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新月派的領軍人物,徐志摩是白話新詩語言藝術、詩歌體式方面的集大成者他的創作展現了不羈的才華與個性,自由靈動的藝術風格被后世稱作:“古典理想的現代重構”。他的構思出人意料,卻又不失自然,外在形式與內在意蘊完美結合。研究徐志摩的詩歌,有助于我們對新月詩派的更好了解。
關鍵詞:徐志摩;藝術特色;音樂美
作者簡介:馬曉蘭(1998.5-),女,甘肅廣河人,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8-0-01
一、語言精妙別致
徐志摩的詩歌在形式上變化多樣,既寫散文詩,也寫自由體詩,當然也寫富有建筑美特點的新格律詩。在詩的排列上,結構整齊對應,注重錯落有致的變化中保持整體協調。他的詩描寫的事物有趣而美好,字句清新,韻律諧和,真摯動人。符合詩體規范而又有獨特的個人風采和魅力,這種情景物我相統一的寫作,讓他在文學詩壇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二、修辭巧妙生動
首先,徐志摩的詩中多用修辭,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再別康橋》里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雪花的快樂》中有翩翩雪花對愛與美的追求,《沙揚娜拉一首》里有對嬌羞的水蓮花的溫柔的流連,也有《為要尋一顆明星》中為尋理想光明的義無反顧,都表現出他非凡的藝術才華。細膩的筆觸加上清新飄逸的修辭,不僅使得語言形象生動具體,更是讓讀者產生物我相忘的感覺,仿佛身臨其境。讀其詩,感其景,體其情,大量修辭錦上添花,使他的詩別具一格,引人入勝。
三、對象平實近人
其次,徐志摩詩中的內容和對象平凡自然,貼近生活。不同其他讓人無法產生共鳴的作品,徐志摩詩中的“康橋”、“雪花”、“黑馬”等,都是生活中可見可知的對象,更能讓讀者有代入感。對比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鳳凰涅槃》、《女神》等詩中描繪的奇幻飄渺的對象,徐志摩的詩純凈而美麗,含蓄而雋永,仿佛更平易近人。雖然這兩種詩風不盡相同,郭沫若的詩歌中充滿激情,但在代入感方面,徐志摩的詩更勝一籌。
四、和諧音樂之美
最能體現徐志摩詩歌之妙的,還是他詩歌中濃濃的音樂意味,即徐志摩詩歌中的音樂美。關于詩歌的音樂美,聞一多先生在《冬夜評論》中這樣說:“聲和音的本體是文字里內含的質素;這個質素發之于詩歌體驗,則為節奏、平仄、韻、雙聲、疊韻等表象。徐志摩的詩歌有一種勻整流動的藝術效果,有很強的音樂性。他很注重音節和詩歌的旋律美,如《再別康橋》中,結構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朗朗上口。詩韻的巧妙運用使他的詩和諧流暢,悅耳動聽讓人讀起來不乏不躁,就像一汪清泉緩緩流過心間。
五、意境柔美幽怨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所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善于創造意象的詩人,徐志摩無盡的才情和獨特的想象全都展露無余。譬如在《沙揚娜拉》、《再別康橋》、《雪花的快樂》中,徐志摩使用意象之頻繁、龐雜既出人意料又令人嘆服,像蓮花、翠柳、月亮、夢境等,無不被他大膽地寫入詩中,不但形態萬千、色彩豐盈,而且呈現出雜而不亂的詩美韻致。徐志摩對傳統詩歌意象及意象手法的熟悉,使得他的大部分詩歌呈現出古典的抒情美韻。雖然詩歌形式是現代的,但是詩歌中所蘊藏的美卻有著濃郁的古典芬芳,表現為一種特有的意象美。
六、抒寫有情之詩
再者,因為他的多情,所以他的詩歌中不乏對愛情的歌唱,他羅曼蒂克的愛情讓他寫出廣為流傳的情詩。徐志摩是一個癡情的人,也是一個多情的人。至今仍被他那首:“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遇到你。“所驚艷。也只有這樣癡情和多情的人,才能寫出如此意蘊綿長的詩了。他不愧是情詩圣手,文采斐然,下筆深情,幾句就勾勒出一個追尋真愛的孤獨靈魂。難怪蔡元培在為徐寫的挽聯中寫道:”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他仿佛將自己活成了一首濃郁雋永,幽怨綿長的詩。了解徐的生平,他的多情也飽受爭議,驚異于他的才氣,也看不慣他的多情。一生都在追求理想中的愛情,是極致的浪漫主義。誠然,人的一輩子都會經歷愛恨離愁,只是在一個轉身的時候,你能不能勒緊歲月的韁繩,誠懇的說一句“珍重”呢?
王國維說:‘文學中有二元質焉:曰景,曰情徐志摩的詩仿佛是把二者結合的藝術。情寓于景,兩相交融,物我相忘。在徐志摩的詩中,讀者仿佛與景物和情感融為一體。在感受語言魅力的同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讀者腦中的景物與心中的情感在詩中有機統一。一字一句都在舞蹈,生動的景物躍然紙上。因為這種共鳴與統一,志摩的詩并不是晦澀難懂的詩,仿若從心中緩緩流淌的暖流,給人以精神力量,引起人的情感共鳴,展現獨特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彭海云.抒情傳統與徐志摩詩歌的古典美韻追尋[J].名作欣賞,2017,20:60-63.
[2]張俊芳.談徐志摩詩歌創作的藝術特色[J].青年文學家,2017,3:61.
[3]張可菲.徐志摩詩歌聲律研究[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