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攝影》是蘇珊·桑塔格的代表作之一,由六篇論文組成,這些論文原是桑塔格為《紐約書評》寫的專欄文章。桑塔格從社會學、文學、美學、哲學、心理學等角度來談攝影的方方面面。本文著重來談論蘇珊·桑塔格在《論攝影》中描寫的關于攝影影像的威力。
關鍵詞:攝影;攝影影像;威力
作者簡介:胡陽梅,女,漢族,江蘇省連云港市人,揚州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
[中圖分類號]:J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8--01
一、蘇珊·桑塔格和《論攝影》
《論攝影》是蘇珊·桑塔格的代表作之一,由六篇論文組成,這些論文原是桑塔格為《紐約書評》寫的專欄文章。蘇珊·桑塔格沒有從技術上講攝影,而是通過自己對于攝影的獨特理解,從各個角度更透徹的剖析攝影,對攝影進行了很好的詮釋。
二、攝影的力量
在蘇珊·桑塔格看來,現在是一切藝術都向往攝影的狀況,攝影無處不在。無需談論攝影是不是藝術,攝影首先就根本不是一種藝術形式,攝影像語言一樣,是一種創造藝術作品(和其他東西)的媒介。攝影是一種傳播手段。攝影成為一種傳播手段不可或缺的是技術的進步,復制技術便很重要。傳統的原件藝術品局限性很大,起不到傳播的作用。正如本雅明在其《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認為的,藝術作品復制技術的進步,為人類視覺傳播帶來了越來越多的便利,機械復制技術不僅能開闊我們的視野,大規模的快速的復制有利于藝術作品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
福克斯·塔爾博特在其攝影集《大自然的畫筆》中披露,攝影這個概念是他在一八三三年想到的,從攝影概念提出到他的卡羅攝影術發明再到1839年的達蓋爾攝影法的產生,攝影師們從此開始一步步往前探索,摸著石頭過河,直到發展到現在,攝影已經開始成為一種傳播手段,在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攝影已經具有一定的力量。解海龍拍攝的《大眼睛》等一系列紀實照片,成為希望工程的標志,改變了一些人的生活。近期,敘利亞外交官的一張照片走紅網絡,這張照片讓人看了感到深深的心疼。讓觀者聯想到敘利亞人民仍然在飽受戰爭所帶來的各種折磨和痛苦。攝影有時候所具有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它可以是提醒人們關注某件事,也可以是給人們生活帶來某些變化。就像我們從維姬·戈德堡《攝影的力量》一書中得知的,公民可用照片推動政府達到改良社會的目的。劉易斯·海因拍攝的在煤礦上受剝削的美國童工的照片,導致美國國會頒布了《童工法》。照片可以記錄歷史,這本身也是一種不可磨滅的力量,馬克·呂布為中國拍攝的大量照片,記錄了當時中國發生的很多重大事件,對于研究那段歷史有很大價值,對于了解那段歷史也有很大作用。攝影的力量如此強大,這也要求攝影師在攝影時要有客觀、虔誠的心,秉承一種不參與,客觀記錄的態度,最大程度的展示真實的被攝者。攝影的力量如此強大,有時候也會面臨一些問題,尤其是新聞攝影。新聞攝影講究真實,但是如果為了博眼球而去后期篡改圖片,這對新聞的真實性是毀滅性的破壞。
三、攝影影像的威力
丹尼爾·貝爾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指出:“目前居‘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率了觀眾。”在現代社會,互聯網高速發展時代,人們通過一部手機了解世界,看世界,會覺得小小屏幕里呈現的影像就是真實的世界。直播盛行的當下,跟著直播去世界各地看風景,反而覺得也很真實。當下,流行的短視頻,短短的幾分鐘可以通過影像看到天南海北,看到很多不一樣的人,但那始終是影像,可以開闊眼界,但要始終明白那不是現實。2018年2月25日平昌冬奧會閉幕式的北京八分鐘,通過電視直播呈現的影像,我們覺得這可能就是真實,正如自己身臨其境。就像《論攝影》里桑塔格說的:“真正的現代原始主義并非把影像視作真實;攝影影像談不上真實,反而現實看上去愈來愈像攝影影像。”通過影像了解世界,大面積被影像覆蓋的世界,其結果可能就是受眾認為影像中的世界就是世界。但我們同時要明白攝影影像的真實性與欺騙性同時存在,不可過度依賴沉浸于影像中,既不能像《理想國》中柏拉圖在第七章所描述的洞穴那樣,把影像貶低成影子,過度貶低影像,也不能拔高,要合理對待影像與真實之間的關系。不能讓影像從與現實相似到替代現實,這是一個細思極恐的后果。回歸現實,不能一度被影像所影響,沉溺于影像中無法自拔。就像電影《頭號玩家》所描述的那樣,人們都沉溺在一個虛擬的游戲世界無法自拔,現實好像成為了虛擬世界的縮影。要始終認清現實與影像的關系。
蘇珊·桑塔格從一個非攝影家的身份講攝影,在現在看來依舊是一本寫作攝影的經典作品。書中描寫的關于攝影影像的威力,在如今看來依舊適用,攝影影像在飛速發展的科技時代,越來越容易把現實變成影子,我們通過攝影影像開闊視野,看世界,仿佛世界就在我們的掌握中,但又極其遙遠有距離,不能過分依賴攝影影像,要適時適度回歸真實世界,要親身體驗生活,攝影影像只是了解世界的一種傳播手段,一種途徑。在攝影影像與真實之間把握好度。
參考文獻:
[1]蘇珊·桑塔格:《論攝影》,黃燦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年版。
[2]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等譯,三聯書店,1989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