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實踐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710332068X。
摘 要: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從三代至宋明,漢服形成了千年不變的衣冠服飾體系。漢服文化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美學價值、思想價值、歷史價值、民族服飾價值、經濟價值等。漢服文化的價值不僅是漢族博大精深的服飾體系的顯現,更是幾千年來漢族的禮儀文化的象征。因此,研究漢服文化的內在價值,對于傳統文化的發掘和國民精神的啟發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漢服;漢服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G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8--03
一、漢服文化的概念
在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禮儀文化的影響下,各民族在生產與生活中創造出了風格迥異的服飾體系。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是指從夏初至明末這三千多年間,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主題,通過歷代古人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展現出獨特的美學價值、思想價值、歷史價值、民族服飾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千古不變的衣冠服飾體系。
漢服文化是指蘊含在漢服中的內在的思想價值、歷史價值以及外在的美學價值、民族服飾價值與經濟價值等,并通過歷朝歷代的衣冠服飾制度所體現出來的文化體系。漢服文化屬于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與精神訴求,在古代主要具有文化功能、政治功能,在現今也具有一定的時代功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
二、漢服文化的價值探析
(一)美學價值
漢服是一定歷史時代的產物,漢服的美學價值必然會打上一定時代的烙印。因此,不同時代的漢服便具有不同的美學價值,但其形制結構和文化內涵卻始終如一。在古人“天人合一”、“以人為本”思想的影響下,漢服在色彩、質料、規整、流行等方面都具備了獨特的美學價值。
1.漢服的色彩美:包括色彩調配、色彩選擇。
在古代,漢服的色彩不僅具有觀賞效果,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漢服的色彩,明顯地受到五德始終說和陰陽五行說的影響。據五德學說,歷朝歷代周而復始,循環往復,五德與朝代興亡與服飾顏色密切相關。據五行學說,青、紅、黑、白、黃這五種顏色是正色,其他顏色為雜色。正色中,黃色為尊,只可天子使用。雜色低賤,是下層百姓的服飾顏色。此外,在不同方位、不同季節以及不同場合,都會搭配不同的服飾顏色。漢服的色彩是對現實世界色彩的提取,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萬物的敬畏,并上升到了“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
2.漢服的質料美:包括質料特性、質料選擇、質料做工。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布的國家,經過歷代發展,漢服的質料主要有錦、綾、綢、羅、帛、棉、麻、布等,并蘊含了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杰出工藝。此外,不同的布料和做工水平也暗含著穿衣主人身份地位的高低。通過絲綢之路,精致華美的絲綢傳入國外,并被歐洲上層階級爭相追求,贊不絕口。
3.漢服的規整美:包括佩飾搭配、圖紋點綴、規范美、整體美。
(1)服飾結構
漢服的服飾結構具有交領右衽、褒衣廣袖、系帶隱扣等特征。“交領右衽”是指漢服的左襟與右襟交叉,形成“y”形的外觀效果。其內涵既反映了“以右為尊”的思想,也透露出做人要如兩條衣襟一樣,中庸正直。此外,交領象征地,衣袖象征天,即是古人天圓地方理論的顯現。但是,天圓地方不能理解為與現代科學相悖,而是體現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褒衣廣袖”是指漢服衣袖寬大的特征。“系帶隱扣”是指漢服一般只用系帶,不用扣子,即使有扣子,也是藏而不露。因此,漢服將內容與形式統一,在結構上將各個部分有機整合,體現出了文質彬彬的“中和之美”。
(2)紋飾配件
漢服的紋飾配件包括源于自然崇拜的圖形文化符號(例如十二章紋中的圖形紋樣符號、十二生肖紋樣、補子紋樣中的圖形紋樣符號);包括體現中國人思維方式的陰陽五行圖形文化符號(例如八卦紋樣符號、五種正色);也包括寄寓在人們心中美好愿望的吉祥圖形文化符號。此外,裙裾上配“玉環綬”,象征佩玉而思德的君子之風。
4.漢服的流行美:包括流行周期、流行速度、流行范圍。
關于漢服的影響力與流行美,可見于古籍記載。如《蠻書》:“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后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余無異。”《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余尚同漢服。”《東京夢華錄》:“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后檐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
