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語言學界將語言的研究重點由靜態轉向動態分析,會話分析發展迅猛,話輪轉換研究是會話分析中的核心問題,由于 Sacks提出的話輪交接規則主要針對英語研究,本文結合漢語將Sack提出的話輪交接規則作進一步的補充修正。
關鍵詞:會話分析;話輪交接規則
作者簡介:袁玉倩(1993-),女,漢,山東棗莊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8--01
一、會話分析概念的提出
會話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是20世紀60、70年代從美國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其主旨在于揭示日常言語交際中反復出現的會話結構模式。Harvey sacks、Emmanuel schegloff和Gail jefferson于1974年發表的“A simplest systema 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一文是該學科的奠基之作。他們提出對會話結構的分析可在兩個層次上進行,一個是局部結構,一個是整體結構。就話輪轉換的研究而言,在這方面開拓了話輪轉換研究先河的當屬Sacks,他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出發利用民俗方法論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話輪分配理論,即“ Conversational turn-allocation proceeds in an orderly manner”。
二、針對Sacks提出的話輪轉換規則的修正與補充
下面針對Sacks提出的局部支配系統的不足和局限提出問題并做出修正。
規則1(a)“現在的說話者選擇了下一個說話者,那么現在的說話者必須停止說話,入選的說話者必須接下去說話”,但實際情況有時并不如此。如下例:
→甲:如果我要自己買的話,(·)像這一類的采訪機的話我覺得還不夠,還需要好一點的(·)你覺得這個呢?1
乙:這個啊。 2
→甲:嗯∷ (·)要三百的話你買不買∷?(2.0) 3
我看你也不一定會買吧∷(0.7)
我覺得還應該比這個好一點。(3.7)
→乙:關鍵是∷就是說將來搞什么(·)看你搞什么。
甲:=那是。
乙:=要經常用才買。
例子中的3“要三百的話你買不買”是疑問句,后面又有長達2秒的停頓,說明說話者已經向聽話者發出信號,自己放棄話輪,讓對方接過話輪回答問題。但是在經過2秒的停頓以后,甲見對方沒有回答,所以又接下去換了個方式提問同樣的問題,在停頓了0.7秒以后,見對方仍未回答,就又接下去說了一句“我覺得還要比這個好一點”這是停頓了3.7秒以后,乙才接過話輪,回答甲的問題。在3中出現了三個轉換關聯位置,只在第三個轉換關聯位置才真正發生了話輪交接,前兩個均為說話者沒有接下去說話。在會話過程中,這種情況并不少見。所以說,現在的說話者選擇了下一個說話者后,入選的說話者不一定必須說話,可能由于某種原因(比如沒想好措辭)沒有接下去說話,而由現在的說話者繼續說,或別的人插進來說,話輪交換不一定出現在選定下一個說話者后的第一個轉換關聯位置。
如上所述,很顯然Sacks提出的話輪交換規則還需作進一步的補充與完善。修改后的話輪交換規則如下:
規則1:應用于第一個TPR(不論從哪個話輪開始),C選擇了N時
(a)如果C在當時一個話輪中選擇N,那么C必須停止說話,N必須接著說話,轉換出現在選擇N后的第一個TPR。
(b)如果C在當時一個話輪中選擇N,但是N未接下去說話,那么C需要接下去說話。
(c)如果C在當時一個話輪中選擇N,但是N未接下去說話,C也未繼續說話,那么任何其他的參與者都可以自我選擇,誰先說話誰就獲得下一話輪的權利。
規則2:應用于第一個TPR(不論從哪個話輪開始),C未選擇N時
(a)如果C在當時一個話輪中未選擇N,那么任何其他參與者可以自我選擇,誰先說話誰就獲得了下一話輪的權利。
(b)如果C在當時一個話輪中未選擇N,其他參與者也未自我選擇,那么N可以(不是必須)繼續說話。
規則3:應用于以后的每一個TPR
在C已經應用規則1(b)或2(b),那么規則1(a)——1(c)與規則2(a)、2(b)適用于下一個TPR,并反復適用于下下一個TPR,直到實現說話人的轉換。
Edelsky對非正式會議的研究,發現很多時候其實是多個人同時發話,根本分不清哪個人擁有所謂的話輪。[1]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在某個時刻只有一個人講話。這個事實由兩個原因決定。一方面,話輪轉換機制把單個話輪分配給單個講話的人,得到話輪的這個人就有權利講話,直到話輪轉換相關處出現;其次這種權利原則上可以重復使用。另一方面,所有的話輪轉換都是在轉換相關處發生,這樣的轉換必定是自然的,而且不會引起無序情況的發生。所以,在自然會話的某個特定的時刻,通常只有一個人講話。[2]
參考文獻:
[1]Edelsky,C.Whos got the floor?[J].Language in Society.1981.
[2]于國棟.會話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