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考察越地文化對魯迅小說創作的影響。生長在浙江紹興的魯迅,其作品深受越文化影響。魯迅的小說《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中的內容體現了越地文化中的抗爭意識、獨立批判的精神等特征,尤其體現在多樣的人物形象——農民形象、知識分子形象、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從越文化的角度解析魯迅小說的創作,可以了解越文化的表現和精髓,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魯迅小說的內涵,挖掘小說中的精神特質,為魯迅小說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價值。
關鍵詞:魯迅;越文化;影響;抗爭精神
作者簡介:劉怡(1997-),女,漢,江西省贛州市人,華東交通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在讀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8-0-01
一、越文化的定義和發展過程
“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的越族具有悠久的歷史,越文化源遠流長。”[1]越文化是起源并發祥于紹興,包括寧紹平原另一端的寧波、浙東丘陵的舟山等區域的一種地域文化。它是吳越文化的一支,吳人的風俗習慣雖與越人相仿,但越人則保留了較多的百越質樸、悍勇和開拓進取的心理特征。
從第四紀晚更新世以來,中國東南部沿海發生三次海侵,越族先民流散四處,靠山的部落進入了會稽山區。歷史巨變使得越人創造了“大禹治水”神話傳說。大禹正反映著古越先民的拼搏和抗爭精神。可以說大禹構成了越先民最初的“集體無意識”與“原型”。所謂“集體無意識”,“是指有各種遺傳力量形成的一定的心理傾向,意識即從這種心理傾向發展而來”。“原型”則“向我們指出了這些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并關系到古代的或者可以說是從原始時代就存在的形式,即關系到那些自古時代起就存在的宇宙形象”。這種精神意識代代相傳,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極具鮮明個性。而后繼者如嵇康、沈煉等人在后代歷史的長河中一一涌現。
發展至明清時期,越文化表現出強大的反抗力量,它在清末的變革中爆發,活躍在社會更替和時代轉折的高點上。
二、越文化對魯迅的影響
在與嚴酷的自然環境斗爭中,越人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獨特文明,形成了叛逆獨立的人生姿態和堅韌剛毅的精神氣質。對于生長在越文化氛圍中的魯迅來說,也就自然而然具有這些特質,最有表現力的一點就是形成了他深刻犀利的文章風格。
魯迅敢于質疑傳統,駁斥權威,他思維方式具有深刻的懷疑性、批判性和攻擊性,而這些都是對古越文化精神的繼承。
三、魯迅小說中的越文化元素分析
(一)小說中農民形象帶來的越地文化
《故鄉》中講述的是“我”在闊別家鄉二十余年后,回去時與少年玩伴閏土相見的故事。“‘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2]見到他“我”很興奮,千言萬語在心中卻說不出口,而閏土的一句“老爺!”卻在“我”們之間豎起了一道厚厚的屏障。歷經這二十多年,閏土的面貌和思想意識都發上來巨大的變化,他變成了一個承擔著家庭重擔的滄桑男人。“封建吃人的禮教、等級觀念,嚴重腐蝕了他的靈魂。他飽受生活壓迫,他不明白造造成生活艱難的原因,只把希望寄托在香爐上,祈求神靈的保護,這足見閏土精神的麻木不仁和農民生活的每況愈下。[3]這足見越文化中深受禮教影響的部分,等級制度深入人心,如閏土一般的人們默默地忍受著壓迫,膽怯而麻木,無法改變自己的現狀。
(二)小說中知識分子帶來的越地文化
孔乙己作為一個底層的知識分子,窮困潦倒,卻仍然保留著讀書人的清高和迂腐,一如既往地保持現狀,沒有覺醒的意識。這也是他最可悲之處。如同其他底層知識分子一樣,盡管是讀書人,卻沒有深刻的洞察力,僅僅是一味地停留原處。這與越文化中的封建制度與禮教的束縛是分不開的,長期受到壓迫的知識分子,一心只想著求功名,頹廢且落魄,遭受毒害而不自知,實屬可悲。
(三)小說中女性形象帶來的越地文化
《祝福》中的祥林嫂早早守寡,飽受人間冷暖。被認為“不潔”而不能參與祭祀。經歷種種磨難后,她還受到鄉鄰們的奚落和嘲笑,每當人們聽到她訴苦時,總會厭惡地打斷她:“祥林嫂,你們的阿毛如果還在,不是也就有這么大了么?”
地主階級和封建禮教的摧殘最終導致了祥林嫂的死亡。祥林嫂的抗爭只是徒給人們增添嘲笑她的話柄。更嚴重的是,她自身根本沒有意識到問題關鍵之所在,仍舊愚昧。女性本就屬于弱勢群體,一旦受到壓迫則更難以抗爭,而祥林嫂身上體現的實質上就是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支配和壓迫。
四、魯迅小說中越地文化精神對后世的影響
魯迅的抗爭精神在日后一系列的啟蒙變革運動中起著積極作用。魯他在傳承越文化精神的基礎上融入了關注天下蒼生的群體文化精神。這種心憂天下的思想又可以溯源到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中去,可以說,魯迅的“個”與“群”這種立人的思想使越文化與中華文化結合達到了新境界,使其在一個新的歷史時代背景下發展。
結語:
越文化造就了魯迅獨立批判的精神和深刻犀利的文風,而他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也清晰地體現了越文化特質。越地文化中的思想精神是魯迅小說的精神來源。并且魯迅也為中國近代變革運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小說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升華,凝聚,具有新的時代價值和意義。希望本篇文章可以加深大家對魯迅小說的理解和研究。
注釋:
[1]王曉初.魯迅:從越文化視野透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1頁.
[2]魯迅.魯迅全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本文所引魯迅小說內容皆依據該版本,下文不再標注)
[3]段繡芬.淺析魯迅小說中的農民形象[J].山西大同大學,2011年.
參考文獻:
[1]王曉初.魯迅:從越文化視野透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2]魯迅.魯迅全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
[3]段繡芬.淺析魯迅小說中的農民形象[J].山西大同大學,2011年.
[4]王曉初.魯鎮·未莊與S城:魯迅小說建構的文學世界[N].孝感學院學報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