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俄國農奴制風雨飄搖的大變動時代,19世紀的俄國社會也以催枯拉朽之勢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列夫托爾斯泰以文人的敏銳捕捉到了這一歷史轉型時期所帶來的一幕幕悲劇,將安娜·卡列尼娜這個栩栩如生的、有真實性的、有自主意識覺醒的女性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在解讀故事的同時,我們也充分感受到了作品所深度揭示的一一女性意識覺醒的雙重性。
關鍵詞:女性覺醒;雙刃性;先進性
作者簡介:師琛博(1998.5-),女,漢,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人,本科二年級。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8--01
一、女性意識覺醒的先決條件
首先,安娜生活在一個條件很好的貴族家庭,盡管在和卡列寧婚姻生活中她并沒有懂得什么叫做愛情,但優越的衣食無憂的生活條件仍然給她的精神活動提供了充分的時間與條件,例如文中幾次描到到安娜讀書的場景,不難得出結論無論她所讀的書是否關于女性與愛情,但讀書這一行為本身就讓她產生了許多不同于其他蒙昧女性的獨立思考、培養獨立意識的內涵。其次是與沃倫斯基的相遇,安娜雖為女主角,但她自從她與沃倫斯基相遇的那一刻她的所有幸福與痛苦便都與沃倫斯基牽扯著,沃倫斯基也自然成了安娜思想情感女性意識一天天變化的主導因素。最后卻最重要的一點是安娜自身的性格,她美麗智慧、生氣勃勃、純真坦誠、執著熱情,這些都決定了當安娜意識到自己與沃倫斯基產生了珍貴的愛情之后她并沒有像普遍虛偽的貴族上層一樣過著欺騙與隱瞞的生活,而是勇敢提出追求愛情與幸福,讓女性意識的覺醒在這一刻迸發到極點。
二、女性意識覺醒的先進性
縱觀全書,沃倫斯基像黑夜里的一團火,點燃了她原本的骨子里的生氣,并讓她的女性意識一步步覺醒。是這種意識讓她勇敢追求并獲得了自己的愛情,讓她做到了“真我”,她勇敢地向卡列寧提出了離婚的要求,她要自己的愛情訴求合情合理,見得天日,她要求獲得女性在男權社會應有的權力與地位,她不愿再做封建契籠里表面光鮮靚麗實際千瘡百孔的犧牲品。就這一點而言,安娜的思想覺醒度不僅超越了同一時代的其他女性,甚至也超越了很多男性。隨著女性意識覺醒的進一步強烈,她不僅要反抗卡列寧,同時更要反抗當時充斥著蒙昧與虛偽的上流社會。于是她憑借自己一腔孤勇只身向上流社會宣戰,并毫不避諱的承認并公開與沃倫斯基的戀情,施施然走進劇院。她抬起自己高傲的頭顱向一切男權主義世界的虛偽、自私、不公、暴力機器發起女性的反抗,為我們后世提供了可借鑒的典型意義形象。
三、女性意識覺醒之落后性
波伏娃在她的著作中提過“抗女人之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沒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成經濟上的定命,逐漸地在社會關系中產生出這居于男性和無性中的所謂女性。”所以,當她摒棄了傳統意義的性別角色后,就在男權社會中無法尋覓到自己的位置了。當她擺脫了符合男權社會的規范后,女性意識覺醒也戛然而止。首先,她從與卡列寧的畸形男權家庭中脫離出來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妄圖以愛情去澆灌維護的下一個家庭。殊不知在這個新的家庭中她所依賴的沃倫斯基,依然只能給她一個男權家庭。她把全身心的日常寄托在沃倫斯基身上,要求沃倫斯基幾乎二十四小時陪伴在自己身邊,這些不僅僅源于安娜對于愛情的執著,更多的是因為她無所事事。當她與彼得堡的社交界決裂后,她沒有繼續發揮自己的獨立意識利用自身的優勢尋求新的出路,而是把全部情緒毫無保留的展露在沃倫斯基面前,像令人頭疼的樹藤一樣將沃倫斯基越纏越緊,纏繞他,緊困他,吮吸他的全部。其次,是安娜除了精神上的獨立之后沒有再繼續追尋其他方面的獨立。譬如生活方面,經濟方面,勢力方面,社會地位方面…誠然,在這一層面我們并不能過多指摘,因為這并不僅僅是安娜自身的局限性,更是整個時代的局限性。然而,安娜女性意識覺醒的落后性最深刻的體現就在于她沒有去思考愛情于女性到底意味著什么? 她把愛情視為信仰,視為她在當時的男權社會生存下去的教命稻草,所以當愛情本身受到沖擊時,她不知該像誰祈禱。不僅是安娜,古往今來,為爭取愛情自主婚姻自主的經典作品形象不在少數。她們勇敢地向男權社會發出挑戰,挑戰父權,挑戰夫權,但最終卻是以悲劇收場。究其原因,還是沒能走出愛情的困擾。
開始我想把本文的論題定為論女性意識覺醒的雙刃性,然而行筆越多揣摩越久越發現與其說是意識覺醒為安娜帶來了幸福或是痛苦,更不如說的是女性意識覺醒同時具有的先進性與落后性的重性。因為凡在一一個時代的覺醒,就一定是有利的。與安娜截然不同,文章還巧妙地以略筆卻深刻地刻畫出了兩個與安娜有著相似經歷卻有著完全不同命運境遇的女性。一個是培特西公爵夫人,她是支持安娜的行為一直為她提供便利的女性,可是自己卻不能像安娜那樣從束縛中走出來,只能在虛偽無愛的婚姻中私下做著婚外情的勾當; 另一個便是更為可憐的李迪雅公爵夫人,在與丈夫新婚不久之后便遭到了煩膩與嫌棄,開始了長達半生的相當于寡居的分居生活,用自己的一生幸福維護著有名無實的虛假的紙質婚姻。可以看出是女性意識覺醒的先進性讓安娜比她們幸福得多。同時,女性意識覺醒的落后性又沒有讓安娜完全走出困境,最終造成了悲劇。安娜的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了,但在這個依然男權主義殘存依然濃重的時代,女性意識究竟如何才能完全覺醒依然是值得我們思考與探究的一個問題。
參考文獻:
[1]安娜·卡列尼娜[M].人民文學出版社, (俄)托爾斯泰著, 1981.
[2]張仕萌.《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女性形象分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20(01):52-53.
[3]金亞娜.安娜·卡列尼娜人格魅力探源[J].俄羅斯文化評論,2006(00):22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