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化大環境下,文學在多元文化階段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文化的發展要求對外化與歸化翻譯策略進行新的解釋。本文分析了對著名文學作品的翻譯,探討了異化和歸化的用法和發展趨勢。
關鍵詞:文學翻譯;異化;歸化
作者簡介:周美亞(1992.4-),女,漢,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候集鎮人,天津大學碩士,研究方向:口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8-0-01
一、引言
歸化是要把源語本土化,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歸化翻譯要求譯者向目的語的讀者靠攏,譯者必須像本國作者那樣說話,原作者要想和讀者直接對話,譯作必須變成地道的本國語言。歸化翻譯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性。
異化是“譯者盡可能不去打擾作者,讓讀者向作者靠攏”。在翻譯上就是遷就外來文化的語言特點,吸納外語表達方式,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即以源語文化為歸宿。使用異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慮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保存和反映異域民族特征和語言風格特色,為譯文讀者保留異國情調。
二、歸化與異化策略下文學翻譯賞析
1.至于才子佳人等書……(《紅樓夢》)
A:As for books of the beauty-and-talented type…
B:And the “boudoir romances”…
本句出自曹雪芹的《紅樓夢》,具有強烈的中國文化背景。譯文2采用異化翻譯策略處理成語和四字表達,將“才子佳人”翻譯為“beauty-and -talented”。一方面保持了原文的結構,另一方面表達出了中國文化特征。
2.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Shakespeares Sonnet 18)
A:能否把你比作春日璀璨?
B: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
英格蘭夏季天氣炎熱的因此這個季節不溫柔也不可愛,因此不宜對“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進行直譯,因此采取異化翻譯將夏天轉譯為春天。
3.劉玄德三顧茅廬(《三國演義》)
A:Liu Bei Pays Three Visits to The Sleeping Dragon Ridge
B:Liu Xuande Pays Three Visits to Zhuge Liang
兩個譯文都沒有從字面上翻譯“茅廬”這個詞語,因為茅廬象征的是諸葛亮的超脫與劉備求賢若渴的精神。兩位翻譯家均采用了歸化翻譯策略,在對文章內容和文化背景進行充分了解后選擇了合適的表達。
4.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曹雪芹《紅樓夢》)
A:Man proposed, Heaven disposes
B: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譯文一將“天”翻譯為“heaven”,譯文二將天翻譯為“God”。“God”具有基督教意味,對于西方讀者來說更容易接受,因此采用了歸化翻譯策略。但是,“heaven”是中國特有的表達,相比之下譯文一更忠實于原文。
5.癩蛤蟆想天鵝吃。(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一回)
A: A toad hankering for a taste of swan.
B: A case of “ the toad on the ground wanting to eat the goose in the sky”
原句采用了隱喻的手法,譯文一采用異化翻譯原則將“天鵝”翻譯為英文對應的“swan”,有利于傳播中國文化。譯文二考慮到讀者的感受,并沒有將“天鵝”翻譯為“swan”,因為“swan”在英文中具有貶義色彩,因此宜采用歸化翻譯原則再現原文的內涵。
三、結論
異化與歸化在文學翻譯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對翻譯方法進行選擇時,應充分考慮兩種文化的差異。可讀性是衡量翻譯十分重要的標準,因此應該盡量考慮目標讀者的感受,做兩種文化溝通的橋梁。異化與歸化對于文章的翻譯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因此在一定意義上也促進了文化與文明的互榮。譯者應擔負起翻譯的責任,在翻譯中積極探索,運用適當的翻譯方法傳達作者的原意,對作者與讀者而言都具有十分深刻的意義。
參考文獻:
[1]David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4.
[2]Luo, Guanzhong, Three Kingdoms(in Chinese). Beijing:Peoples Literature Press. [M].(羅貫中,《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3]Lu, Xun. Essays from a Semi-concession. Complete Collection of Lu Xuns Books(Volumn 6) (in Chinese).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ress.[C].(魯迅,《魯迅全集.且介亭雜文(第六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