眾所周知,中國是書法大國、瓷器大國、武術大國、玉石大國,同樣,她也是衣冠大國。四千多年以來,漢服以自己獨特的美學價值展示著漢文化的博大精深、海納百川。漢服不僅影響了本國少數民族如鮮卑的服飾制度,也影響了日本、朝鮮、越南等儒家文化圈的服飾體系,此外,漢服通過絲綢之路,對世界服飾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現如今,漢服文化正通過漢服運動為國人所知,并以雍容華貴的姿態再次走向世界的舞臺。
(二)思想價值
對制衣者而言,漢服更具美學價值。然而,對于統治者而言,漢服的思想價值則更為重要。對于不同的民族,其服飾體系具有不同的思想載體,而不同的思想流派則會主張不同的服飾體系。例如儒家強調服飾的“禮”的作用,主張“文質彬彬”(《論語·雍也》)的文質統一;道家欣賞“見素抱樸”(《老子》第十九章)的“大象無形”(《老子》第四十一章)之道;墨家則主張“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墨子·節用上》)的節用之法。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雖未如西方那樣政教合一,卻也將世俗的服飾文化納入政治統治的范疇之內,其影響力貫穿幾千年,絲毫不亞于西方宗教對服飾的控制力。因此,探討漢服的思想價值,就不得不討論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傳統思想的干涉作用。
儒家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范疇,反映到服飾上來,漢服便不僅僅只具有實用價值、美學價值,隨后也具有了“昭名分,辨等威”的“禮”的內涵,即道德屬性。正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度制》中言:“凡衣裳之生也,為蓋形暖身也。然而染五彩,飾文章者,非以為益冗膚血氣之情也,將以貴貴尊賢,而明別上下之倫,使教前行,使化易成,為治為之也。”服飾的色彩、質料、規整等美學價值便從屬于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度,服飾也就成為了歷朝統治者的工具。因此,歷朝王公貴族服飾精美繁復,歷朝平民百姓服飾鄙陋簡約,體現了政治權力對于服飾文化的壟斷作用。
然而,漢服文化雖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已不適用于現代社會,但其所蘊含的普世價值卻并未遭到否定。例如冠履之制中的“天冠地履”;“玄衣纁裳”中的“天地玄黃”;深衣“圓袷方”中的“天圓地方”觀念等等,都是“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體現,強調人與服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再如上衣用布四幅,象征春夏秋冬;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十二個月份,以此來闡釋人們的生產生活要遵循四時季節,天地大道。漢服從上至下的中縫象征著做人要中庸正直;漢服腰間的系帶,象征著人們的所言所行要符合規矩;而云肩則象征著“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圓通圓融之境。
現如今,漢服的思想價值早已褪去了封建倫理道德的弊端,其更多體現的是儒家“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第八章)的精神內涵。孔子在《論語·堯曰》中道:“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強調的是內心修齊治平的道德理想,而不僅僅是外在的衣服整潔。穿上漢服,心中有道,為人處世中庸而不逾矩,便正是漢服在當代的最重要的思想價值。
(三)歷史價值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服飾文化屬于物質生活,是世俗性與超越性的統一體,服飾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始終是一定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等的體現。臺灣學者王關仕在其編寫的《儀禮服飾考辨》序言中也提到,“服飾之事雖微,然而屬歷代禮儀典制之所系。”因此,漢服既然產生于一定的歷史時期,便順理成章地具備了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
研究漢服的歷史價值,不能僅僅局限于文獻資料,而是應該進行考古發掘活動,繼而從服飾中影射出整個社會的發展軌跡。正如沈從文先生所說:“照過去以書注書方法研究,不和實物聯系,總不容易透徹。不可避免會如紙上談兵,和歷史發展真實有一個距離。”
蘊含在漢服中的色彩、質料、規整以及流行狀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并同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習俗、外交等各方面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就色彩而言,歷代封建王朝為了宣揚自己統治的合法性,便借助陰陽五行五色理論來證明。比如夏是木德,崇尚青色;商是金德,崇尚白色;周是火德,崇尚紅色;秦是水德,滅周之火,崇尚黑色。歷朝歷代,周而復始,不僅易色,同時易服,乃至社會風俗也為之一變。就質料而言,不同時代的質料直接反映了當時的紡織、印染技術的水平。例如宋末元初的黃道婆,通過改進紡織工具,傳授精巧的棉紡技術,使淞江“衣被天下”,一躍成為全國的棉織業中心,歷百年之久而不衰。就規整而言,從三代至宋明,服飾基本結構雖萬世不變,但歷朝都有自己獨特的服飾制度。如漢之博大精深、唐之艷麗豐腴、宋之平實簡約、明之雍容華貴。就流行而言,漢服不僅通過絲綢之路主動傳入外邦,同時也吸引著外邦之人前來借鑒。
