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生活中,人的主觀行為,可以根據其基本的功能范疇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為了獲得最基本的社會生活資料所從事的基本生產勞動。二是為了保障最基本的生命活動所進行的基本社會生活。三是為了消耗人體自身多余的體能和精力而進行的娛樂游戲活動。
關鍵詞:藝術;社會;實踐
藝術是人的一種主觀行為,這種主觀行為屬于娛樂游戲的范疇,這似乎是人們的共識。因為,離開了任何形式和內容的藝術活動,人類的基本生命活動都是能夠正常維持的。那么,是不是人們所有的娛樂游戲活動都能夠稱為藝術呢?顯然不是的。如,小孩子掏鳥窩、摸魚、斗蛐蛐等等許多與之類似的娛樂游戲活動就不能稱為藝術。而彈琴、作詩、畫畫、唱戲等等許多與之類似的娛樂游戲活動就能夠稱為藝術。這是人們的共識。盡管不能夠把娛樂游戲活動都稱為藝術,卻能夠把藝術確定為娛樂游戲的組成部分,確認為娛樂游戲活動的一種方式,這在邏輯上是不會有問題的,也似乎是不會有人提出異議的。
然而,對于人類所有的娛樂游戲活動,可以把其中的哪些明確地稱為藝術,又把其余的哪些明確地稱為不是藝術呢?
一、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
優秀的藝術作品常常被譽為生活的鏡子,它能夠真實而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幫助人們了解和認識社會生活。我們走進藝術的園地,就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無論是一幅畫、一首歌、一出戲、一部電影或者一個舞蹈,除了使我們得到藝術享受之外,還能使我們體察到某個時代、某個地區的生活狀況。當我們展開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時,當年的京城汴梁的景象就呈現在眼前。我們看到那人群熙攘的街市和跨河的拱橋,各種店鋪和攤販,挑擔、拉車的勞動者和騎馬、坐轎的達官貴人,河上行駛和??康拇竽敬鹊取倪@里我們對當時的城市面貌、經濟狀況、民情風俗、各階層人們的生活等許多方面,都能有所了解和認識。
另外人類藝術中的兩項最早記錄,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和新時期時代的陶器制造也是伴隨著火的實用才產生的。前者依靠了火所產生的光,后者則依靠了火所產生的熱。可以說離開了火這一物質基礎,洞穴壁畫和陶器基本是不會出現的。由此可知,藝術是起源于一定物質資料和生產方式基礎上的(例如火的實用),是在人類生活生產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副產品”。
總之,藝術包含著評價于感性的形式中,潛移默化地起著特殊的揚善懲惡作用。藝術還具有教化作用。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藝術的另一作用是說明生活。藝術家總是依據他對生活的認知和評價,對現實生活進行選擇、加工和改造;通過他揭示人物的經歷和命運,揭示生活的真諦和意義,為人們提出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通過他創造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喚起人們的美感,并以美的韻味訴諸人們的情感,使人們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啟迪,情感上獲得陶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的教化。優秀的藝術作品能對人們產生巨大的感染作用,使人受益無窮,甚至是影響終身。
二、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能動性
藝術來源于社會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必須肯定。但是,藝術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又不等于實際生活。由于人的主觀作用,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反映不是消極的機械的反映,而是積極的能動的反映。從生活到藝術,不是原封不動地直接搬移,而是要經過人的頭腦和加工制作,藝術是社會生活在人的頭腦中反映的產物。人的個性發展不可能是絕對自由的,而必須在理性的調制下適當地、有節制地得到發展。研究表明,人在低級和原始的無意識水平上,僅僅是追求自身與自然的運動和組織規律之間的一致或同一。
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能動性,首先表現為藝術作品反映出來的生活,總是滲透著作者對實際生活的感受和認識。一個藝術家進行創作,不可能也不必要對實際生活進行純客觀的模擬,而是按照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對生活原料進行選擇、提煉,以至加工、改造,并從而表現出自己的意愿以及對生活的評價等等。
