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燕 王奎 劉進 劉麗君
摘 要:分析黔南州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體系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和林業有害生物發生原因,從樹立森林健康和生態安全的理念、加強森防隊伍建設、健全預測預警機制、建立州縣兩級重大林業有害生物應急預案和加強檢疫制度建設等方面探討新時期防控體系建設的發展方向和防控的對策。
關鍵詞:黔南州;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體系;問題;發展建議
一、黔南州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現狀
黔南州概況:黔南布依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黔南州)是長江、珠江兩大流域上游生態屏障,位于貴州省中南部,東與本省黔東南州相連,南與廣西自治區河池市毗鄰,西與安順市、黔西南州接壤,北靠省會貴陽,是云貴高原東南部向廣西丘陵過度的斜坡地帶。全州總面積2.62萬平方公里,其中林業用地面積17448平方公里,占州國土面積的66.74%。黔南州在生態建設中取得顯著成效,擁有國家濕地公園7個、國家森林公園6個、省級森林公園5個;有國家自然保護區1處、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1處、縣級16處,被譽為“天然氧吧”;到目前為止,全州已累計建成茶葉、刺梨、無患子、水(干)果、木本油料、木本中藥材等特色經濟林基地400余萬畝。
二、黔南州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體系現狀
1.森檢系統功能齊全但人員缺少。黔南州下設1個州級和12個縣(市、自治區)級具有測報、防治和檢疫功能、基礎設施健全的森檢站,承擔著黔南州轄區的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控和檢疫工作。縣級機構的輪崗機制,導致檢疫隊伍人員流動頻繁,專業技術人員長期穩定性差,檢疫隊伍知識結構有待更新,對新知識的掌控能力有待加強。
2.氣候因素影響林業有害生物發生情況。氣候變暖,致使林業有害生物發生次代增加,而暖冬的出現,增加病蟲安全過冬的幾率,次年蟲口基數大,易造成林業有害生物的危害和蔓延。
3.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與林業經濟發展觀念相關。長期以來,森林尤其是經濟林以發展純林為主,抵御災害能力弱的單一林相、重造輕管的粗放經營管理,使森林衛生條件差,林木長勢弱,給病蟲害的發生創造了機會。以刺梨產業而言,刺梨大多集中種植在退耕還林地上,純刺梨林為其病蟲創造了食物鏈單一、集中的條件。
4.檢疫環節的疏忽,除治力度的欠缺,給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帶來機會,尤其是在城市綠化建設步伐加快的同時,大量從外地引入的苗木,給林業有害生物的長距離跨區域傳播提供了便利。例如紅火蟻隨著景觀樹(苗)木所攜帶的土球到黔南安家落戶;紫莖澤蘭在羅甸縣已形成群落,在平塘、惠水、都勻已發現成熟植株,并呈從南向北逐漸蔓延的趨勢。
5.對林業有害生物預防環節的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存在災害發生了才進行防治的現象,增大防治成本和難度,
三、黔南州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發展建議
1.樹立森林健康和生態安全的理念。防治理念從化學防治向綠色防控轉變。通過營造健康合理的混交林,逐步改善單一純林的結構,提高其抗病抗蟲能力。通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保護自然天敵,抑制病蟲的發生發展;防治手段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引導型發展,培育具有專業技術水平的社會化防治隊伍。
2.加強森防隊伍素質建設。針對日益嚴峻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局面,開展新技術、新農藥等形式的專業培訓和專題研討,增加檢疫人員的知識貯備,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和執法水平,建設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專業隊伍。針對一些基層檢疫機構檢疫手段及配套設施落后等問題,加大科技投入,重視信息傳輸處理系統建設等,提高工作效率和檢疫的準確性。培養發展兼職檢疫員,增加對林業有害生物監控的覆蓋度。
3.健全林業有害生物預測預警機制。充分發揮黔南州的國家級和省級測報點的作用,對松褐天牛、舞毒蛾等監測對象按照“監測全面、預測準確、預報及時”的要求,采取定期調查與不定期巡查、人工監測與儀器監測相結合,為實施生態控制提供科學依據,逐步實現由被動減災向主動御災的轉變。
4.建立州級和縣級重大林業有害生物應急預案。做到及時、有效地應對突發性和暴發性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最大限度地保護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安全。
5.加強對林業有害生物的檢疫制度,提高林業有害生物的綜合防御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實現產地檢疫、調運檢疫全覆蓋,發現疫情及時除害,有效阻止外來林業有害生物的傳入和傳播蔓延。加強檢疫執法隊伍規范化建設,開展執法和業務技能培訓,提高檢疫人員綜合素質,進一步增強檢疫執法能力和業務水平。
6.加大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社會化宣傳力度。推行有獎報告制度,提高群眾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的關注度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林生鸞,紀開燕.揚州市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現狀及防控對策.安徽農業科學.2016年第4期.
[2]于艷華.徐州市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體系建設現狀及發展方向.現代農業科技.2017 年第6期.
[3]謝偉忠,黃煥華.廣東省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與防控.環境昆蟲學報.2017年第6期.
[4]邢如強.淺析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體系構建與應用.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年第1期.
[5]張克東.試論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對策.中國科技博覽.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