此外,透過漢服,亦可以了解一個王朝的社會風氣以及興衰過程。王朝建立之初,統治者大都勵精圖治,一切從簡,反映到服飾上來,服飾簡約平實。至王朝中期,奢侈之風盛行,服飾艷麗華貴。到了王朝末期,服飾因循守舊,老氣橫秋。及至新朝建立,又陷于此圈。回顧歷史,幾乎每一個王朝都是這樣的發展軌跡,此可謂服飾的周期性變化。究其原因,無非是封建倫理道德與人類自然天性之間的矛盾罷了。
漢服文化雖然是封建歷史的產物,但卻并不是封建糟粕,其不是如傳統思想那般的利弊二分,而是如傳統建筑那般所具有的美學價值與歷史研究價值。錢穆先生說:“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看到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禮”發展至今,主要是指“禮儀之邦”的“禮”,而不再是指具有倫理綱常色彩的“禮”。此外,漢服的歷史價值不僅有助于研究社會歷史的變遷,其更多的是一種被歷史所承認并將持續發展下去的廣義上的歷史存在價值。
(四)民族服飾價值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同地區的民族產生了風格迥異的民族服飾,并相互借鑒、吸收融合,從而形成了完整的人類服飾文化體系。中國素有“衣冠上國”的美譽,自三代至宋明,漢族在幾千年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蔚為壯觀的服飾體系。然而,自清朝“剃發易服”后,漢服發展便日漸式微,以至于如今漢服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竟不及和服、韓服等。此外,漢服發展也受到一些人的詬病,他們認為漢服早已隨著封建制度的消亡而消亡。而且,褒衣廣袖的漢服,也不再適應于快節奏的時代。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漢服并未被提上日程,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當年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領域默默研究,其著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可謂開山之作,然而,先生之學,后繼無人。沈老當時曾感嘆到:“中國人不穿中國衣服。”其感傷郁結之情使今人也掩卷沉思。
現如今,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印度有紗麗,泰國有紗籠,越南有奧黛,阿拉伯有長袍,葡萄牙有連衣裙,蘇格蘭有格子裙,中國55個少數民族也有民族服飾……而且,逢年過節或是尋常時日,他們仍然會穿民族服飾,并以自己的民族服飾為榮。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因,不只是因為外在物質上的富足,也要有精神文化的內在支撐。漢服是漢族服飾文化的代表,只有漢族人自己尊重自己的民族服飾,漢服才會走向世界,為世人所尊重。
2018年的上巳節,由共青團中央發起的中國華服日活動不僅揭開了漢服發展的又一高潮,同時,也預示著56個民族的服飾文化“和而不同”,共同發展的前景。在處理各民族服飾文化的關系上,正如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所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海納百川,博采眾長才是每個民族真正應該做的。
(五)經濟價值
服飾產業作為全球化的新興產業,已經發展成為集科學、技術、藝術三位一體的發展態勢。服飾產業由眾多元素組成,包括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外在與內在、視覺與觸覺等。因此,服飾產業界有兩條定律:一是服飾產業依賴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二是服飾產業必須立足于一個國家深厚的文化底蘊。
目前,中國很多服裝設計師在設計服裝時,都會或多或少的運用古老的中國元素,一些大牌設計師由于對中國元素的出色運用,還躋身世界知名的奢侈品服裝品牌,如臺灣的“夏姿陳”。因此,為了解決中國服飾產業的發展問題,必須要挖掘本民族深厚的服飾文化底蘊,形成品牌效應,從而得以立足于世界時裝舞臺。此外,漢服文化的經濟價值不僅在于可以為當今時代的服飾設計提供靈感,也體現為漢服自身的商業化。
漢服自身的商業化主要體現為漢服服飾和漢服周邊的銷售過程,例如漢服店鋪“重回漢唐”的線上線下制作與銷售;漢服與傳統婚慶、傳統節日、傳統商演、漢服攝影、漢服配飾的結合銷售等。
因此,重視漢服的文化底蘊,發展新時代的漢服產業,對漢服經濟價值的實現和國內外需求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結語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從外在之服飾禮儀到內在之文化精神,是中國人生存至今的內在支撐。在新時代,我們既要肯定漢服文化的價值,同時也要將漢服文化納入到傳統文化發展的大框架中,以此重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盛世氣象。
參考文獻:
[1]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歐陽周,陶琪.服飾美學[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0.
[3]王關仕.儀禮服飾考辨[M].臺灣: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