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全海
1“立足于學生,服務于學生”的教學理念
我國數學教育起步較早,積累了許多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在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現實的小學數學教育實踐中暴露出不少的問題。數學教育重要體現在教師教的環節上,更多精力集中在教的技巧和手段上,對于接受教學的學生來說關注較少,一塊黑板,一本書,一支粉筆就能完成教學任務、“滿堂灌”、“填鴨式”等教學模式屢見不鮮,有素質教育之“形”,無素質教育之“實”,教師只關注書本知識講解,不顧學生個體發展,忽視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課堂成為教師的獨角戲[1]。教學上仍是運用“英才教育”模式培養學生,加上社會上充斥著各種功利性質的數學輔導,更是加重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埋沒和阻礙學生個性發展,分數至上、分數決定一切的思想觀念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在新課標下,更加注重數學知識的實用性,更關注學生創新意識、能力的發展,激勵學生多樣化、獨立的思維方式,傳統教育模式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理念已經不符合這樣的要求,把教師的主講者的身份變為知識的引導者,把學生從傳統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制定不同的培養計劃,確定立足于學生,服務于學生的新觀念,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樹立正確的育人觀。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和發展的主體[2]。
2“抽象的數學生活化”的教學理念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數學有它本身的“語言”和表達方式,由于小學生理解能力正處于發展階段,怎么樣讓小學數學通俗易懂,把“抽象的數學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融入教學環節中,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例如,在教學中,出現過這樣一個問題“:用10棵樹,種5行,每行種4棵,該怎么樣的種植?”例如這樣問題既吸引學生的注意,又達到讓學生討論問題和理性思考的目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渴望。這種生活化不是拋棄數學固有的嚴謹性,而是一種教學理念,讓這種理念指導我們教學,讓學生在生活的點滴中發現數學、感悟數學,體會數學中濃郁的人文主義精神。
3“站在文化的角度審視數學”的教學理念
小學是義務教育的初級階段,小學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在整個小學階段,學生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精神、思想方法、意識等觀念性知識的培養,都直接影響到他們個性的全面發展。數學有它的“美”的一面,也是一種文化,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對數學文化的融入提出了要求。數學文化融入數學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受數學之奇妙,從數學中感受美的存在,站在審美的角度感悟數學思想[3]。數學教育不能等同于教小動物做計算題的雜耍表演,而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問題,從生活中發現數學,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新課標下,小學階段數學知識內容相對膚淺,但涉及的面較廣,在教學活動中,更應立足于數學文化的熏陶,在數學文化和理性數學的結合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可以利用數學故事,教學游戲等方法吸引學生注意,拓展和豐富課堂教學,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創新的機會,也可以開展各種活動激發學生去涉及數學文化知識,如制作數學模型,開展數學文化知識比賽等,讓學生站在文化的角度全局性的思考問題。新課改的核心是素質教育,使素質教育從“形式”到“實處”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從教學理念的角度討論了新形式下小學數學教育的改革,教學改革不能只局限于教學方法的改革,應在教學理念和思想上做出突破,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學是服務于學生的理念,把抽象的數學通俗化、生活化,讓數學在真實的生活中得到重現,讓數學在真實的生活中綻放它的“文化魅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安丘市景芝鎮耀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