藝術反映生活的能動性,還表現在對于生活中的自然形式進行符合一定藝術表現規律的改造。中國戲曲諺語中說:“不像不成戲,太象不是藝?!敝袊嫾覐娬{繪畫中的形象對于實際對象來說,要在“似與不似之間”,“不似”是指藝術形象,“似”是指生活現象。著重說明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關系。藝術的真實來源于生活真實,而高于生活真實。要求藝術家在表現生活時強調“不似之似”,也就是高于生活的“似”。
三、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性
藝術和社會科學一樣,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同時,它們又都不是消極地被動地反映生活,而是積極地能動地反映,并且都要求反映生活的本質。這些都是藝術和哲學、社會科學具有共同點。但是,藝術又有它不同于哲學和社會科學的地方,這區別首先在于它們是用不同的方式去反映社會生活。社會科學是用抽象的概念反映生活,而藝術則是用具體的形象來反映生活。形象性是藝術區別于社會科學的一個基本特征,形象就是藝術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特殊手段。任何藝術形式都不能離開形象的描繪。沒有了形象,藝術本身就不存在。
藝術創作和科學創作都需要概括。它們的區別在于:科學概括最后總歸結為抽象的結論,直接把本質指給讀者看:而藝術的概括則始終不脫離具體可感的形象,它將具有普遍意義的本質特征集中體現在某一個別對象身上,通過個別表現一般??茖W家研究馬,是從生物學的角度,研究馬的形態和生理機能,概括出馬發育、成長、繁殖的規律:而徐悲鴻畫的馬,卻是經過畫家的選擇、概括、創造,把自然形態中的許多馬的特點,集中到個別馬的形象之中,使這個別的馬的形象比較充分地表現出馬的本質特征,并借此表達畫家對生活的審美評價。經過畫家運用藝術概括方法創造出來的形象,仍然保持著具體可感的形式,但這已經不是生活中原來的形象了。
可見,具體可感性和概括性,是構成藝術形象不可缺少的特性,二者是渾然一體,有機地結合在形象身上的。只有具體可感性,沒有具體概括性,形象就將變成對生活原型的直接摹寫;只有概括性,沒有具體可感性,那就變成科學的抽象,形象就不復存在。完美的藝術形象,應該力求做到可感性和概括性二者的統一。
四、藝術的繼承——社會功能的要求
社會具有選擇功能,符合生產需要與社會發展的事物,會被很好的繼承與發展,不適合或暫時不適合的將會被湮滅甚至被毀滅。藝術風格的發展,藝術作品題材內容的變化就是不斷適應社會生活的體現,藝術唯有適應了社會的選擇功能,才能一直保存下去。
在藝術的分類上,黑格爾根據理念和形象外觀的不同關系構成了象征藝術?、古典藝術?、和浪漫藝術?三種基本的類型。每種類型都在一定時期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從而占據了主導地位,以后隨著生產力,生產狀況等社會環境的變化,主導類型也在發生著變化。對于現代社會,面對網絡的普及,科技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極其富有而精神生活匱乏的狀況,各種行為藝術,人體藝術,搞笑藝術等迅速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人們不僅追逐生活方式的多樣性,也更加注重對藝術質量的要求,而那些與人們生活不相適應的戲曲藝術,剪紙藝術等則漸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
結語
社會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這是全部藝術實踐證明了的一條真理。藝術既然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藝術作品中所表現的生活,只能來源于實際的社會生活。離開了社會生活,藝術就不存在了。
參考文獻
[1]朱狄.藝術的起源.武漢大學出版社
[2]李強.論藝術創作.新疆巴州尉犁文化館
[3]徐岱.藝術文化論.人民出版社,1990年
[4]徐恒醇.設計美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
[5]王家樹.中國工藝美術史.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
[6]沃爾夫林.藝術風格學.潘耀昌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作者簡介
張方圓(1994-),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7級研究生,專業為藝術設計,研究方向為視覺傳達設計。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