟而選擇妻的二三個重要因素而完全拋棄其他因素。因而男女婚姻基礎的化也超出了作者的自我的情感控制。妻子鮮明而單一的形象明顯超越了人的性別界限,顯得更加男性化。作者通過借這種對女性的男性化描寫的樂觀熱情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一種想象。它只是寄托了當時的知識分子期國家實質的美好期望。
四、作品命運與現實啟迪
蕭也牧先生在1949年于《人民文學》第一卷第三期以“新年號”出版,小說描繪了老干部進城后所面臨的新問題。有人說“我只能說它是一篇探索之作。小說對建國初年干部生活中出現的新矛盾、新變化做了敏銳的思考和反映”[3]。不同的人讀出的是不一樣的《我們夫婦之間》,且每一讀者都會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這也是文學的普遍性后的一種獨特性的延伸。文學的魅力大抵就在于此,《我們夫婦之間》的現實意義卻遠遠大于歷史意義。
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不是自由的,而是被物質欲望“綁架”了。文中的夫妻婚姻是思想的附庸,當下的大多婚姻卻成為了物質的奴隸。越來越多的愛情題材的影視劇頻頻出現,這也不正好表明人們實際生活缺乏什么,社會就宣揚什么這一話語嗎?愛情在物質的引誘下已由古樸走向庸俗。婚姻的基礎由一個套子掉進了另一個套子。婚姻的完美解讀后也只是一種冰冷的契約關系。物質先于愛情并沒有錯,物質高于愛情則是犯罪。當物質時代的車輪無情碾過,留給我們的只是滾滾煙塵。
注釋:
[1](英)E.M.福斯特/著;馮濤/譯《小說面面觀》,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第61頁。
[2](英)E.M.福斯特:《小說面面觀》馮濤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第64頁。
[3]吳肇榮:《重要的在與探討經驗教訓——重讀<我們夫婦之間>》,《新文學論叢》1983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